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进校园 团结之花遍地开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5-31
手机版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小阿妹”欢唱山歌喜迎“壮族三月三”。????本报记者黄维业 摄????▲南宁市林里桥中段幼儿园佛子岭分园的萌娃们跳起竹竿舞。????本报记者潘浩 摄????▲南宁市玉洞小学学生带来精彩的民族节目表演。 本报记者叶子榕 摄????▲南宁市秀厢小学“呗侬”舞蹈队跳起民族舞蹈《小手绣花儿献给党》。????本报记者黄运明 摄????▲南宁市邕宁区第一小学的孩子们进行“点米成画”创作。????本报记者黄红锦 摄????▲南宁市虹桥小学学生跳起民族舞蹈。????本报记者梁枫 摄????▲在南宁学院,学生进行三人板鞋等民族运动比赛。????本报记者黄红锦 摄????▲在南宁市龙腾路小学,孩子们快乐地玩起了民族游戏。????本报记者黄运明 摄????▲南宁市澳华小学将木偶戏艺术引入校园。????本报记者叶子榕 摄  4月18日,南宁市邕宁区第一小学“三月三”文化艺术主题系列活动之中华优秀传统工艺“点米成画”展示活动举行,身着民族服装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五颜六色的米粒点缀在画作上,“绘”成一幅幅精美的民族团结主题画。

  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南宁市教育系统加强规划指导,要求各中小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挖掘课程资源,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进校园、进课堂,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于学生德育、艺体教育中,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

  立足传统节日 播撒传承“种子”

  “三月三”是壮族重要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其他广西世居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我市各中小学校围绕“壮族三月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让青少年充分感受“壮族三月三”的文化内涵,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

  作为第一批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南宁市邕宁区第一小学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点米成画”设置为特色课程。“我们通过传承人进课堂、开发特色课程等,优化学校美育课程,鼓励学生争做非遗传承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生活。”邕宁区第一小学校长李宗原介绍说。

  “坐大船,走邕江,浪花飞舞心花放……”在南宁市玉洞小学“传承壮乡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上,一首极具南宁特色的白话童谣《邕江谣》,以轻快旋律述说南宁的老故事,引起全场师生一起哼唱。近年来,玉洞小学精心打造白话童谣校园文化品牌,从利用音乐课、班会课以及课余时间让学生学习白话童谣,到增设白话童谣特色课程,每班每周安排一节白话童谣课;从组建白话童谣社团,邀请专家到校上课,到培养传承人、编著少儿读物、创新童谣形式、组织汇演活动、建立传承基地……多举措推广白话童谣,通过传承与创新把“老南宁”的白话童谣发扬光大。学校还入选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南宁市第四十九中学以“壮族三月三”为契机,将民族团结进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教育教学中。音乐老师深入民间采风,将民间音乐创编成新曲,带领学生感受壮族歌曲的魅力。体育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跳竹竿舞、滚铁环、三人板鞋、抛绣球等民族特色体育运动。美术老师将艺术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融合,向学生传授制作民族帽、铜鼓、绣球和画锦绣、团扇等技艺。校本课程课上,老师身着民族服装,带来别开生面的壮族文化鉴赏课,让学生们了解“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

  南宁学院举行2023年“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民俗趣味游园活动和民俗文化一条街两大内容。民族趣味游园活动丰富多彩,有抛绣球、定点投篮、套鸡鸭、踢球滚洞、三人板鞋等14项,现场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民俗文化一条街设置传统民俗艺术体验,包括民族服饰试穿,陶艺、绣球、香囊、壮锦等手工艺品制作等。师生们不仅可以品尝艾叶粑粑、青团、彩蛋等壮族特色美食,还能现场学习制作五色糯米饭。

