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在晚年时享受着什么待遇?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6-12
手机版

  1996年,李敏的丈夫孔令华特意给中央军委寄去了一封书信。

  过去,他从没因为任何私事麻烦过组织,可现在,眼见着妻子一天天萎靡不振,精神涣散,工作和生活都没有寄托,他便焦虑不已。

  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维系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家庭开销的压力也较大,所以,他希望中央军委能重新考虑李敏的待遇问题。

  针对这一重要情况,中央军委召开紧急会议,对此事作出商讨与决策。

  

  7月1日,孔令华接到了来自军委的通知,李敏的待遇问题也被正式确定下来。

  几十年的时间过去,这一刻,她终于得到了最公正的对待。

  晚年时的李敏,享受着怎样的退休待遇?她的待遇水平,会引来其他人的争议吗?

  童年时期的李敏,生活条件并不优越,她和众多革命家庭的后代一样,吃过苦,受过罪,遇到过诸多困难和挑战。

  1936年,李敏出生在陕北,在一岁多的年纪里,她的母亲贺子珍就因为治疗身体伤病而离开了她。

  

  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没有母亲陪在身边,生活中总是会体会到诸多失落与空虚的情绪。

  偏偏父亲又工作忙碌,没有太多时间关心她,她的状态就更加糟糕。

  那时候,李敏生活在延安的一所保育院中,在这个机构里,还有许多革命家庭的同龄小朋友与她一同玩耍。

  那个年代的革命人士,在投入工作的同时,很难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家庭。

  所以大家索性把孩子放到一起,成立专门的保育院,而李敏,正是诸多小孩当中的一员。

  在完整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更能拥有感知爱的能力,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性格更为外放,情绪也更为平和。

  

  但是在保育院中长大的孩子,由于过着集体生活,所以总是会表现出小心翼翼的特征。

  小孩子总是格外敏感,那个时候的李敏也格外懂事。

  一直到四岁,她才被送到苏联,送到亲生母亲贺子珍的身边。

  到达苏联的那天,看着眼前那个陌生又熟悉的人,小小年纪的李敏有些害怕。

  还在国内时,父亲告诉她,她来苏联是为了找妈妈,可是妈妈离开的时候,她的年纪实在太小了,所以四岁的李敏,已经记不清妈妈的模样了。

  聪明的孩子隐隐约约有些感觉,或许眼前这个陌生又亲切的女人就是她的妈妈。

  

  可三年多的隔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消融,母女二人经过多日的磨合,才能和谐地与彼此相处。

  1948年回到国内后,又过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她才终于来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

  当时的李敏有些怯懦,因为对父亲并不熟悉,所以她没有办法大大方方地与眼前这个威严的男人交流。

  而且在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她生活在被俄语包围的环境当中,所以她的中文也并不流利。

  毛主席告诉他:“爸爸妈妈都是中国人,你也是中国人,现在不会说中文,不会写汉字,这不要紧。之后爸爸会慢慢教你,让你更加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

  毛主席说到做到,对陪在身边的两个女儿一视同仁,手把手教她们写毛笔字,带着她们读书看报,给两个孩子提供日常交流和讨论的机会。

  

  晚年时的李敏回忆起这段时光,总是会由衷地感到莫大的幸福。

  虽然当时母亲没有陪伴在身边,但是她知道,母亲正在远方关心着自己,童年时候的自己苦苦期待的父亲,此时也终于牵起了自己的小手。

  一个孩子的愿望总是十分简单,也十分纯粹,父母对她的爱,构成了她世界的全部。

  李讷是主席养在身边的女儿,但李敏的成长过程中,主席却多有缺席。

  所以面对这个大女儿,毛主席心中总是有着无限的愧疚,他渴望找到机会弥补,但碍于国家主席的特殊身份,他又只能表现出严厉的模样。

  他的严厉,具体表现在对孩子们的严格要求上。

  

  毛主席知道,小孩子总是与生俱来的会拥有虚荣心。

  有时候和其他干部家庭的孩子待在一起,同龄人难免会有所攀比,这是他非常不喜欢的行为。

  他一直以来都是个低调的人,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自己那样,低调做人,低调做事。

  而且他最忌讳的,就是自家的亲属利用和他的特殊关系,寻求优越的照顾。

  毛主席始终秉持着一个观点,他和其他的战友们闹革命,建立新中国,都是为了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给自己谋求一己私利。

  若真如此,他便彻底背离了革命者的初心。

  

  李敏刚刚上学时,中南海的警卫员担心她无法适应国内的学校环境,所以想亲自开车送孩子上学,顺便再跟老师和同学沟通沟通。

  但毛主席却坚决拒绝了这一行为,并且严厉批评了这位好心的警卫员。

  如果开着主席的专车送她去学校,由主席的警卫员亲自出面沟通问题,那无异于昭告天下,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

  无论他们的本意是怎样,只要这个身份一曝光,学校当中的老师和同学必然会对李敏敬而远之。

  一来,这违背了毛主席的初心。

  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多的受到关注,更不希望女儿在父辈的光环下变得一事无成。

  他想让李敏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踏踏实实,脚踏实地。

  

  二来,这样的结果也不利于李敏的成长。

  孩子需要广泛的和同龄人交流,需要老师客观公正的指引,需要一个稳定且充满挑战性的成长环境。如果她的身份被众人所知,旁人就不能再以平常心来对待她。

  所以在十四五岁的年纪,李敏就已经知道,自己身为毛主席的女儿,和中国任何一个家庭的孩子并没有任何不同。

  父亲所倡导的低调简朴的理念,也贯穿了她生命的始终。

  1958年,李敏被北京师范大学的化学系正式录取。

  此时的她,早已经不是刚刚从苏联回来的懵懂的小姑娘。

  

