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历史沿革(第八期)
(一)克里斯蒂安十世(1870年9月26日-1947年4月20日)全名克里斯蒂安·卡尔·弗雷德里克·阿尔伯特·亚历山大·威廉,是丹麦国王(1912年-1947年在位),也是冰岛王国惟一一名国王(1918年-1944年在位)。尽管其在1920年的复活节危机中形象大为受损,但在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勇行为再次获得国民的爱戴。1870年9月26日克里斯蒂安在他的祖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统治期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北部的根措夫特自治市的夏洛滕堡宫出生,克里斯蒂安是丹麦的弗雷德里克王储(未来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八世)和瑞典国王卡尔十五世唯一的女儿、瑞典的路易丝公主的长子。1870年10月31日克里斯蒂安王子在克里斯蒂安堡宫的教堂内接受新西兰主教汉斯·拉森·马丁森的洗礼,1889年克里斯蒂安通过丹麦大学的入学考试,他也是第一位参加入学考试的丹麦君主。按照当时的习惯时他接受作为一个王子应接受的军事教育,并且随后在第五骑兵团服役,从1891年到1892年期间克里斯蒂安还在兰德斯的军官学院就读。1906年1月29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去世,克里斯蒂安的父亲继承王位,成为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八世,因此克里斯蒂安自己也成为丹麦王储。1898年4月26日克里斯蒂安与梅克伦堡-什未林的亚历山德琳·奥古斯特女公爵在戛纳结婚,亚历山德琳·奥古斯特是梅克伦堡-什未林公爵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三世和俄罗斯的阿纳斯塔西娅·米哈伊洛芙娜女大公的女儿,她最终成为克里斯蒂安的王后 。
(二)这对夫妇居住在哥本哈根的阿美琳堡王宫,并将哥本哈根北部的索津弗里宫作为他们夏季的度假居所,此外这对夫妇还在1898年收到丹麦人民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位于奥尔胡斯的马萨里斯堡宫,国王还在日德兰半岛北部的斯卡恩修建一座别墅。1912年5月14日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八世在德国汉堡意外去世,克里斯蒂安在听闻父亲的死讯后继承王位,被称为克里斯蒂安十世。克里斯蒂安十世即位不久便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战争中呼吁丹麦、挪威和瑞典保持中立,1915年公布包括允许妇女参政等内容的新宪法。1919年允许冰岛自治,成立冰岛王国,由克里斯蒂安十世兼任国王,1917年把丹属维尔京群岛出售给美国。1920年4月国王煽动复活节危机,此举被视为20世纪丹麦最为决定性的王权演化事件,事件的起因源于国王和国会对石勒苏益格和丹麦之间是否需要统一的议题的分歧。石勒苏益格原为丹麦领地,在第二次普丹战争中割让给普鲁士,丹麦在此后一直宣称对该地拥有主权,直到一战德国战败才使这一争端得到解决的可能。根据凡尔赛条约时石勒苏益格的归属取决于两次全民公投:一个在北石勒苏益格(今丹麦南日德兰郡),一个在中石勒苏益格(今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而南石勒苏益格并没有计划全民公投,因为那里的居民已经是以德国人为主。在北石勒苏益格中75%的选民支持回归丹麦,在中石勒苏益格中仅20%的选民支持回归丹麦,而80%的选民愿意留在德国。
(三)于是丹麦总理尊重选举结果,只决定收回北石勒苏益格,而不收回中石勒苏益格。然而许多民族主义者认为至少中石勒苏益格的弗兰斯堡市应该被收回(该市拥有大量丹麦居民),国王也对此表示同情并命令总理萨勒着手开始处理弗兰斯堡的收回事宜。然而自1901年起丹麦已经是一个议会民主国家,总理认为他并没有履行国王指令的义务,经过与国王长达数日的激烈讨论之后他提出辞呈。紧接着克里斯蒂安国王解散剩余的国会,并用一个名义上的保守内阁来替代。对内阁的解散引起大量的示威游行,并几乎引发国内的革命。在接下来的数日王室的未来陷于非常不稳定的处境,为了解决危机的国王与社会民主党重新开启磋商。面临潜在的被推翻的危险时克里斯蒂安十世国王最后妥协并解散由自己成立的内阁,此事件是丹麦历史上最后一次丹麦王室企图在未得到国会完全支持的情况下单方面采取行动。在复活节危机后王室基本上成为国家的象征,并没有任何实权。1924年之后丹麦社会民主党成为第一大党,连续多年执政后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丹麦发展为发达的工业和农业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被纳粹德国占领,沦为德国的“合作国”,克里斯蒂安十世拒绝出国避难,而选择与臣民留在一起,通过国王的斡旋后丹麦在纳粹德国占领国当中得以保持高度自治的地位。同时国王还授意丹麦驻美国大使亨利克·考夫曼组织自由丹麦运动,将冰岛和法罗群岛交予盟国。
(四)同时要求全部丹麦商船队(120万载重吨,五万多名训练有素的水手)协助盟军工作,在国王和丹麦政府、人民的抵抗下丹麦的地下抵抗运动得到很快的发展。德国占领丹麦后曾要求丹麦犹太人佩带黄色六角星标志,国王表示他将首先佩带一枚黄色六角星作为荣誉标志。1942年10月克里斯蒂安十世骑马时不慎摔伤,1943年8月在抵抗运动对德国占领军几次猛烈的袭击后德国向国王下达最后通牒,要求丹麦政府宣布戒严;解散一切集会;对颠覆活动判处死刑。最后通牒被丹麦拒绝,于是德国占领军剥夺丹麦政府的一切权力,丹麦军队被解除武装,海军残存的几艘军舰自沉。为了表示抗议,国王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每天骑马在哥本哈根街头巡视,激励丹麦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1943年10月德国下令兜捕丹麦犹太人,丹麦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纷纷行动起来,在瑞典渔民的协助下将本国的8000名犹太人中的绝大部分送往瑞典,只有500人落入德国手中。1944年冰岛全民投票通过脱离丹麦独立,成立共和国。1945年3月丹麦的抵抗运动达到又一次高潮,全国的铁路系统瘫痪,全部拖船都驶到瑞典,港口也陷入瘫痪。5月5日第一批英国军队在哥本哈根卡尔斯特鲁普机场降落,5月7日丹麦解放。克里斯蒂安十世和王后在5月9日出席战后第一届国会开幕仪式,1947年4月20日克里斯蒂安十世在哥本哈根的阿美琳堡王宫内去世,克里斯蒂安十世与其他丹麦王室成员一起被安葬在哥本哈根附近的罗斯基勒大教堂内。
(一)弗雷德里克九世(1899年3月11日-1972年1月14日 )全名克里斯蒂安·弗雷德里克·弗朗茨·迈克尔·卡尔·瓦尔德马·乔治,是1947年至1972年期间的丹麦国王。1899年3月11日弗雷德里克王子在他的曾祖父克里斯蒂安九世统治期间在丹麦西兰岛的孔恩斯-灵比的索津弗里宫出生,他的父亲是丹麦的弗雷德里克王储(未来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八世)和瑞典的路易丝公主的长子丹麦的克里斯蒂安王子(未来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他的母亲是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弗里德里希·弗朗茨三世和俄罗斯的阿纳斯塔西娅·米哈伊洛芙娜女大公的女儿梅克伦堡-什未林的亚历山德琳·奥古斯特女公爵。1899年4月9日弗雷德里克王子在索津弗里宫接受洗礼,这个小王子拥有二十一个教父母,其中包括他的曾祖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希腊国王乔治一世、瑞典和挪威国王奥斯卡二世、他的祖父丹麦的弗雷德里克王储(未来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八世)、威尔士亲王阿尔伯特·爱德华王子(未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和他的舅舅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弗里德里希·弗朗茨四世等。弗雷德里克只有一个在他出生后一年出生的弟弟,名叫克努兹王子。一家人居住在哥本哈根的阿美琳堡王宫、首都附近的索津弗里宫和位于日德兰半岛的奥尔胡斯的夏季度假行宫马萨里斯堡宫内,马萨里斯堡宫是弗雷德里克的父母于1898年结婚时丹麦人民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1914年国王也在日德兰半岛北部的斯卡恩修建一座别墅。
