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9首)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6-11
手机版

  小学必背古诗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9首)

  

  第1首 《鹿柴》

  

  【译文】

  空旷的山中连一个人也看不见,只能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晖映入深林,又映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年-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山西祁县,后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他信奉佛教,曾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他的诗清美雅致,和孟浩然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合称“王孟”。

  【赏析】

  王维的辋川别墅有胜景二十处,鹿柴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好友裴迪逐处作诗,后来一起编为《辋川集》。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描绘的是傍晚时分鹿柴附近的幽静景色。全诗在写景时动静结合,冷暖相映,清新自然,读来令人十分惬意。“空山不见人”是很平凡的叙述性开头,直言这座山人烟稀少,透露出十分宁静恬淡之意,但与第二句一搭配,就产生了非常奇妙的意境。“但闻人语响”是从听觉上描写的,人声一出,空谷传响。试想,既然诗人在这空山中看不见别人,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但诗人又能很清晰地听到人声,这一来是回声的作用,二来是山中别无杂音才能造成的效果。诗人用幽静山间中的人声来塑造出一种突兀感,以动衬静,从而更加展现出整座山的寂静。在这里,人声也给这座空山添了几分生气,表明这不见人影的地方,并不是一片枯冷死寂,而是富有生机、非常灵动的景致。接着作者转向视觉描写,夕阳的金色光芒,透过层层叠叠、横斜交错的林叶,缩成无数道淡淡的光芒,洒在角落的青苔上,斑斑驳驳,光影交错,给幽暗的山林带来丝丝暖意。诗人对落日余晖的这一笔细节特写,极具静谧和谐之美。而整个鹿柴的胜景,单从这一角落的美丽便可得知。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看得出来,诗人偏好闲适的幽居,偏好自然的宁静。辋川胜景,是他身体的居所,也是他心灵的港湾。而诗人对景色的精致描写,也得益于他对自然景物的那份敏锐的感觉与细致的观察。不知你心里是否也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如同辋川的鹿柴之于王维一般,让你感到舒适安然,愿意对着它静静欣赏、静静思考呢?在你空闲的时候,不妨到附近的山林或花园里走走,和大自然交个朋友,也许你就会获得更加新奇的体验,收获更加纯粹的美好。

  第2首 《暮江吟》

  

  【译文】

  一道夕阳铺陈在江水之中,江水一半绿如瑟瑟,一半被染得艳红。

  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可爱,你看,那露水好似珍珠,新月恰如弯弓。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他是唐中期的杰出诗人,主张用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婆婆也能听懂。他和元稹关系很好,世称“元白”。

  【赏析】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因为厌恶朝廷内愈演愈烈的牛李党争,自己请求去外边做官,被派到杭州担任刺史。在赴任的路上,他写下了这首诗。从它清新自然的格调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如羁鸟脱笼般轻松愉悦的心情。

  整首诗包括两个时段的景象。黄昏时分,诗人漫步江头,只见夕阳的余晖铺陈在水上,将一半江水染得鲜红,而没被太阳照到的另一半则呈现出碧绿色。“铺”字用得好,它表明“残阳”已经落到地平线上,与水相接,就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第二句的“瑟瑟”与“红”则颜色对比非常强烈,它们共同抓住了黄昏时候江上光影变化的瞬间。

  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新月缓缓升起。时值农历九月初三,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巧的弯弓一样。诗人低下头,又发现脚边草地上已经布满了露珠,它们颗颗玲珑饱满,在月光的照耀下显现出珍珠一般的晶莹光泽。诗人陶醉了,他不禁喊出:这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惹人怜爱!“可怜九月初三夜”一句既点明了时令又抒发了感情,还承前启后、暗藏了时间的流转,真称得上是“一石三鸟”。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奇丽脱俗,描摹出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而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以及他愉快自如的心境,更是深深地体现在诗歌的一字一句之中。白居易炼字造句、以景寓情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第3首《题西林壁》

  