  她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能够简单直接的用汉字与他人沟通,若不是特意提起,谁也不会想到,她的童年时光在苏联度过。

  上大学之前,毛主席找她谈过一次话,跟他交代了许多问题,也袒露了许多心声。

  主席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都能够成为建设中国的栋梁之材。未来,国家一定会交到你们这一代人的手上。你们在大学里学习深造,所有的成长都应该以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为核心。”

  毛主席说出这句话时的神情,后来的李敏也历历在目。

  那时候主席的脸忽明忽暗,脸上带着慈父的光辉,又有着属于国家领导人的威严。

  谈到未来时,他的目光变得很远很远,话语间有些沧桑,但更多的是期待。

  

  当时的李敏暗暗发誓,她一定会永远记住这一刻,永远记住自己的初心。

  1964年,她成功进入国防科委工作,其工作职责与解放军的队伍建设息息相关。

  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因此就连她的丈夫,对她具体的工作细节也知之甚少。

  她也严格遵循着保密原则,绝不对任何人主动提起工作,包括她的父亲。

  李敏刚进工作单位时,穿着一身普普通通的制服,骑着一辆并不起眼的自行车,整体的穿着打扮十分朴素。

  那时候,所有人都以为她只是一个平凡的新同事。

  直到后来听旁人说起,大家才知道,原来李敏竟然是毛主席的女儿。

  

  不少人纷纷夸赞,这还真是虎父无犬女,这句话,绝对不是对毛主席父女的恭维。

  因为在得知李敏的真实身份之前,大家对她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便赞不绝口。

  她在工作中十分谨慎细心,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也十分高超,总是能够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也总是能够对建设工作提出更有价值的看法。

  从她的身上,人们既能看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内敛,又能看到国外思想的影响。

  不同阶段的成长经历,构成了李敏强大的人格魅力。

  李敏生下孩子后不久,就向毛主席提出了搬出中南海的想法。

  她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大人,已经在为自己的小家庭负责,不能时刻生活在父亲的照顾之下。

  

  或许只有搬出中南海,她才更能够体会到普通人的艰辛,体会到别样的人生色彩。

  虽然主席心中万分不舍,但也支持女儿的决定,只是从那之后,李敏就不能自由出入中南海,探望毛主席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这件事,成为了李敏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1976年9月9日,李敏永远地失去了她的父亲。

  由于不能搞特殊,她只能和孔令华一起,乖乖跟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排队,等待着瞻仰父亲遗容的机会。

  在主席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李敏一直守在父亲的身边,不吃不喝也不肯休息,双眼都熬得红肿,令人十分心疼。

  在为父亲的去世而感到悲痛的同时,她还需要时刻提防着细节,不向母亲透露具体情况。

  

  那时候的贺子珍,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并不理想,为了她的健康考虑,李敏决定向她隐瞒真相。

  内心的悲伤情绪无处发泄,李敏在毛主席的后事处理完之后,狠狠大病了一场。

  这场病来势汹汹,痊愈的速度极慢,她已经出现了营养不良的状况,再加上情绪低落,整个人的状态十分令人担心。

  她对外界的所有事情都兴致缺缺,不想出门,不想接触任何新鲜事物,只想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她就像缩在了壳中,紧紧地保护着那颗早已经脆弱不堪的心。

  细心的孔令华意识到,李敏遭受了亲人去世的打击,又没有办法转移注意力,所以状态才会如此糟糕。

  

  从1977年开始,她就没有正式的工作。

  工作虽然忙碌,但很多时候能够转移人的注意力,聚焦人的精神,如果连工作都没了,那像李敏这样的独立女性,就更没了精神寄托。

  而且现实的问题在于,李敏没有工资,一家四口的生活只能依靠孔令华的工资来支撑,所以他们的条件极为拮据。

  哪怕大家都已经过惯了苦日子,但有时候还是会为经济情况而苦恼。

  1996年,孔令华思虑良久,终于鼓起勇气给中央军委写去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具体描绘了李敏的状况,也提到了李敏年轻时工作取得的一些成果。

  他希望军委组织能够慎重考虑,重新调整李敏的待遇问题。

  

  寄出这封信的时候,孔令华在想,如果毛主席还在,或许并不认同他这样的行为。但是现实生活的压力,已经让他们喘不过气。

  现在这封信也并不是为了寻求特殊照顾,只是希望能得到一个公正的对待。

  中央军委收到这封信后,对此事引起了高度重视。他们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商讨有关李敏同志的待遇问题。

  参会人员指出:“李敏同志在工作单位成绩突出,能力出众,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过去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她其实一直没能得到公正的对待。现在既然有这个机会调整,我们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

  综合李敏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成果,中央军委决定给予她副军职待遇,并且在7月1日将这一结果正式通知给孔令华。

  

  副军职待遇水平并不低,身为当事人的李敏担心会引起他人的争议。

  但是大家告诉她,每一个人都充分相信毛主席的教育方式,也充分肯定她过去在工作中的付出和贡献。

  所以这个待遇是她应得的,并不用理会争议。

  家里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李敏本人也从他人的肯定中获得了价值感和成就感。

  她终于从低落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开始好好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

  看到李敏恢复元气的样子,孔令华无数次感慨,幸好自己没有做错。

  

  结语:

  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但她从未因为这个身份而获得过任何特权。

  学生时代,她和其他同学一起拼命成长。上班后,她也和同事们竞争合作,共创佳绩。

  晚年时的副军职待遇,是她应得的成果,也是党和国家对她既往付出的肯定。

上一篇:人民建议丨能否对福厦铁路进行城际化改造 福建省发改委回复:加快报批
下一篇:教育部门新举措,高考报考规则迎来新调整,2023届考生有福了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