(二)1906年1月29日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去世,弗雷德里克的祖父丹麦的弗雷德里克王储继承王位,被称为弗雷德里克八世,弗雷德里克的父亲因此成为丹麦王储,这也使弗雷德里克的王位继承顺序上升至第二位。六年后的1912年5月14日弗雷德里克八世逝世,弗雷德里克的父亲继承丹麦王位,被称为克里斯蒂安十世,而弗雷德里克本人也因此成为丹麦王储。1918年12月1日由于《丹麦-冰岛联合法案》规定冰岛作为一个完全主权国家通过与丹麦拥有共同的君主与丹麦形成君合国,因此弗雷德里克也成为冰岛王储。然而1944年6月17日随着全民公投建立冰岛共和国,他也从未继承冰岛王位。弗雷德里克在丹麦皇家海军学院和哥本哈根大学接受教育,在他成为国王之前他就已经获得海军少将的军衔。弗雷德里克喜欢旅行和航海,因此他也被称为“水手国王”。他年轻时曾周游世界,并在1930年访问过中国的上海和南京。他在海军服役期间还给自己纹了许多纹身,其中包括两条中国龙,据说是在日本所纹。由于他对音乐的极度热爱,国王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和指挥家,他曾经出色地指挥过哥本哈根交响乐团。1922年弗雷德里克与他的第二代堂妹、希腊和丹麦的奥尔加公主订婚,他们最终没有结婚。虽然官方说法是奥尔加公主不能适应从东正教皈依路德教,但其实是因为弗雷德里克常年在海外漂泊沾染许多水手的习性,奥尔加公主不喜欢他的生活习惯才不了了之。
(三)1935年3月15日才刚刚过36岁生日的弗雷德里克便与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王储(未来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后康诺特的玛格丽特公主的女儿瑞典的英格丽德公主订婚,他们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从瑞典国王奥斯卡一世和巴登大公利奥波德算起他们既是第三代堂兄妹,也是第三代表兄妹;从俄罗斯皇帝保罗一世算起弗雷德里克是英格丽德的母亲玛格丽特公主的第四代表亲。1935年5月24日弗雷德里克王子与英格丽德公主在斯德哥尔摩大教堂结婚,他们的婚礼是瑞典在1935年所发生的最重大的新闻事件之一,出席他们婚礼的来宾包括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丹麦王后梅克伦堡-什未林的亚历山德琳·奥古斯特女公爵、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比利时王后瑞典的阿斯特丽德公主、挪威的奥拉夫王储(未来的挪威国王奥拉夫五世)和挪威王储妃瑞典的玛莎公主。在他们回到丹麦之后这对夫妇将哥本哈根的阿美琳堡王宫作为他们的主要住所,并且将南日德兰郡的格拉文施泰因宫作为他们的避暑胜地。弗雷德里克性格节俭宽厚、和蔼可亲,1942年10月弗雷德里克的父亲克里斯蒂安十世从马背上跌落,暂时无法处理政务,因此从1942年到1943年期间弗雷德里克成为丹麦的摄政王。1947年4月20日克里斯蒂安十世去世,弗雷德里克继承丹麦王位,他在克里斯蒂安堡宫的阳台上由首相克努兹·克里斯滕森宣布成为国王。弗雷德里克九世统治期间丹麦社会经历重大的变革,这些年来丹麦摆脱农业社会的束缚,并且发展成为一个福利国家。并且由于20世纪60年代丹麦的经济腾飞,妇女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国家开始走向现代化,同时也意味着王室的定位也必须有所改变。
(四)在王后的支持下弗雷德里克九世对王室形象进行改变,将王室从社会的最高等级变化成为一个象征国家的家庭。1948年在国王统治的第一年内法罗群岛获得地方自治权,并且成为丹麦领土内的一个自治国家,国会也于1953年6月改为一院制。由于弗雷德里克九世与英格丽德王后没有儿子,人们曾预计弗雷德里克九世的弟弟克努兹王子将会根据丹麦的王位继承法(1853年皇家法令)继承王位。然而1953年丹麦通过一项新的王位继承法,将原来的王位继承方式更改为长嗣继承制,这意味着尽管他没有儿子,但他的女儿们也可以继承王位,因此他的长女玛格丽特成为王位的假定继承人。1971年元旦弗雷德里克九世在向国民发表新年演说后不久便患病,出现疑似流感的症状。经过几天的修养之后弗雷德里克突然心搏停止,并于1月3日被送往市立医院。弗雷德里克的身体状况得到短暂的好转,然而1月11日国王的病情开始恶化,并于三天后的1月14日下午7:50在家人和朋友的包围下撒手人寰。国王去世后他的灵柩被送往阿美琳堡王宫停放,直到1月18日才被移到克里斯蒂安堡宫的小教堂。在国王下葬之前他的灵柩在克里斯蒂安堡宫停放六天,以供公众的瞻仰。弗雷德里克的葬礼在1972年1月24日举行,他被安葬在罗斯基勒大教堂。
(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科学划分,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和中级阶段。社会制度有五种形态说,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后来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把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思想概括为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即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占有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有三种形态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这两种划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二)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等三大思想运动孕育西方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在同一历史时期的1516年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下《乌托邦》一书。他以生动的文学笔调揭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罪恶,描绘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一种理想社会,从此开启人们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美好社会的先河,在人类思想史上这被看作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端。随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一次又一次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完善,在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它较为完整地表述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等。