  南宁市林里桥中段幼儿园佛子岭分园开展了“多彩壮乡三月三,巧娃传承民族情”主题体验活动,老师用壮语和孩子们互动,指导孩子用家乡话互相问好。幼儿园副园长黄云向孩子们介绍了“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家乡文化魅力。在民俗游园会,身着壮乡民族服装的师生体验了壮锦扎染、壮娃画铜鼓、壮娃贴豆画、抛绣球、跳竹竿舞等民族游戏项目,在欢声笑语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聚焦阵地建设 传承非遗项目

  《壮族板凳龙——龙腾虎跃》《瑶族皮鼓舞、猴鼓舞——欢欣鼓舞三月三》……在南宁市秀厢小学近日举办的“壮族三月三”活动中,不仅有精彩的非遗项目展示,还有绣球制作、壮族织锦制作等壮族特色文化项目。为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从2012年起,学校开始探索民族团结教育、民族艺术教育融合发展课程。目前,南宁市秀厢小学构建了民族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戏剧类、艺术类等五大课程板块,开发了25门具有广西地域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校本选修课程。其中,刘三姐歌谣、壮族织锦技艺、壮乡民间绘画等艺术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要求学生至少掌握3种民族艺术技艺。同时,将“壮族打扁担”“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课程,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在南宁市,还有很多中小学校像南宁市秀厢小学一样,将非遗项目引进校园,引导学生成为非遗传承“小达人”。

  南宁市澳华小学近日举行了“三月三民族情 红领巾爱非遗”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暨“壮族三月三”生态嘉年华启动仪式,并为“广西木偶戏”传习基地揭牌。澳华小学将木偶戏艺术引入校园,形成非遗传承新样态。学校立足学科课堂教学,让木偶传承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融合。美术课上,学生学习木偶制作,赏析木偶造型与服饰艺术;音乐课上,学生欣赏木偶剧配乐,练习木偶剧表演;语文课上,学生编排木偶剧剧目、改编剧本等。木偶研学活动既拓宽了孩子们的艺术视野,也增进了孩子们对木偶戏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弘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南宁市龙腾路小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壮族三月三”主题活动,以中国鼓、扁担、舞龙技艺、织锦技艺、民间体育游戏为创作元素,创编大型文艺展示节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加。在非遗成果情境展示区,民族腰机织锦、榫卯、剪纸、刺绣、扎染、美食模具等作品精美绝伦,孩子们通过劳动实践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作为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近年来该校以民族非遗项目为重要载体,以学校课程为依托,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全校师生对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了鲜明的校园特色文化。

  开发校本课程 弘扬民族文化

  各学校把民族文化和课后服务、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学生心中埋下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民族优秀文化融入课程。”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校长谢小燕介绍,作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校,该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抓手,以“梦”为载体,构建“我的梦”与“中国梦”携手并进的小学德育实践“梦想+”模式,创新架构“梦想+”课程,打造“石榴籽”民族校本课。通过“梦之莺”社团建设、民族主题校内课后服务课程、民族节庆活动、民族体育运动课程的开展,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学生展现出“知行美、道德心、中国魂、创造力”的良好素养。

  作为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南宁市虹桥小学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打造具有和美教育特色的“五礼五节”系列德育课程,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文化,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据了解,各学科充分挖掘各门课程内在的育人元素,深入开展“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支民族舞蹈”“会做一项民族工艺”等“六个一”活动。学校以社团活动和课后服务方式开设民族音乐、民族美术、民族体育等“民族体艺教育”课程,包含非遗文化打榔舞、壮族麽乜娃娃、剪纸、舞龙、武术、板鞋、抛绣球等,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等内容,学校还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民族歌谣晨诵读本》和《民族之声歌曲读本》等校本教材,让学生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身边的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版撰文:陈媚 莫俊 韦峭 吴潇 黄鼎芹 牛莉娟 白桦紫 何玲珍

上一篇:深圳:普华永道受聘前海科技创新全球招商顾问
下一篇:美国签证形势大好,过签率高达98%!(面签指南+注意tips)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