  【译文】

  庐山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高峻挺拔的山峰。当分别处于远、近、高、低等不同的位置观察,庐山就会呈现不同的面貌。

  之所以没办法认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但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

  【赏析】

  此诗作于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时所作,借着描写景物来阐述道理,具有典型的宋诗风格。

  诗的前两句描写游山所见。由于庐山峰峦起伏,绵延不断,游人若站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景物。这两句没有具体描写庐山的风景,而是以游人的感受为出发点,运用侧面衬托的方法,让庐山千姿百态、瑰奇秀丽的形象跃然纸上。后两句则是诗人游山的体会。我们看到,苏轼的感受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山水的赞美上,而是对这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从而生发出了精妙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之所以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渺小的我们自己就身处庐山之中,视野被崇山峻岭所局限,所能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丘一壑。这两句既是游历山水所获得的理性认识,又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而要把握事物的全貌,必须摆脱主观成见,掌握足够的信息。这首小诗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因而能够引起人们反复回味和深思,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第4首 《雪梅》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作者介绍】

  卢钺(生卒事迹均不详),南宋诗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雪梅》,因此也被称呼卢梅坡。《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

  【赏析】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5首 《嫦娥》

  

  【译文】

  透过装饰着云母的屏风,烛影渐渐暗淡下去。银河渐渐沉没,晨星渐渐消失。

  嫦娥后悔寂寞,后悔偷吃灵药,现在只有那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一颗孤独的心。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赏析】

  此诗咏叹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寂静的长夜中,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第6首 《出塞》

  

  【译文】

  秦时的明月高高照映着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仍然没有归来。

  只要有像李广这样的飞将军在,就决不会让胡人的兵马越过阴山半步。

  【作者介绍】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也是一首传唱度很高的“网红诗”,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举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诗中感慨时光变换,征战不休,渴求功臣良将的出现,寄托了早日平息边境战火,带来和平的愿望。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互文的写法,营造出边境的孤寂和历史的苍凉,形成了一眼千年的时空穿越感。这里的秦汉并不只是指秦朝和汉朝,而是指秦汉以来,千百年的战争从没有平息。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更是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诗人站在边城遥望远方,感叹着这些年有多少出征的兵士们,他们或仍在远方征战,归期渺渺,或早已血染沙场,再也不能回来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通过对汉朝飞将军的追忆,表现了对有勇将镇守雄关,为国家带来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对如果没有龙城飞将,胡马就会度过阴山这种可能性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事实上也就在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无比辉煌的大唐盛世也一去不复返了。

  本诗虽只有短短四句,但由画面脑补出来的信息量却是无限的,既蕴含了对战争的控诉,又表现了对征人的同情和对时局的忧患意识,使诗的意境既慷慨激昂,又耐人寻味。

  第7首 《凉州词》

  

  【译文】

  精美的夜光杯盛满了葡萄美酒,正想要开怀畅饮,马上的琵琶声也在阵阵催促。

  就算躺在沙场上酩酊大醉,也请你不要笑我,自古为国出征,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

  【作者介绍】

  王翰(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赏析】

  诗一开篇就充满了异域风情,香醇甘美的葡萄酒、流光溢彩的夜光杯、嘈嘈切切的琵琶声组成了一场五光十色的筵席,这样的氛围让人的情绪也不觉奔放起来。正欲举杯痛饮之际,乐手的琵琶声已开始“马上催”,这里的“催”一说是战,另一说是催酒。前者无疑是对当下“欲饮”的破坏,后者则是把热烈的气氛再度推向高潮。

  但无论是催战还是催酒,对于所有即将奔赴前线的将士来说,这都可能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狂欢了,谁还管他琵琶声是什么,尽管去坦然地“醉卧沙场”吧,此时又有谁会笑谁是放浪形骸呢?在狂歌痛饮后,也免不了留下一场悲凉。

  诗的几处转折运用非常巧妙,从酒宴的华丽转至琵琶声的急促,再转至醉卧的戏谑,最后又转入对战争的感慨。在情绪的转化中,表现了战士出征的豪迈和悲壮,也揭露了自古以来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发动战争,对生命带来的无情践踏,抒发了强烈的反战思想。