这种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思想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潮流,并且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登上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舞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同时得到发展,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出现之后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与人类价值观的矛盾,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共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发表《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的确立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私有制是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源,因此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从此摆脱空想,走出乌托邦荒原,成为令人信服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有力地指导并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地运动,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
(三)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一个要维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即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当代社会可以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比较优势,现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得不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的营养。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存在、在对立统一中发展,而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总要取代落后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四)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它相对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不可能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认识、理性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在竞争中并存发展。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在这一大的形态中生产力的发展服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货币、市场、交换价值的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市场经济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用。在这一大的形态中物质利益原则是决定生产关系和人们社会关系的基础性原则,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任何忽视物质利益原则的政策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应。资本主义国家被动地兼顾社会公正,社会主义国家主动地和自觉地维护社会公正。在这一大的形态中资本、雇佣劳动、剥削都是客观的经济现象,由“物的依赖性”决定。过去人们对这些客观事物或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地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加以排斥,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五)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律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及其反作用,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地回到物质的大地上来。雇佣劳动、剩余价值、剥削等经济现象尽管不符合人类先进的价值观念,但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具有相对合理性,因而马克思也承认剥削,即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暂时的历史正当性。当人类社会还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发展阶段时雇佣劳动、剩余价值、剥削这些经济现象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作用不可替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通过自身特殊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交换方式、分配方式、消费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多种政策和法规来恰当限制和不断调整这些不合理的经济现象,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来减少社会的不公正。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消灭剥削,摆脱“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求同存异中生存,在竞争借鉴中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六)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方法与实现方式,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的部分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剥削消灭了、两极分化消除了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提供各尽其能的舞台,极大地激发着人们的创造活力。在这方面要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尊重劳动,即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即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民诉求的社会,在各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各个阶层和群体也必然表达他们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对于这些利益诉求时积极整合他们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这有利于形成一种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尊重人民诉求必须做好“整合和凝聚”工作,而整合和凝聚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各得其所”。其基本特征是力求保持各种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使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得到体现。各得其所指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能公正地得其所应得。公正是各得其所的本质,公正产生和谐,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各得其所主要包括一个社会能使社会成员各得其岗、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得其位和各享其成。
