1977年高考恢复,首篇满分作文却因一事被判零分,邓公:重新阅卷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5-13
手机版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有个片段,1977年,恢复高考后,云南考生源因作文得零分落榜。

  而当时这篇零分作文还惊动了邓公,最后邓公亲自干预要求重新阅卷,零分作文反转为满分作文。

  这那篇作文到底为什么被判零分,又当不当得起满分?这位考生最终有没有读上大学呢?

  

  石破天惊的提议

  现在高考都在将放暑假的六月进行,而1977年的高考,却是在隆冬12月开考,这是我国唯一一次在冬季进行的高考。

  这个特例,都是因为高考中断了十一年,在1977年才恢复。而高考能在1977年恢复相当不易。要不要在1977年恢复高考,行事一贯果决的邓公当时也一度陷入犹豫。

  

  1977年8月,全国科教界的一些专家学者,接到了到北京开会的通知。这次开会他们受到最高规格的对待,到北京有小车送去车站,有的还坐上了飞机。

  并且到北京后,他们住在最好的北京饭店,能吃上他们好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的稀有水果。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待遇让他们感到很是吃惊。

  更让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到北京知道是开科教工作会议后,都以为会议的最高规格,就是由科学院院长和教育部长部长主持。

  没想到8月4日开会的时候,全程参加会议却是邓公。而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方毅和教育部长刘西尧仅仅是会议的召集人。

  

  邓公当年7月30日,公开出现在首都体育场观看一场足球友谊赛,这个复出的信号引起举世震动。而复出后邓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全国科教工作会议,挽救已到动摇国本程度的我国科教事业。

  而会议刚开始时比较沉闷,专家学者都不敢畅所欲言。这正是邓公会前担心的情况。之后邓公以“老九不能走”的幽默,打消了在场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心理阴影后,会议才开始活跃起来。当复旦大学教授苏步青诉说他最得意的被称为“十八罗汉”的十八个研究生,全部都被下放困境时,邓公当即让苏步青拿出十八人的名单,让方毅务必在一周内解决这个问题。

  看到邓公的这个态度,参会的专家学者完全放开了,纷纷发言提出各种拨乱反正的建议。然而会议最后一天前,也没人提出要恢复高考。

  当时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查礼性,在会议结束的前一天晚上很焦虑。几天的会议他没有发言,他想说的话大家都说了,但他不想在这个历史性的会议上无所作为。

  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查礼性干脆去找住在一个宾馆的高教司司长刘道玉商议。两人一合计,就想到招生制度这个重大问题还没人提。于是会议的最后一天,查礼性就石破天惊地提出应该恢复高考。

  

  然而这个问题一提出来,邓公犹豫起来。全国招生工作会议,已经于六月在太原开过,会议沿袭以前高校招生政策并得到国务院批准。于是邓公只好做了解释,提出把这个问题推迟到明年解决。

  可是邓公看到恢复高考的提议得到众多代表附议,一些代表都激动得站起来讲话,就感觉到恢复高考已经刻不容缓。于是邓公问刘西尧今年恢复高考来不来得及,刘西尧说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还来得及。邓公一听当机立断,拿出军事指挥的魄力当场拍板,“那就改,今年有时间就坚决改。涉及几百万人的命运不要拖了。”

  险些夭折的1977年高考

  1977年,我国的高考制度的恢复经历了怎样的一波三折?又为什么会选择在冬天?

  会议结束后,一些风声传到社会上,让无数的青年感到震撼。在农村的知青更是奔走相告,难以置信中又开始奋起行动。

  哪怕终是一场空,他们也不放弃水中捞月的希望。希望对他们来说,犹如是溺水者的空气。

  “我们不怕吃苦,吃不饱饭我们也能忍受。对我们打击最大的是绝望。”多年后,一位1977年考上大学的知青,回想知青岁月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1966年停止高考后,城里大多数学生初中毕业就上山下乡,转为农村户口插队务农。而他们和现在到农村创业完全是两码事,从此不能脱离农村,和真正的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争口粮。大好青春,知识离他们远去,父母离他们远去,梦想离他们远去,剩下的唯有一眼看到头的卑微命运。

  

  1970大学恢复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十六字方针,招收工农兵学员。在1977年的科教工作会议上就有代表提出,这样招来的学生,很多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根本无法学学习大学课程。可学生上课听不懂,还要质疑老师的教学水平。

  于是查礼性提议恢复高考时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招生就像工厂选原材料,原材料太差出不了好产品,生源太差培养不出国家需要的人才。还有一点至关重要,按十六字方针招生不公平,为权力运作开了方便之门。而除了自愿报名,其他各项招生方针,都存在权力运作的空间。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高校恢复招生才没有让广大的青年看到希望。没有高考改变命运的出路,有的知青就选择自伤自残来争取返城机会。那时的火柴含有红磷,有知青吞下火柴,造成严重胃损伤被送进医院。生产队担心闹出人命,只好把人知青退回原籍。

  而不敢对自己下狠手的知青,会采取相对温和的办法。有的中饭都不吃,拼命劳动,还要夜里站在外面吹一夜冷风,就是希望能有个三长两短被送回城里。

  很多年后,一位1977年考上大学的杭州知青回忆,和他一起的一个杭州知青,走到外面就撞墙,还会踩进河沟里。医院检查这个知青视力出现问题,队里认为这个知青眼瞎了,把这个知青退回了杭州。

  四十年后,他遇到这个知青,关切询问起这个知青的眼睛。这个知青神秘一笑说:“其实没那么严重。”他顿时露出会心的笑容。

  当时的知青活得这样挣扎,恢复高考的传闻一出,在知青中当然会引起炸裂效果。而在消息还没有确定的时候,知青们就到处想办法找复习资料,开始熬更守夜为参加高考做准备。

  

