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捕 2 年后,陈刚等 8 位华人当选美科学院院士,华裔学者的处境回暖了吗?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5-24
手机版

  5 月 2 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宣布了其新入选的 120 名院士和 23 名外籍院士。

  本年度的院士选举,有 8 位华裔科学家当选,这个数目高于 2022 年( 6 名华裔院士)和 2021 年(7 名华裔院士),与 2012 和 2013 年持平,是历年来新入选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华裔最多的一次之一。不过,亦有学者对《知识分子》提醒:本次新当选的院士中,并没有华裔的外籍院士,后者在前些年是有过的。

  虽然总体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几乎并无什么实权,但能够当选,却是对科学家研究工作的重要承认,《科学》杂志之前也曾指出,这是一项「除了奖项之外,科学家可能能够从美国人那里得到的最高认可」。

  本年度最新当选的这些得到了「最高认可」的华裔科学家中,有麻省理工学院的纳米技术专家陈刚,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家林希虹,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理学系主任潘多加,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戴碧瓘,康奈尔大学物理学家 Wang, Michelle D,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肖书海,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常务副主席兼主任曾红葵,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社会学家周敏。

  而名单上的这些华裔科学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者当属麻省理工大学(MIT)讲席教授,曾任 MIT 机械工程系系主任的知名学者陈刚。

  本次当选前,陈刚曾一度被卷入美国的「中国行动计划」,遭到过逮捕和调查,陈刚的被捕曾激发了学术界巨大的反弹,包括 MIT 员工在内的一千多名研究者曾在公开信或请愿书中签名。

  于陈刚而言,在本次当选之前,他已经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0 当选)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8 当选),本次的当选,使得他成了美国不折不扣的三院院士。不到 3 年,他几乎先后尝到了被一个国家调查与被一个国家认可的滋味。

  那么,陈刚的当选,是否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中国行动计划的悔过?甚至,是否意味着华裔学者们在美国的黑暗时代已经过去了?多位业内人士向《知识分子》表示,情况也许并没有那么乐观。

  最黑暗的时刻过去了吗?

  2021 年,因为特朗普政府的「中国行动计划」,陈刚于1 月 14 日清晨在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家中被捕。

  根据美国国安局调查员在 2021 年 1 月 13 日提交的刑事起诉书显示,陈刚面临了三项刑事诉讼罪名,分别为 「电汇欺诈」(wire fraud),即未向美国能源部披露从中国的多个机构获得的合同、任命和奖项;「未能提交外国银行和金融帐户报告」 和 「向美国政府机构做出虚假陈述」。

  对陈刚的指控引起了学术界的震动,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拉斐尔·赖夫(L. Rafael Reif) 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陈刚。2021 年 1 月 21 日,拉斐尔公布了一封约 100 位麻省理工教授签署的联名信,逐条驳斥了对陈刚指控中出现的事实错误和误导言论,在信的最后他表示「为陈刚辩护,就是为我们所珍视的科学事业辩护。我们都是陈刚。」

  之后,斯坦福大学官网发表了校长马克·特榭·勒温(Marc Tessier-Lavigne)公开发表声明支持陈刚,他表示「正常的学术交流行为不应受到惩罚」。美国西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杰弗里·斯奈德(G. Jeffrey Snyder)发起了名为「我们都是陈刚」的请愿,并敦促官员停止对科学家们的迫害,该请愿书得到了 900 余人的联名签署。

  一年后的 2022 年 1 月,美国司法部 (DOJ) 终于撤销了对陈刚所有指控。但陈刚并没有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陈刚表示「这没什么好庆祝的。这是一段悲哀的历史,是这个国家的悲哀。」

  2022 年 2 月 23 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结束起自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中国行动计划。」不过针对科学家的诉讼并没有停止,当地时间 4 月 7 日,华裔科学家陶丰,一审被判三项电信欺诈和一项虚假陈述罪成立。

  比之陶丰等,得以免于起诉并且重回学术轨道的陈刚,是这批被调查的学者中受冲击相对较少的。但正如陈刚所言——「我痛苦地意识到,我是不幸运者中最幸运的一个。许多其他华裔美国科学家正因类似的所谓’罪行’而受到不公正的调查。」

  根据《科学》杂志的报道,在来自政府的调查要求之下,因为学校仍然需要联邦经费,校方对教职员工的保护很多时候是无力的。相比之下,陈刚至少获得了来自校方的保护以及来自学术界的支持。

