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他们始终坚守在乡村讲台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1-05-31
手机版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四季晴雨。

自1981年从江津师范校毕业后,

何福荣、李国芳夫妇

携手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坚守了40年。

▲何福荣、李国芳夫妇在校园里合影

结缘师范校

毕业后互写300余封信诉衷情

“对我这样的农村孩子来说,上师范校是天大的好事情,上学不花钱、吃饭国家管。”何福荣谈起母校,语言间是满满的感激。

何福荣是李市镇下湾村人,家里有8个兄弟姊妹,排行老二的何福荣从小就成绩优异,197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江津师范校。进入校园后,他为老师们文雅的举止谈吐神深深折服。

▲江津师范学校教学楼

“我们班的培养方向是向基层输送小学教师,共设置十几门专业课,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何福荣表示,他当时对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这两门课程也为以后的教学生涯助益颇多。

▲何福荣、李国芳夫妇在江津师范校的毕业合影。(第一排左一为李国芳,第四排左二为何福荣)

1981年,何福荣和李国芳被分到先锋镇果园村小实习。“上学期间男女同学间交往较少,我们也是在实习之后熟悉起来的。”李国芳笑着说。她是白沙人,到先锋镇实习开始有些不习惯,何福荣经常给她打气,也会在一起交流实习心得。

毕业后,何福荣被分配到李市镇洞塘中心小学任教,而李国芳则去往相隔80里路的塘河镇竹林小学。虽然路途遥远,但是阻断不了两人彼此之间的关心,在几年的异地工作中,两人互通书信300余封。

1986年,感情日益深厚的两人结为夫妻,从此一起践行着作为乡村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我们班一共成了三对,大家的婚姻都非常幸福”。何福荣和李国芳在今年听闻江津筹建全国首个“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消息后,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

▲何福荣的江津师范校毕业证书

“在师范校的时光虽然短暂,但终生难忘,在驴溪半岛上不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还找到了毕生所爱。”何福荣和李国芳表示,一定在开馆后,和同学相约共同前往追忆美好的芳华岁月。

互相鼓励支持

两人携手成就佳话

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两人扎根乡村三寸讲堂,获得的“优秀教师”、“最美乡村教师”等数十种奖励证书见证了一路风雨兼程的辛勤耕耘。

▲何福荣、李国芳夫妇的获奖证书

“没有我爱人的支持,我可能会撑不下去。”何福荣说。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结婚两年后,李国芳放弃了距离城区近的学校,申请调入李市镇洞塘中学任教,夫妻一起承担山区教书育人的重担。

“只管埋头干事,不计个人得失。”这是夫妻二人共同的工作理念。两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同时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

“我们都是农村孩子,看到适龄儿童不上学在家里干农活,于心不忍。”为了动员山区孩子们上学,他俩的足迹踏遍每一根田坎,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家访,苦口婆心地向学生家长讲述读书的重要性。

“乡村的家长看到我们是正规师范校毕业的老师,感受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也渐渐对子女教育重视起来。”何福荣说。

在夫妻俩心里,乡亲们的淳朴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是他们扎根乡村,教书育人的强大动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学生成长为学校领导

在何福荣和李国芳的感染下,他们的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也选择走上教师岗位发光发热,廖德彬就是其中一位。

1984年,李国芳在江津三口公社窄口小学任教时,成为了廖德彬的班主任。“我接这个班的时候,学生已经读四年级了,这帮孩子开始不服我,变着法子来试探我的底线。”李国芳笑着回忆道,“我也理解孩子们的不适应,但是老师只要有耐心、善良、真诚,一定会打动这些幼小的心灵。”

▲李国芳正在课堂上辅导学生

由于受李国芳的影响,廖德彬坚定了读书的志向,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乡村教师的岗位。几经辗转,何福荣、李国芳于2002年在大桥镇初级中学校成为同事,由于学校调整合并,廖德彬也与曾经的老师成为同事,并因为表现出色,于2005年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

“我家里条件不好,是李老师不停鼓励我,告诉我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还一直资助我到读大学。”廖德彬深情地回忆,“我小学写作文拿了全公社第一名,李老师自掏腰包送了我一个软面抄,在当时来说真的相当宝贵。”

虽然已经过去三十余年,廖德彬依然还珍藏着当年李国芳送的笔记本,也清晰记得笔记本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看到昔日的学生变成自己的领导,李国芳感到由衷的高兴,“老师就是这样嘛,巴心巴肠地想让学生好,想自己的学生都比自己优秀。”

▲何福荣在课堂上

“乡村需要人,更需要老师。”这是时常挂在何福荣和李国芳夫妇嘴边的一句话。40年来,他们以朴实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个学生,用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周边群众的信任与好评。为了教育的明天,为了山里孩子的未来,他们一如既往,相守相伴无怨无悔。

致驴溪岛上的儿女!有一封信!请查收!

记者:施婉莹

编辑:田文睿? 编审:吴刚

值班副总编辑:马明华

总编辑:罗玉江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上一篇:守护少年的你!40余名小学生走进东营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下一篇:安徽郎溪:“三字诀”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