  第8首 《夏日绝句》

  

  【译文】

  生时要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是鬼中的英雄。

  直到今天还在怀念项羽,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豪迈。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认为是南宋婉约词派的宗主,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亲身经历了两宋之交的变乱,其词根据靖康之难可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但整体风格是语言清丽、善于白描。

  【赏析】

  李清照被誉为“千古第一女”,是婉约派诗词的旗帜人物之一,代表作《醉花阴》、《一剪梅》、《如梦令》等词作千古流传,但她写的这首短短二十个字的诗,豪放丝毫不逊于男儿,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靖康之难”爆发,都城陷落,徽、钦二帝被掳走,宋朝被迫南迁,建立了半壁江山,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初期政治并不稳定,一天夜里,城中突发叛乱,赵明诚作为一方郡守,本应率众平叛,以安大局,却立刻收拾金银细软,带着李清照仓皇逃出城外。李清照本是外柔内刚的性格,她何尝不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可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只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夫妻之间往日的恩爱和谐一去不返。行至乌江时,李清照悲愤不已,想起当年自刎的项羽是何等悲壮,面对滔滔江水,随口吟诵出这首诗,此时赵明诚就站在她身后,闻之羞愧难当,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病发身亡,这也成了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全诗简短精练,直抒胸臆,不以成败论英雄,道出了楚汉之争的胜利者韩信、萧何、张良虽是“人杰”,但自刎乌江的项羽更是“鬼雄”,盛赞了“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同时也鞭挞了当今朝廷的醉生梦死,软弱无能。李清照的作品虽多以婉约见长,但凭此诗在豪放派中也是可以占有一席之地的。

  第9首 《别董大》

  

  【译文】

  天空中昏黄的乌云绵延千里,日色黯淡无光,北风吹打着归雁,大雪纷纷扬扬。

  你不要因前方的道路上,不能遇到懂得你的朋友而担心忧愁,全天下有哪个人不认识你呢?

  【作者介绍】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沧州)人,唐代诗人。因曾任散骑常侍,故世称“高常侍”。高适擅写边塞诗,风格沉雄悲壮,与岑参并称“高岑”。

  【赏析】

  这首送别诗作于天宝六载(747年),原一共有两首,这里是第一首。此时高适在睢阳,与著名琴师董庭兰久别重逢,经过这次短暂的相会就又要各奔前路。此时正值严冬,天色昏暗,大雪纷纷,两人并没有太多相见的喜悦,反而更多的是颠沛流离中的沉重与沧桑。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感叹:“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两人好不容易重逢,却竟然连买酒的钱也拿不出,可见两个人的日子都过得比较艰辛。高适此时尚未中第,很不得志,困居宋中(今河南商丘附近地区)。而董庭兰虽是著名琴师,但也是一肚子苦水没处倒。当年春天,给事中(唐朝的一种官职)房琯被贬出朝廷,他的门客董庭兰也不得不离开长安。此外,盛唐时流行的是胡乐,董庭兰擅长的七弦琴算是小众的古乐,能欣赏的人也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即房琯,字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此次房琯遭受政治打击,使得董庭兰同时失去了自己的知音与保护伞,一时间前途未卜。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境遇中,高适依旧保持着开阔的胸襟与昂扬的精神,用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临别也不忘鼓励朋友抛弃忧虑,勇敢地奔向人生的前路。这样的境界,完全可以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名句相媲美。

  此后,董庭兰逐渐发现音乐不可一味保持高雅,否则曲高和寡,也不利于音乐的传播。于是他顺应群众的喜好,努力学习胡乐中的篥(一种西域传入的竖笛),最终成了一代篥演奏家,真正做到了名扬四海———“天下谁人不识君”。

  举报/反馈

上一篇:深圳松岗UG编程培训针对性教学
下一篇:事业单位考试有哪些资料,让学习无界限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