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运用融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障碍?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5-21
手机版

  当自闭症孩子在艰难克服入学的困难时,学校并没有愿意克服自己的艰难,或许对学校而言“不影响大多数正常的孩子,显然更加重要”。

  01

  有报道聚焦广东一自闭症初中生因严重问题行为被家长联名投诉的事件,提出了类似的学校不能“因为自闭症这三个字丢掉解决问题的勇气”观点。

  

  强调应由相关教育管理单位出面来协调反对的普通儿童家长,承担自闭症儿童教养的责任。

  由此可见,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排斥拒绝的融合教育观点将融合教育视作了普通学校被迫承受的负担,学校内部尚未形成主动接纳的融合教育支持氛围。

  此类观点中片面地放大了对自闭症儿童缺陷的消极认知,而弱化了学校、儿童及家庭在融合教育中的能动作用。

  新闻报道基于客观呈现的视角,展现了融合教育现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接纳力度,学校、家庭、政府与社会团体的支持力量为融合教育的实施开创了有利的包容环境。

  然而我国目前的融合教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应关注到在媒体文本中所呈现的来自学校与儿童、普通家长与儿童的矛盾冲突,这反映了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随着我国自闭症儿童人数的增加,如何进一步完善学校融合细则,明确融合教育责任主体并且缓解对立关系,是融合教育的普及与高质量发展中所应关注的重点。

  “上小学前要一切以孩子的康复为主”,在众多家长与社会关爱团体等发布的博文中普遍强调了自闭症的康复训练要抓住4-6岁的关键期,以发展入学的必备能力。

  自闭症儿童家长为孩子入学做足了充分的能力的适应性与过渡准备,如在幼儿园阶段通常安排孩子以半日的在园集体活动结合半日的康复训练为主。

  在进入小学后根据普校的融合环境等条件的综合考量,有部分孩子会需要额外的父母陪读或专职影子老师的支持。

  02

  来自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博文反映了他们普遍对孩子能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十分珍惜,认为这是难得的上学机会,对融合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效果也格外看重。

  

  然而同时有较大比例的家长担心孩子在融入时遭遇能力限制等自身障碍因素,以及学校中他人的冷眼。

  也有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教育情况持有迷茫与不确定的态度,微博博文中普通学校的支持接纳的融合教育观点占比要高于排斥拒绝,学校的支持态度源自对于学校融合氛围的信心和学校的硬件准备。

  但也有家长对学校能否开展融合教育的能力存在质疑,如一位妈妈经由实地考察后认为学校教师无法理解自闭症孩子的特殊需求,学校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自闭症孩子的融合发展。

  就学校内部而言,尽管普通学校正在积极推进融合教育。

  但大多数学校缺乏一定的专业资质,无法为进入学校的自闭症孩子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使得“随班就读”常常演变为“随班就坐”或者“混班上课”。

  

  而这部分教育压力被转移到了自闭症儿童与家长身上。有网友指出部分普通学校迫于“随班就读”政策不能退学,学校老师在面对自闭症儿童时采取放任甚至孤立的态度。

  致使孩子因行为问题冲突被其他家长“组团相逼”而被迫自己退学。 政府与社会团体也是微博文本所呈现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中的重要支持力量。

  由政府牵头把控融合教育的环节管理与保障机制,康健中心等其他团体组织则通过入学适应、职业准备等多种形式的融合体验活动,创建了家庭、学校与社会相联结的融合纽带。

  微博文本中体现了民间康复机构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回归中不仅提供着干预训练,还探索转衔服务与融合项目,使自闭症儿童能提前进行环境适应,降低入学后的环境障碍。

  就宣传形式而言,微博文本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呈现更为丰富,对于不同主体的观点讨论也更为清晰。

  

  0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网友关注到国外融合教育的发展情况相较我国在学校的支持体系上更为健全,类似“公立学校的特教老师和数学老师一样多”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总体上,微博博文中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有关内容仍然较为匮乏,尤其是普通个人用户对国内融合教育的认识十分稀缺,这说明国内融合教育的支持环境尚未完全建立。