(七)各得其岗就是人有其岗,而且使人的能力与岗位相匹配,得到合理配置。各司其职就是社会成员要具有职业精神,能够认同并恰当地承担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在其职尽其责中做好本职工作。各守其则就是每个社会成员要具有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角色规范和规章制度以及合法的公共秩序。各得其位就是社会成员应根据能力和贡献来获得相应的职位和社会位置。各享其成就是社会成员既能合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其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才有可能使社会成员做到和谐相处,各得其所是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和谐相处是各得其所的结果。“和谐相处”基本特征是以各种关系的和谐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从外延来讲和谐相处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人和人的和谐相处、人和组织的和谐相处,人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和谐相处,而人和人的和谐相处又主要包括党和人民的和谐相处、干部和群众的和谐相处、党员干部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代际之间的和谐相处等。这里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和谐相处是根本,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关键,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基础,从内涵来讲和谐相处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人人平等即人们之间在人格、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而机会、规则和分配上的平等是核心。和而不同即尊重个人、包容个性差异,并通过协商共识使多样性之间达到协调、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即社会各阶层、群体和成员之间能保持一种互惠互利关系。
(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社会,从使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并使社会充满活力,到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再到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与和谐相处,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一切积极的社会力量共生共进,即形成一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因而“共生共进”应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落脚点,其基本特征是形成合力、共促发展。发展是追求和谐的发展,和谐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对目前所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来讲达到和谐是目的,对促进发展来讲和谐又是手段。和谐社会是一个把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凝聚起来,进而形成合力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一切努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以共同促进发展。既是为了使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人和组织、人自身内部的各要素达到共生共进,也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之间、干群之间、党员干部之间、各社会阶层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各民族之间、代际之间以及社会各要素之间达到共生共进,又是为了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达到共生共进。人类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社会,问题以矛盾的形式存在。任何社会形态都充满各种矛盾,而纷繁的矛盾中只有一个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共产党人解决问题讲方法,也就是找当前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一大批与主要矛盾相生的次要矛盾也就随之解决了。然后再找寻主要矛盾,解决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九)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解放生产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来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以来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据从西方来的说法称社会主义思想最早出现在十六世纪初的欧洲,这比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早300年。“社会主义”一词出现比较晚,一般认为它产生于十八世纪中叶,它的出现也比马克思早100年,也就是社会主义这个东西在马克思以前就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为实现社会主义首次提供第一种欲想的可能实现的方法和理论,列宁领导的苏共依照马克思思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十)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让很多人赞赏、赞同,也让很多人看到问题、弊端(如伯恩斯坦、哈耶克)。于是一些国家的人学习效仿苏联,在自己国家建立马恩理论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中国、古巴)。另一些国家另找方法,建立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如北欧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等等)。