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内心足够强大,低境遇也能活出高境界!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6-03
手机版

  公元1140年,岳飞率领气势恢宏的岳家军在朱仙镇大破金兵,意欲“直捣黄龙府”。

  中原大地沦陷的山河,终于有望恢复。

  可是,宋高宗却在北伐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势下,连下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班师回朝。

  “十年之力,毁于一旦。”

  这一年的五月,辛弃疾出生了,若是岳飞能同他相遇,二人必定会成为知己。

  

  只可惜,两年后岳飞被诬陷入狱,写下一首《满江红》,带着满心的遗憾与世长辞。

  “敌未灭,何以家为?”

  于是,这位名唤辛弃疾的战士继承了岳飞的斗志,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艰苦奋斗着……

  靖康之变,金南下攻入宋朝都城,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

  随后,宋室宗朝进行了一次南迁,康王于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

  辛弃疾便是出生在靖康耻后的第13年。

  其祖父辛赞因族人众多,无法逃脱,遂被金人俘虏,不得已担起金人的官职。

  但祖父一心难忘故国,每每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望着这大好河山坚定道:“一定要赶走金人,恢复大宋。”

  于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在辛弃疾的心中生根了,他发奋读书、日夜练武,为的就是有朝一日恢复大宋。

  祖父还在世时,曾两次架车带着辛弃疾远至燕山勘察地形,这期间,辛弃疾不断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使他内心收复失地的愿景愈发强烈。

  1161年,完颜亮大举南侵,欲灭南宋,而金朝统治下的中原地区,因赋役繁重,人民不堪征调,纷纷起义反抗。

  这一年,辛弃疾二十一岁,他毅然决然“鸠众二千”,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在其中担任掌书记,掌帅印。

  与辛弃疾一同投奔耿京的人士并不在少,义端便是其中之一。

  义端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嫉妒心极强,看着辛弃疾在短短的时日已在军中担任要职,而自己还只是一个小小头目,气愤极了。

  为了陷害辛弃疾,义端悄悄潜入其房间,神不知鬼不觉地偷走了他的帅印。

  耿京得知失了帅印,便立即拿辛弃疾问罪。

  没想到辛弃疾不紧不慢,不愤怒也不辩驳,只说了一句“三日内讨不回帅印,任凭发落”便快马而去了。

  

  三天后,辛弃疾单骑而归,他不仅斩杀了叛徒义端,还夺回了帅印。

  此举传遍了整个山东,让辛弃疾声名鹊起,慕名投奔起义军的人更是如潮水一般涌入。

  若是“斩义端,夺帅印”让辛弃疾名声大振,那么让辛弃疾震声朝野的便是“生擒张安国”。

  当时金人日渐南下,对起义军施加了不少压力,于是根据形势,辛弃疾提议“决策南向”。

  起义军本为抗金而生,只有在南宋朝廷的支持下才有可能收复失地。

  耿京听罢立马赞同了他这个建议,并安排他奉表南归。

  不料,就在辛弃疾顺利完成南向之行,带着朝廷旨意返回的时候,起义军中却发生了变故:

  张安国、邵进等人将耿京杀害,并带着一队人马投降了金朝。

  辛弃疾听闻,怒不可遏,立即挑选五十名精兵,准备去金营擒拿张安国。

  趁着夜色,辛弃疾等人千里奇袭,带着一份怒气与一份必胜的决心,以迅雷之势从万军丛中绑走了正在享乐的张安国。

  此时,辛弃疾不过二十三岁。

  这名少年英雄亲手将叛徒装进囚车,押回朝廷,随后张安国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这一机智勇猛的行动,不仅让南宋朝野百官拍手称快,更让金人闻风丧胆。

  正如洪迈所云:“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辛弃疾押着叛徒回到了朝廷,不仅涨了军中士气,还让金人不敢轻易犯进。

