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的地方”将生态文明“劲风”刮向全球
中新网大理5月29日电 题:“有风的地方”将生态文明“劲风”刮向全球
作者 缪超 罗婕
孟夏时节的云南大理,天朗气清,苍洱毓秀,是一个“有风的地方”。
2023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本月28日在大理举办。近四百名中外嘉宾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齐聚高原明珠洱海之畔,共探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洱海之滨,将一股生态文明“劲风”刮向全球。
展示云南“样板”
苍山洱海、风花雪月,大理是云南山川风貌的美丽缩影,也是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大理坚持以“洱海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转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空间布局重构、产业体系重塑、工业结构重组、发展生态重建,以“洱海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不断转换为生态价值、生态产业、生态经济。
大理也是云南乃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图为大理洱海生态廊道风景如画。 杨继培 摄
近年来,云南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抓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如今的云南,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生态环境更美了。“绿色”成为云南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美丽”成为云南呈现给世界的靓丽标签。这里有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暖之旅,这里有红嘴鸥漂洋过海的春城之约,还有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苍山洱海的风花雪月、泸沽湖的纯净美丽,处处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在论坛上说,我们所在的云南大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洱海案例”“洱海经验”对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希望与会人士继续关注、支持、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多去走一走、看一看,切身感受中国的碧水蓝天。”
分享中国“经验”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中华民族向来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对天地、四时、万物都有深刻的观察和认知,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化。
基于对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生态智慧的传承、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自身实现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成为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自2012年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能耗物耗不断降低,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城乡环境更加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说,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理念和实践经验,既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也将为各国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论坛上,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视频致辞时,赞扬了中国对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承诺和努力。“中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并提出多个发展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这些都促进了全球和区域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进展。”
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在不断加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历来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参与缔结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等一系列国际公约,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海洋和森林资源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持续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2022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第二阶段的会议,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个框架明确了到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认可,并寄予厚望。
图为野生亚洲象在云南普洱活动。 李嘉娴 摄
在推动COP15召开的过程中,中国高举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旗帜,全面阐释了中国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主张和行动,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信心,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指明方向,为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擘画蓝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并积极与全世界分享这一理念,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长期贡献。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人类当前面临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单打独斗能解决的,只有开展共同行动、共同应对、共同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此次论坛发布了《洱海倡议》,倡议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完)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
- 河南出台28个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
- 玉林工务段聚力抗击台风“三巴”保障安全
- 2023下半年广西英语四级考试时间具体安排
- 【邀请函】11月29日,北京物资学院2024届毕业生秋招校园双选会(第三场)
- “超级稻”亩产809公斤!江苏省第一家水韵苏米“三品一标”示范基地诞生
- 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 院士开讲“太阳风暴”向学生发出科研“邀请”
- 多地高考报名时间提前 专家:考生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 光谷一街道就业超市开17家“连锁店”,专为60、70后待岗居民“供货”
- 思政有深度,育人有温度——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管城三中校区开展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 创新风潮迭起,2023深圳国际金融科技大赛——西丽湖金融科技大学生挑战赛正式启动
- 一图读懂丨上海松江新城“十四五” 规划出炉
- 美国众议院选举第二轮投票依旧无果 众议院仍处混乱状态
- [浦东]竹园小学:长岛|弘扬科学精神,X沪东“科堂”公益科普活动激发科学梦想
- 导读:郑州妇科医院排名公布
- 第六届进博会期间,上海部分道路和区域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 热搜第一,王楚钦深夜发声!
- 成人自考本科通过率高吗?
- 打造雄安家门口的名校名院 “三校一院”平稳运行
-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城南草堂结下天涯五友,挚友阔别留下传世之曲
- 早参|神舟十七号瞄准今日11时14分发射;2024年广州中考报名准备工作开启
- 人社部回应身份证和档案年龄不同退休依据哪个算
- 新银发族“求知若渴” 老年大学如何满足?
- 女子结婚要求前同事还礼400引热议,当事人:发了两次请帖,对方一直不理,后来还说
- 教师批学生对日不当称谓:怒拍桌子给学生们上了一课
- 英伟达将与鸿海共建AI工厂,涉及智能电动汽车、自主移动机器人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