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2首,第5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6-18
手机版

  初中课内必背及课外诵读古诗词

  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出版的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及赏析(共12首,第5-8首)

  

  第5首 《峨眉山月歌》

  

  【译文】

  峨眉山上的半轮月光散发着秋意,月影洒入青衣江,并随着江水缓缓流去。

  我连夜从清溪出发赶赴三峡,路上一直思念着你却难以相见,只好恋恋不舍地继续前往渝州。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出生在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幼年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雄奇奔放,想象丰富,人称“诗仙”,又因为嗜好喝酒,自称“酒中仙”。他与很多诗人有交情,后人将他和杜甫合称为“李杜”,二人为中国诗歌史的两座巅峰。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当时的他学有所成,想要离开蜀地(即今四川省)家乡,一展平生抱负,而在出蜀的路上,李白第一次感受到了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苦。就在凌云壮志与眷恋亲友的复杂情感交织之下,诞生了这篇不朽的佳作。

  作为蜀人的李白在诗的前两句着重描绘了蜀地的“峨眉山月”,而月亮自古以来便是思念家乡的象征,满月代表着团圆,那“半轮”的月亮则暗示着离别;“秋”字本身虽只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时序词,但往往给人带来肃杀、清冷的感受。“峨眉山”、“月”、“半轮”、“秋”,这一系列看似平淡的词一经李白特意组合,便营造出清朗优美的意境,同时也表露出心系故园的情感。而月影随着江水流动的画面在进一步补充了动态美的同时,也自然地引出后文“人也将随着江水流动”。第三句中“夜发”极写行路之急迫,不难体会到其对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而初离家乡、“思君不见”的怅惘,又久久萦绕在心头……在这种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两难”之间,李白终于做出自己的选择———“男儿立志出乡关”,为了心中的理想,他甘愿承受离别之苦,这已经迈出了成长路途上最难的一道坎。同时,我相信李白是笑着面对痛苦的,这不只在于他对目标的坚定自信,更体现在他愿意把这份“两难下的痛苦”平和优雅地叙述出来,仿佛只是在讲个故事而已。写下这首诗后,李白终于放下了自己的心结,从此“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正式开启了他的传奇人生。

  第6首 《江南逢李龟年》

  

  【译文】

  从前我在岐王的宅院中经常能见到你,在崔九的厅堂上也欣赏过几次你的歌声。

  现在的江南风景正好,我在这落花纷纷的时节又与你相逢。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他一生颠沛流离,其诗歌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成就极高,被称作“诗史”。后人又常常将他和李白合称为“李杜”。

  【赏析】

  杜甫年少时才华显著,常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因此得以近距离接触宫廷乐师李龟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西逃,百官四方奔散,杜甫和李龟年都漂泊到江南一带。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的春天,两人重逢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百感交集,就写下了这首诗歌。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是杜甫对从前的回忆。这回忆中有大唐王朝的太平盛世,有自己和李龟年两人同样意气风发的人生,有对盛唐歌唱艺术的赞美,有互相赏识的友情。

  然而这一切的回忆戛然而止。故人相见本是喜事,只是而今颠沛流离,相比于久别重逢的喜悦,两人更多的是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江南的春天依旧风景如画,两人却已无心欣赏。“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个“落花时节”包含了太多无奈———国家的衰败、年华的流逝、前途的毁灭、亲友的离散……一切曾经的美好都像落花一样纷纷凋零。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拥有这样伤痛回忆的,又岂止杜甫一人?《明皇杂录》记载道,李龟年流落江南后,“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对于这些目睹了大唐王朝与自己的人生一同从顶端跌落的客子游人而言,李龟年的歌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倾颓,一个时代的落花与离殇。

  第7首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重阳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没有人送酒给我。

  遥遥地怜惜着长安故园中的菊花,它们应正靠近战场旁边盛开着。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年-770年),盛唐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出生于江陵(今属湖北),年幼丧父,家境贫寒,跟从兄长读书,遍览史籍。曾经三度从军边塞,后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直至去世,世称“岑嘉州”。

  【赏析】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第一句中“强”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

  第三句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与对和平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

  第8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像雪一样白,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传来芦管的声音,一夜间出征的军人个个都眺望故乡。

  【作者介绍】

  李益(748年—约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江南曲》、《从军北征》等。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夜晚登城望远,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4年公务员考试备考申论热点: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下一篇:育婴员证书要怎么考,报考条件及考试内容是什么?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