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所以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所在。但社会主义改造需要经过一些阶段,因为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一系列必要条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极大地提高;在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以及反映这些差别的资产阶级权利,这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条件;无产阶级革命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相应的社会制度、相应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就会有相应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正式表现的相应政治国家。”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十一)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人类虽然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自由地选择社会形式,但在一个大的社会形态中人类社会为最终迈向共产主义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条件的道路却是多选的,它可以选择资本主义,也可以选择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选择和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谁的生产关系能够最终地和最大限度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大形态中的第二大形态,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属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大形态中的后两大形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左”的思想混淆发展的不同阶段,“右”的思潮否定不同阶段的连续发展。把资本主义绝对化、把社会主义简单化、把社会形态教条化是造成思想理论出现混乱的深层次原因。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生产方式是封建地主占有制为基础的,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社会就是封建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为基础的,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是代替封建生产方式的先进生产方式,都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更高的生产方式,二者既有一定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物质载体,它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同时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英国可以直接建立,因为那里的无产者现在已占人民的大多数。在法国和德国可以间接建立,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大多数人民不仅是无产者,而且还有小农和小资产者。小农和小资产者正处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过渡阶段,他们的一切政治利益的实现都越来越依赖无产阶级,因而他们很快就会同意无产阶级的要求。这也许还需要第二次斗争,但是这次斗争只能以无产阶级的胜利而告终。到21世纪初期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仅有5个,即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这5个国家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由共产党执政,但党的名称不一样。中国、越南、古巴是共产党,朝鲜是劳动党,老挝是人民革命党。除了上述五个国家外也还有一些国家因为共产党或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政党通过选举上台后,也推行社会主义政策,但这不能改变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这类国家有委内瑞拉等。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等。
(十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和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一批落后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当初划分社会形态时所始料不及的。显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三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高度抽象的,是概括本质的,是反映一般规律的。而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消除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十四)事实是可以认为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个阶段的社会制度不单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应该有多种社会制度可供选择。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换句话,从封建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中间必须经过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形态。卡尔·马克思把它笼统地称为资本主义社会,但这已经不能科学地概括今天的实际。从当代社会实践看它可以是资本主义社会,也可以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个选择依据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情况而发展变化,是包含着共性的个性形式,是普遍真理与客观实际的有机结合。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伊斯兰社会主义是现代伊斯兰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之一,是伊斯兰国家在反对外来民侵略、捍卫国家独立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主义、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兼容、调和而形成的社会思潮和运动,经历从酝酿到形成体系的发展过程。