  据一个1977年考上大学的知青回忆,他们出去劳动住帐篷,晚上没有照明设施。他就自制了几盏油灯,没有煤油将就用柴油。到第二天同伴发现他一张脸被熏得漆黑。

  而知青们的家人也想方设法帮助知青准备高考。当时考上大学毕业都包分配工作,不仅能回到城市,还等同于端上了国家的铁饭碗。一个家族的命运都可能因此而改变,知青家人对高考的热情并不比知青低。

  其实在积极准备高考的同时,知青们也在担心消息不实。而他们的担心确实差点发生。

  邓公敲定当年恢复高考后,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重新召开。一年内开两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是绝无仅有。

  这次会议上,反对恢复高考的阻力巨大,反对依据的主要是以前经中央发文通过的“两个估计”。会开了一个多月还没有结果,三个月恢复高考的准备时间在争论中一天天流逝。

  就在恢复高考将要夭折的时候,《人民日报》派驻会议的要闻部记者穆杨,召集了六个参加过制定“两个估计”会议的人在宾馆商议,发现“两个估计”的主导者是两个问题人物。于是穆杨把情况写成内参送了上去。

  

  而邓公看到内参,迅速做出反应,9月19日找来会议的几个负责人,声色俱厉说到:“……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赞成中央政策的就留下来,不赞成的就改行。”

  邓公坚定的决心,打破了会议僵持。于是9月20日刘西尧在会上传达了邓公推翻“两个估计”的精神,会议随即通过恢复高考的议案。到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决定,正式由各大媒体向全国公布,年轻人的梦想一下被点燃了。最终高考,定在了隆冬12月。

  邓公亲自看高考作文

  1977年高考恢复后,首篇满分作文却因一事被判零分,邓公怒道:重新阅卷。那这究竟是怎样一篇文章,邓公为何会如此重视?

  燃起梦想的人有些已经不年轻,算算年龄,1966年的知青不少都到了30岁。他们好多在农村结婚生子,以为一辈子也就这样了。1977年高考,年龄放宽到30岁,不仅是照顾他们,还因为他们多数人接受过系统的高中教育,是难得的优质生源。他们不会放弃改变命运的最后机会。

  1977年高考积累了从1966年到1977年的12届考生。为为追求生源的质量,1978年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也被允许参加这次高考,这样1977年高考就有13届学生参加,又创下一个高考之最。

  五百七十万考生录取二十七万人,二十九人中只有一人可以考上,1977年,高考可谓是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然而有个云南考生,却对自己信心满满。以前当地的考试,他都有一骑绝尘的优势,他给自己制定了非北大不上的目标。

  由于知青的文化学习被长期荒废,准备时间又不充足,到12月高考的时候,很多考场出现半数考生离场弃考的情况。这些考生们面对试卷选择弃考的时候,内心不知道有多痛苦。

  

  平心而论,1977年高考的试题现在的初中生也许都能轻易拿下。一位知青考生进考场前,向同伴吐槽他连四大文明古国都不知道,还考什么考。结果考前上厕所时,同伴告诉他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那场考试就有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国家的考题。他按同伴的答案答对三个得了三分,最终以超过录取线一点五分的成绩考上了大学本科。

  云南那位考生考试结束后就等着拿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可平时成绩远不如他的同学都等来了录取通知书,他还是没有得到任何消息。情急之下,他到当地招生办查询。招生办工作人员根据他的准考证查询后,说他并没有被录取。

  

  排着队查询的考生很多,招生办的人已经在叫下一个。但他不相信自己没有被录取,坚持要招生办工作人员再好好查一下。当时不能查分数,只能查有没有被录取。对此,招生办工作人员不耐烦了,让他不要耽搁别人,于是双方发生了争执。

  而随着争吵声越来越大,惊动了办公室内的招生办主任。当时招生办主任出来,拿过他的准考证一看,就把他单独带到一间办公室。之前,招生办主任听阅卷的老师一直说有一个考生的作文很有争议,正是这位考生。

  在办公室,招生办主任直言相告,他没有被录取是分数不够。他大喊:“绝不可能!”虽然当时没有标准答案,可他凭自己历来的成绩确信,他的分数一定远超录取线,而且一定能考上一等学府北京大学。

  “可是你的作文得了零分。”招生办主任表情复杂地看着他说。一听这话,他大脑一片空白,完全失去了理解力。他对自己高考写的作文深感得意,居然被判了零分是怎么回事?

  其实,他的作文确实堪称上品,文采和见解都有相当的水准,有的阅卷老师认为可以给满分。可是在作文中他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导致他的作文最终被判了零分。

  而招生办主任也给他说了实情,结果已经出来他也只有认了。可邓公知道这件事后却大发雷霆。邓公在确定参加科教工作会议人选的时候就提出,要找敢讲真话有自己见解的人,高考作文有考生写出不违法的真话却被判了零分,这让邓公无法容忍。

  之后邓公找来教育部长,责令他让阅卷老师重新阅卷。以接受讲真话的原则评判这篇作文,这篇作文从文采文理方面就担得起满分。重新阅卷这篇作文判了满分。不过这时招生已过,各高校本科名额全满,这位云南考生没有实现上北大的梦想,只被一所大学的专科录取。

  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田源怒撕专科录取通知书,后来回到北京干起了个体户,终成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不知道田源的原型,后来又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上一篇:7 所 QS 前 100!澳洲八大院校录取案例合集免费分享!
下一篇:他把魔方“玩”成了事业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