  微博中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探讨主要聚焦自闭症儿童家长的态度观点与心理感受,另有少部分博文对融合教育的实施等做出了解释。

  相对于新闻报道而言,微博博文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议题呈现在数量上占比较少,内容上缺乏深度,传播力度有限,尚未形成集中的讨论倾向。

  微博博文中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观点反映出公众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了解较少,仍需要推进更多的群体来接纳自闭症儿童,关注其教育权利的保障。

  

  新闻报道与微博博文所呈现的融合教育观点在视角与内容上各有侧重。

  尽管文本中体现了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在一定范围内的推广与实践,获得了来自学校、 政府、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的支持。

  但可以看到来自更广泛的社会公众的观点依然稀缺,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尚未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与接纳支持力度。

  媒体所呈现的融合教育在开展时,儿童、家庭与学校互相之间的矛盾冲突较为显著,这使得自闭症儿童在融合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

  媒体所呈现的自闭症儿童的身份存在不同的特征表现,正面与负面的形象在媒体的塑造中同时存在。基于新闻与微博平台的媒体文本,研究人员共梳理了如下三组对立的自闭症儿童形象。

  在媒体文本中,自闭症的确诊对家庭来说常象征着一种毁灭性打击,意味着苦难不幸与无望的开端。

  

  有自闭症儿童的家庭面临着的不仅是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而且还有终生养护的困局,许多家长们被迫为孩子颠覆原有的生活轨迹,奉献出自己的所有人生。

  04

  新闻文本中通常用“天塌了”或者“晴天霹雳”等表述来表示自闭症儿童家长得知孩子确诊后内心的煎熬与挣扎。

  其他类似的如“整个世界都塌了”、“命运跟自己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等负面的情绪词语的使用同样能反映媒体文本中所呈现的家长的绝望心情。

  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是自我封闭、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而自闭症儿童所处的家庭在媒体文本中也常常是“隔离”的,无法建立正常稳定的家庭关系。

  

  这些束缚在家庭之上的枷锁似乎构成了他们可以预见的挣扎的未来,家庭不仅要承担起养育的负担,还要与社会的普遍不了解的压力相抗衡。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媒体中呈现的自闭症儿童作为助推力的作用,这在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生活中得以集中体现。

  微博上有部分博文通过家长的态度行动表现了家庭另一方面心怀希望、积极自救的处境。

  家长在经历过最初孩子确诊时的迷茫痛苦向积极寻求自助的转变,在改变自己去为孩子积极抗争的同时尽可能地改变孩子。

  这显示了自闭症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家长的心态,是家庭的另一种“重生”。

  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资源紧缺、社会认识不足的时期,家长的发声与自救行动在行业发展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也因自闭症儿童的出现间接推进了社会各方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与成年养护等一系列全生命支持体系的反思与改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原有组织体系的另一种“重生”。

  能力缺陷是新闻媒体在呈现自闭症儿童形象时最频繁使用的表述之一。

  媒体通常围绕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症状与其他继发症症状来说明其能力缺陷,以夸大事实甚至主观臆测的方式来渲染自闭症儿童能力的不足。

  尽管大部分自闭症儿童的确需要一些必要的理解与支持以适应社会生活,但不代表他们本身像部分媒体文本所断言的是“完全失能的”。

  

  媒体文本所认为的自闭症儿童“终身难以自立”的生存状态有着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也并非因其缺陷导致。

  2015年壹基金的世界自闭症日公益活动将其微博的公益活动话题命名为“#人人都是笨小孩 #”。尽管有活动负责人解释称“笨小孩”没有歧视含义,是一种非正式的爱称。

  但是有学者指出这一例中以“笨小孩”为代表的称谓在降低自闭症信息传播门槛的同时会丢失部分信息的内涵,难免引发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负面联想。

  以能力缺陷为突出特征的媒体中“自闭症”的呈现方式体现的是对儿童能力的否定,是一种对自闭症的污名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社会关怀名义造成的歧视。

  举报/反馈

上一篇:助力4·23世界读书日,文化学者高三适向夏津县尚善书屋捐赠万元图书
下一篇:活动预告|研究生反诈普法宣讲团,正式启动!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