(十五)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影响下一些伊斯兰国家人民为谋求民族解放和复兴,寻找一条适合伊斯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道路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宗教与社会学说。伊斯兰社会主义基本倾向是认同伊斯兰教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同时也强调二者间的区别。认为社会主义学说源自《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教义,宜称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为理想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伊斯兰教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主要反映激进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是当代国际上的社会主义流派之一。伊斯兰社会主义是由一些穆斯林领袖以满足社会主义更多的精神需求,在调和伊斯兰教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而创造的一种思潮。穆斯林中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古兰经》和“穆罕默德圣训”中的思想与社会主义中追求社会平等和财富再分配的原则存在相通之处,甚至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古兰经》。而一些原教旨的正统伊斯兰学者则声称:“如对私有财产的没收等某些社会主义的做法是对伊斯兰教义的压迫与侵犯。”一些社会主义者则认为:“在伊斯兰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由于糅合宗教与民族主义的成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歪曲与误读。”伊斯兰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伊斯兰特色,强调实行既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但伊斯兰社会主义是伊斯兰教和社会主义的相互结合、相互利用,而且主要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因而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歪曲与误读。
(十六)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40年代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1928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校长哈桑·巴纳创建穆斯林兄弟会,该组织迅速在北非及中东地区发展并成为一种政治团体,宣称信奉伊斯兰社会主义。提出并阐述这一理论的主要人物是穆斯林兄弟会的理论家格罕扎里,在1944年发表的《伊斯兰教和社会主义制度》、1950年出版的《伊斯兰社会主义以及向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挑衅》等文中系统论述伊斯兰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60年代部分伊斯兰国家把这种思想理论付诸社会实践,形成伊斯兰社会主义运动,其产生同伊斯兰教的社会主张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教义主张消除剥削、压迫,创建一个平等、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这种思想在广大被压迫的穆斯林中有深厚的社会基础。70年代以后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逐渐衰退,伊斯兰社会主义强调伊斯兰教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古兰经》中就包含社会主义的内容。伊斯兰社会主义主张施舍,反对高利贷的盘剥而不必消灭私有制来实现平等,把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穆斯林社会作为奋斗的最终目标。从其内容上看这种理论与阿拉伯社会主义基本一致,伊斯兰社会主义成为信奉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奉行的社会主义的统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灾难深重的各国穆斯林民众看到希望,不久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就先传入印巴次大陆。最早受其影响的是巴基斯坦著名哲学家、诗人伊克巴尔(1876~1938),他在著作中称马克思为“未受启蒙的摩西”、“未遇难的耶稣”,相信其著作有经典般的鼓舞人心的力量。
(十七)伊克巴尔称颂十月革命消灭剥削和社会不公,铲除垄断物质财富的“伪神”,实践伊斯兰教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中的“万物非主”。但他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无神论,故未能验证清真言的下半部分“唯有真主”。故他认为十月革命仅具有否定性价值,而它的肯定性价值只能求助于伊斯兰教。伊克巴尔的论点为伊斯兰社会主义理论奠定基调,其后在印巴次大陆和一些阿拉伯国家又先后出现4个伊斯兰社会主义的流派:印度伊斯兰学者逊尼派欧拜杜拉·辛迪理论,欧拜杜拉·辛迪曾赴苏联访问,归国后开始提出伊斯兰社会主义理论。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公正,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伊斯兰革命。首先要有一个伊斯兰革命党,领导穆斯林大众对不义的统治者进行圣战、夺取政权,建立一个伊斯兰社会主义政教合一政体;印度伊斯兰学者哈菲兹·拉赫曼·希瓦维理论,其理论观点承自瓦利·乌拉关于建立正义之国的思想。认为伊斯兰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这种经济制度只能借助伊斯兰法治来实现。而伊斯兰教天课制度正是为了消除贫富不均,改变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严格遵循天课制度即可缩小贫富差别,而无需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巴基斯坦伊斯兰学者阿卜杜勒·哈吉姆理论,阿卜杜勒·哈吉姆曾任拉合尔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著有《伊斯兰教与共产主义》等著作,其理论观点强调伊斯兰教意识形态的独立地位。认为共产主义否认人的精神价值,是一种非道德的运动,故在思想体系上与伊斯兰教是不相容的。