  按理说,立下了这样的大功,本该得到朝廷的重赏。

  可高宗听信旁人谗言,认为其为“归化之人”,兵权不该交给这样一个归附而来的宋人。

  因此,就算立下汗马功劳,辛弃疾也只得到了一个“江阴签判”的闲职。

  初归朝廷,辛弃疾当然怀着满腔的热血,希望能够出师北伐,收复失地。

  可是,当时的南宋朝堂偏安成风,加之武将不受重用,辛弃疾在一众主和派中夹缝求生,屡次上疏也石沉大海。

  后孝宗继位,朝气蓬勃的他也倾向北伐,收复失地以雪靖康之耻。

  于是孝宗重用主战派人士张浚,开始谋划北伐之举,这是宋朝南渡后第一次主动北伐。

  身在江阴的辛弃疾听闻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前去求见张浚,并陈述了分兵进攻的思路。

  然而辛弃疾的这一番豪言,并没有得到张浚的采纳和认可。

  

  本次北伐虽取得了不小成绩,却由于主将之间的嫉功害能,导致符离大败,最终以议和仓皇结束。

  从此,南宋朝野的局势迅速回归到了“主和派”人士手中。

  只有辛弃疾依然不甘心,1165年,他向孝宗进献《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用兵策略,提出抗金言论。

  孝宗虽然对于辛弃疾的认识和见解大为赞赏,但由于朝中暗流涌动,北伐更多的只不过是象征意义。

  不过这一举让孝宗认可了辛弃疾的才能,在往后的调任中,辛弃疾也一步步向中心靠拢。

  于是辛弃疾将北伐之梦放于心中,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决定任职一方便努力造福一方。

  据统计,辛弃疾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活中,共调任三十七次,可谓“不是被调任,就是在调任的途中”。

  在滁州,百姓不堪赋税,让许多流亡在外的游子不敢回家。

  辛弃疾一到滁州上任,便免去了百姓历年多年欠下的赋税,同时招民开荒、鼓励经商。

  短短一年之内,滁州便褪去了战乱后的痕迹,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在江西,茶寇泛滥,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骚乱。

  由宰相叶衡推荐,辛弃疾调任江西,被任命为提点刑狱,前去平定茶寇。

  辛弃疾进行了一番考察后,成立了一支兵分两路的精良部队,一路跟踪茶商,记录其行踪;另一路虚张声势,假装对茶商进行追击。

  此时的茶商疲于奔命,意志消沉,在辛弃疾安排的追击下无法展开工作,于是使得其活动范围越来越小,最终溃不成军,茶商纷纷投降。

  这一壮举,辛弃疾只用了短短三个月,让人惊叹不已。

  在湖南,匪患四起,湖南地势复杂便于匪寇藏身,朝廷多次派人前去剿匪都以失败告终,最后这个担子交到了辛弃疾手中。

  早在辛弃疾来湘之前,江南东西和荆湖南北诸路,就曾多次爆发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事件。

  外患未弭,内忧不绝,作为南宋统治阶级一员的他忧心如焚。

  为此他立刻上疏,剖析致“盗”本质,认为必须“讲求强盗之术”,并建议让他在湖南创建一支新的有战斗力的地方部队。

  孝宗听了辛弃疾一番描述后决定听从他的建议,于是辛弃疾刚到湖南,便创立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治安军,唤作“飞虎军”。

  有了飞虎军的作战能力,加上辛弃疾的领导能力,平定匪患不在话下。

  而后,飞虎军驻扎湖南,这一地带再无匪患。

  除此之外辛弃疾还在湖南大力开展民生、兴办教育,百姓生活也逐渐风生水起。

  只不过好景不长,飞虎军管理费用极大,难免需要从其他地方借调银钱,这不得已触碰了权贵们的利益。

  1181年,辛弃疾被奸臣们以“用钱如沙泥,杀人如草芥”为由弹劾罢官,于是他开始了长时间赋闲于家的闲居生活。

  赋闲在家的辛弃疾其实也没怎么闲着,耕地、赏花、作诗,活得自在,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便是作于这段时日。