  然而,一个安全自由的学术环境,仅仅靠幸运是远远不够的。对陈刚的情况,《科学》杂志主编霍尔顿·索普曾特意写评论批评道:「中国行动计划」对科学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害,而回报却少之又少。

  也是根据上篇《科学》杂志的报道,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曾邮件要求协助调查的 246 人中,81% 是亚裔,91% 的合作是与中国合作。针对华裔科学家的不公与歧视正在导致人才流失,进而削弱美国的科研实力,这几乎是在美国学术界公认的事实,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陈刚自己也曾坦言:「我认为这个国家必须觉醒。我们是在残害自己,我们在实施真正的自杀行为……」

  这种疾呼的背后,则是华裔科学家在美国一种独特的尴尬境地。根据亚利桑那大学与关注美中问题的百人会对 83 个研究机构,近 2000 名科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51% 的华裔科学家,对被美国政府监视感到相当恐惧、焦虑,或两者都有。

  这种恐惧的气氛甚至影响到了华裔科学家对研究方式或内容的选择,一位受访者说,现在他正在限制自己的工作,只使用公开的数据,而不是收集自己的原始数据;另一位受访者说,他们将专注于所谓 「更安全 」的课题,而不是 「前沿 」研究。

  2022 年初,刚刚从案件中脱身之初,陈刚没有研究资金的支持,只能做个人研究。他曾经表示,不确定自己是否还能放心地申请美国政府的研究基金。但后来他还是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资金支持。

  在 2022 年 7 月,他和合作团队证实了立方砷化硼的高双极迁移率和高导热性,当时的评论认为,这几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好的半导体材料。该文章第一作者申正佑认为,热量现在是许多电子产品的主要瓶颈,硅因为导热能力低下正在被替代,而砷化硼热导率是硅的 10 倍,迁移率也比硅高得多。它可以改变游戏规则。

  根据论文后面的资金来源信息,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的支持,并使用了麻省理工学院 MRSEC 共享实验设施,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

  不是标志性事件,

  对华人科学家的处境影响甚微

  而今,重获国家经费支持之后,陈刚还当选了美国的国家科学院院士,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对华裔科学家政策的转向?

  「陈刚的当选主要还是对他学术能力的承认,其他的,也许说明不了太多」,一位曾在美国担任过教职的科学家向《知识分子》表示。

  这位学者解释道,对于陈刚当选的解读不能脱离对于美国学术界与政府间关系的理解。美国的学术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与中国有所不同,「而美国国家科学院是一个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他们在进行选举的时候,会更强调独立性,不太会管政府的态度,当然,他们也不反映政府的态度。」

  而另一方面,美国西北大学终身教授、《知识分子》总编辑夏志宏表示:「在美国当选院士远远没有中国当选院士重要。在美国,院士是个荣誉,没有待遇级别等其他附加值,而带来更多的是责任和对社会的无偿服务。」

  不仅如此,夏志宏也解释,在美国,「各民间或半民间机构历来独立于政府,而且以此为荣。美国政府也不会以任何形式干涉诸如院士选举此类民间行为」。

  在官网的介绍中,美国国家科学院写道:自己作为成立于 1863 年的一家由杰出学者组成的非营利社团,由美国总统林肯授权创建开始,160 年来,一直致力于与另外两院(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国家医学院)一起,「就科学和技术相关的事务向国家提供独立、客观的建议」,其成员将无偿担任科学、工程和医学方面的「国家顾问」。

  那么,陈刚的当选是否意味着美国华裔科学家境遇的改善呢?

  夏志宏认为:美国政府对华裔科学家的迫害主要体现在政府经费的管理系统上。尽管大都被起诉的科学家最后在法院得到公正处理,但其对个人事业、经济、家庭的伤害是巨大的。美国政客乐于以此骚扰华人科学家。

  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中心教授谢宇、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教授林希虹、麻省理工学院核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李巨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身陷囹圄:美国华人科学家的恐惧」的调查,「中国行动计划」颁布的第一年,就有 1062 名研究者离美归国展开研究工作;此后的 3 年间,归国人数达到 3878 人。

  今年 3 月,美国科学杂志曾刊发了一篇讲述美国国立卫生院调查华裔科学家的文章,认为美国政府针对华裔科学家的「中国行动计划」,「摧毁了数百名科学家的生活与学术研究生命,将那些杰出的科学家,送回了中国」。

  而本次陈刚的当选,夏志宏认为:「对华人处境影响甚微」。

  「没有迹象显示这是(华裔学者)境遇改善的标志性事件」,曾在陈刚事件中大力为陈刚发声的美国华人联合会(UCA)会长薛海培对《知识分子》表达了类似的意见:哪怕中国行动计划目前已经取消,「但华裔学者的情况目前并没有实质性改善」。

  薛海培认为:陈刚当选的本身,大家并没有觉得特别惊喜,因为「陈刚的专业贡献到了,(已经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和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了),本次当选的结果在意料之中」。不过,他同样强调:无论如何,作为一位华裔教授,「陈刚当选还是会让一众华人学者觉得非常鼓舞的,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那么,这种鼓舞会令青年学者们重新考虑自己的职业路径吗?甚至,重新考虑是回国,还是继续留在美国吗?