(十八)伊斯兰国家在经济改革中可借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因素,但穆斯林大众所追求的社会公正的理想,只能通过伊斯兰社会主义来实现;穆斯塔法·沙巴里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国家也曾出现过协调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的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叙利亚学者穆斯塔法·沙巴里。1944年穆斯塔法·沙巴里发表《伊斯兰社会主义》一书,全面提出伊斯兰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曾广泛流传于阿拉伯国家,被誉为这一领域里的杰作。伊斯兰社会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各异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其带有共同性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包括:伊斯兰社会主义源自《古兰经》,伊斯兰教教义和社会实践,是既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既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伊斯兰国家的国情,又反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腐朽文化的渗透;一切土地和财富皆为安拉所创,皆为安拉所有,任何阶级、集团、个人皆有同等的权利,反对少数人垄断社会财富和对多数人进行剥削压迫。主张公正、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国家通过天课制度、税收政策、保障福利来尽力缩小贫富差别,以实现社会与经济公正;将主要生产资料(即工厂、矿山、铁路、森林、银行等)国有化和实行土地改革作为实现伊斯兰社会主义的主要措施,并允许一定限度内的私有制的存在;将中产阶级及其知识阶层视为伊斯兰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和领导力量,主张进行阶级合作,提倡社会各成员间的团结互助。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创建一个平等、和睦的大家庭;将实现伊斯兰国家的团结和统一、平等互助、互不干涉内政、共同反对霸权主义作为处理各国相互关系最重要的准则。
(十九)伊斯兰社会主义经历30多年的社会实践演变以后不再是一套确定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因各国的国情不同,实施伊斯兰社会主义的国家大体上有4种类型:埃及的纳赛尔、利比亚的卡扎菲、阿尔及利亚的本·贝拉和布迈丁的民众社会主义,其特点是以民众为社会的主体,以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相结合;突尼斯布尔吉巴的宪政社会主义,其特点是以伊斯兰教与布尔吉巴主义和宪政制度相结合;叙利亚阿弗拉克、伊拉克卡塞姆的复兴社会党社会主义;南也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社会主义倾向,也体现出伊斯兰社会主义具有多元的思想文化渊源。早期理论家希赫兹·拉赫曼·西赫瓦维认为《古兰经》一方面承认经济不平等,另一方面反对少数人垄断财富。他主张进行伦理说教,使富者和贫者认识到财富、天赋、贫穷等等都是安拉的考验,应使他们或是甘心情愿施舍、纳税,或是勤奋忘我劳动。人们应攀登社会的阶梯,弥合阶级差别的鸿沟,以达到经济上的公正与平等。他建议试行合作制度,替代资本主义的银行业以禁止高利贷。他主张规定私人财产的限额和范围,矿产、交通运输等公共事业应由国家控制。允许个人占有工业,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应由国家牢牢地控制,以消灭一切可能的剥削并保证劳动福利。西赫瓦维的经济思想初步勾勒出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框架和结构,体现出这一理论的整体特征:强调遵循《古兰经》的命诫、原则、精神;强调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掌握和控制;反对贫富两极分化,强调对私人资本的制约、限制,但不主张剥夺私人财产的所有权,主张维护有限定的私有制;反对剥削,反对劳资对立,反对阶级斗争,主张劳资合作。这些特征在后来的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二十)第二次世界大战到60年代是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为丰富、更为系统并获得伊斯兰世界广泛认同的时期,70年代以后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逐渐衰退。作为伊斯兰社会主义整体思潮、运动的主体内容,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也逐渐缩小,经济改革也不同程度地遭受挫折和失败。伊斯兰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预期目标并未达到,经济上并未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普遍富裕,这些国家仍然属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仍然贫困。据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统计称1960~1973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计算时:埃及为1.5%,阿尔及利亚为1.7%,巴基斯坦为3.4%。1973年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技术时埃及为250美元,阿尔及利亚为570美元,巴基斯坦为120美元。阿拉伯社会主义一些阿拉伯国家奉行以伊斯兰教为基础、以阿拉伯国家的统一为目标的社会主义,主要流行于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苏丹、叙利亚、伊拉克、突尼斯等中东地区。由于各国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理解以及不同的政治目的,他们奉行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可分为五种类型,即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复兴社会主义、纳赛尔社会主义、卡扎菲社会主义、阿尔及利亚社会主义(也叫自管社会主义)、突尼斯的宪政社会主义。但由于它们对阿拉伯社会主义的解释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有纳赛尔主义、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论”、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复兴社会主义、阿尔及利亚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突尼斯的宪政社会主义等。
(二十二)尽管这些国家在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理论口号和具体做法中有许多不同,但是存在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即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精神为思想基础,拒绝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以消灭“剥削”和“贫困”以及实现“平等”、“正义”和“富裕”的社会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拒绝共产主义;主张建立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基础,并在这个经济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计划化;以中产阶级为社会基础和领导力量,建立农民、工人、士兵、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的联盟,走全民民主的道路。强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拒绝“任何一个阶级的专政”;以阿拉伯民族统一为主要对外目标,争取实现阿拉伯各国统一,奉行不结盟政策,反帝、反殖、反对种族主义和以色列复国。