  其实被革职之前,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所以早在1180年任江西安抚使时,他就打算在上饶建园林安置家人,为归隐做准备。

  被罢官时,新居刚好落成,他便带着家人回到了上饶。

  辛弃疾为新居取名为“稼轩”,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从此开始了一段“陶渊明氏”的田园生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蝉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除了与家人的安乐与幸福之外,辛弃疾的好友们也常来稼轩与他叙旧,陈亮就是其中一位。

  陈亮是一位有志者,心中“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与辛弃疾非常投缘。

  当年陈亮被冤入狱,在御史台濒死之际,还是辛弃疾为其求情,才免得一死。

  1188年,陈亮到访稼轩,二人互诉衷肠,商讨国家大业,这也勾起了辛弃疾早年的军旅往事。

  自己空有一番建国立业的大抱负却无法实战,北方的国土至今还被金人霸占着。

  

  “敌未灭,何以家为?”

  这首名垂千古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便是作于这个时候: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杀敌报国、恢复祖国河山、建立一番功与名……

  或许赋闲于家的时日里,这些种种都没有在辛弃疾心中消失过。

  就算如今辛弃疾已是一位将近六十的老者,不知道使命还有没有完成的可能,他也依然在坚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192年,退居十一年的辛弃疾被宋光宗召见,他上奏《论荆襄上游为东南重地》,提出固守江南,提高财政收入,增强军备力量,以防金人趁机南下。

  孰料,这些忧国忧民的政策在别有用心之人眼中,是辛弃疾“贪饕”、“残酷”的手段。

  1194年,复出不到三年时间,辛弃疾又被弹劾罢免,此时他的内心无比沉重,这一路的心酸苦楚,都写在了一首词中:

  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谩赢得、伤今感旧。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後。持此语,问乌有。

  青山幸自重重秀。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依旧千岩万岫。把万事、无言搔首。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杯酒。

  ——《贺新郎·用前韵再赋》

  此后他回到了上饶,准备在铅(yán)山瓢泉建造新居“停云堂”,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一日,他独自作于停云堂中,触景生情,作诗一首抒发自己的寂寞心境以及对时局的怨恨: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1203年,一晃辛弃疾已在瓢泉住了八年,此时宋光宗急招,希望他能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64岁的辛弃疾突然精神一振,怀着满腔的热血,获赐金带,上任镇江知府。

  他不惜余力、培养军队、补足装备、制定详善战略,准备直取金朝。

  遗憾的是,在如今这个偏安成风的朝堂之中,北伐只是利用了他的名望,没有人重视他的策略和部署。

  北伐前夕,辛弃疾因为曾经举荐的一人犯了事,再次被弹劾罢免。

  结果,失了辛弃疾的北伐军队,由于将领不懂兵法、准备不充足而大败而归。

  此时的辛弃疾也算是明白了,这样一个王朝,收复失地遥遥无期。

  游于北固亭时,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历经一连串打击后,心力交瘁的辛弃疾回到了铅(yán)山瓢泉。

  两年后,朝廷欲再次启用辛弃疾,希望他将北伐提上日程。

  不过,这一次辛弃疾摆了摆手,以年迈多病为由上奏请辞,英雄也已迟暮。

  同年九月,辛弃疾辞世,享年六十八岁。

  这位空怀一腔收复之志却终不得一展抱负的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词人,带着无尽的遗憾和悲愤走完了他壮阔的一生。

  ▽

  生活是一片海,涌上来的是希望,退下去的是悲伤。

  辛弃疾历经千辛也没能等到故土回归之际,但他用了一生证明:

  只要内心够强大,即便在最低的人生境遇里,也能活出最高的境界。

  辛弃疾走了,但我耳边却响起他的声音: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杀贼!杀贼!”

  举报/反馈

上一篇:考生关注!27所高校强基计划汇总→
下一篇:靠前驻防|实战做引,“穿山入林”架水泵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