  一位青年学者告诉《知识分子》,至少在他的领域,陈刚的当选并不会影戏他们是否回国的决定,因为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是否有成型的科研体系,是否有健康的学术环境」,这些,才是决定一个学者要在哪里发展最重要的东西。

  参考资料:

  1.The Next frontier. Forbes (in German). April 4, 2022. Retrieved 24 May 2022.

  2.Members: OA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 (OASPA). Retrieved 2013-02-04.

  3.Is Frontiers a potential predatory publisher? For Better Science. Retrieved 2017-03-14.

  4.Frontiers launches Social Networking for Scientists. Frontiers Media. 9 February 2012.

  5.Events. Frontiers Media. Retrieved 2015-10-21.

  6.Changing Nature. The Economist. Retrieved 2014-12-17.

  7.Open-access publisher sacks 31 editors amid fierce row over independence. 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c4629.

  8.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 Launches at US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stival. Frontiers. Retrieved 2015-10-21.

  9.Young Minds on Scientific American. Scientific American. Retrieved 2015-10-21.

  10.These things can happen in every lab: Mutant plant paper uprooted after authors correct their own findings". Retraction Watch.

  11.Pseudoscience: The Conspiracy Against Science. MIT Press. p. 292. ISBN 9780262037426. Frontiers has used an in-house journal management software that does not give reviewers the option to recommend the rejection of manuscripts they have reviewed. The publisher's systems are set up to make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reject papers, perhaps to keep potential revenue from jumping to a rival publisher. Increasingly, journal management software is designed to optimize a publisher's revenue.

  12.Editor sacked over rejection rate: not inline with Frontiers core principles. For Better Science. 2018-03-06. Retrieved 2018-03-07.

  13.Marcus, Adam; Oransky, Ivan (7 December 2017). Why Garbage Science Gets Published. Nautilus.

  14.Bloudoff-Indelicato M (2015). Backlash after Frontiers journals added to list of questionable publishers. Nature. 525 (7575): 613. Bibcode:2015Natur. 526.613B. doi:10.1038/526613f.

  15.Beall, Jeffrey. LIST OF PUBLISHERS. Scholarly Open Acces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7-01-12. Retrieved 2015-10-21.

  16.Beall, Jeffrey. Reviewer to Frontiers: Your Review Process is Merely for Show — I quit. Scholarly Open Acces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7 November 2016. Retrieved 26 November 2016.

  17.Swauger, Shea (2017-12-01). Open access, power, and privilege: A response to What I learned from predatory publishing.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78 (11): 603–606. doi:10.5860/crln.78.11.603

  18.Schneider, Leonid (2016-09-14). Beall-listed Frontiers empire strikes back. For Better Science. Retrieved 26 November 2016. Frontiers disagrees with this librarian's privately held views, the publisher demands of his academic employer to impose disciplinary measures or coercion against Beall.

  19.Basken, Paul (12 September 2017).Why Beall's List Died — and What It Left Unresolved About Open Acces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2017-03-14.

  20.Basken, Paul (12 September 2017). Why Beall's List Died — and What It Left Unresolved About Open Access.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24 October 2020.

  21.Herndon, J. Marvin (2016-06-30).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Dangers Posed by Ongoing Global Tropospheric Aerosolized Particulates for Weather Modification.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4 (139): 139. doi:10.3389/fpubh.2016.00139. PMC 4927569. PMID 27433467. (Retracted, see doi:10.3389/fpubh.2016.00156, PMID 27453892)

  22.Chief specialty editor resigns from Frontiers in wake of controversial retraction. Retraction Watch. 2014-04-09. Retrieved 2015-10-21.

  题图:MIT

上一篇:高顿教育:速看!2023年全国注会报名统一登录入口已开通!扫码阅读手机版
下一篇:复旦大学想要并入华东政法大学,奈何华东政法大学表示拒绝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