阿弗拉克在40年代即提出他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泛阿拉伯主义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其要点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劳动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必须与阿拉伯民族反对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解放与统一的斗争联系在一起;“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另一个目标是“建立一个公正的、理智的经济制度”,用它来制止民族内部的仇视和争端,清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及由此产生的贫穷和愚昧。“阿拉伯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不受饥饿,而且要使人们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使用;“阿拉伯社会主义”应该继承起源于伊斯兰和阿拉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并表达阿拉伯民族崇高的道德品质。阿弗拉克不赞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认为它们是“外来的”,不符合阿拉伯民族的条件。
(二十三)1963年2、3月复兴党先后在伊拉克、叙利亚上台执政,复兴党由地下党变成执政党使复兴党首次面临如何统治一个国家的问题。同年10月叙利亚复兴党在大马士革召开第六次民族代表大会,对党统治国家的新经验加以总结并使之理论化。大会通过《理论原则》的文件,对复兴党的理论作出比较系统的阐述。这些“理论原则”除了与阿弗拉克早期提出的一些相同的论点以外主要是:认为“社会主义”是阿拉伯统一的实际内容,但由于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所以资源贫乏的阿拉伯国家不能单独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在阿拉伯统一后才具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物质条件;复兴党进行的变革是革命,不是改良,这一革命要由成熟的革命先锋队领导、这个先锋队要熟悉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辩证逻辑”为自己分析社会经济的出发点;在像阿拉伯国家这样的落后国家中“社会主义”要同时解决两个问题,即消灭剥削、克服落后和赶上先进工业国;国有化是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步,国有化的消极面是有可能产生国家资本主义,从而削弱民主并产生官僚主义。因而进行国有化的同时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鼓励群众的创造精神,使它负担管理经济的责任;解决土地问题的“社会主义”办法是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应当避免坚持个体所有制,声称要在农村创造“社会主义关系”(主要是指合作社、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防止产生农业资产阶级。伊拉克复兴党建立稳固政权后开始逐渐形成伊拉克特色的“阿拉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75年11月萨达姆在党的宣传工作讨论会上发表题为《论一个阿拉伯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谈话。
(二十四)1977年4月他又在中央计划会议上作了题为《我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的发言,提出关于伊拉克建设社会主义特殊道路的思想。要点如下:“社会主义建设”既有理论上的特殊性,又有实践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阿拉伯民族和伊拉克国家的特殊条件所决定的。但党的特殊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开放性”,以适应现实的变化和国际社会主义革命思潮。然而这种“开放性”决不意味着照抄照搬。或对阿拉伯范围以外的思想效忠;复兴党既是工人阶级政党,又是全体群众的”。党信仰伊斯兰精神和宗教原则,不在无神论与宗教信仰之间保持中立,但它不是宗教党。伊拉克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只能由复兴党一党领导,任何其他政党(指伊拉克共产党)不能担负这一责任,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依靠力量是基本劳动者和革命的社会阶层。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必定要同资产阶级或它的某些阶层发生冲突,而且要经过激烈斗争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残余;伊拉克复兴党在伊拉克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立“阿拉伯民族民主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社会除了具有一般的社会主义及民族的特性以外还具有“人道主义的特点”,即承认个性,允许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但私有制不是“绝对的权力”,应服从社会公众利益)存在,在公有制企业中实行国家集中指导下的群众民主管理,以防止蜕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伊拉克在伊拉克复兴党领导下能够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而同时又高举民族统一斗争的大旗(这个论点由萨达姆提出,与过去复兴党的“没有阿拉伯统一,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传统论点不同)。
(二十五)但伊拉克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并不能提供建设一个既能在国际大集团之间生存。又能保持全面彻底的独立性的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物质条件,所以阿拉伯世界必须完成统一;伊拉克“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情况是因为有巨大的石油收入,所以不存在资本积累的问题。伊拉克可以高速度地全面发展经济,没有认真的发展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经济方面强调工、农业并举,不提“农业第一,但农业在投资和国家最高领导头脑中应得到优先考虑;在实现“社会主义过渡”之前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不是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是对现有的社会财富加以分配(复兴党认为这样的分配是分配贫困),而是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力。但不能为了提高生产力而“牺牲”生活水平,必须求得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得到改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推进社会福利事业,而增加福利时又要考虑到民族斗争的需要。阿拉伯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泛阿拉伯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1944年密歇尔·阿弗拉克与萨拉赫丁·比塔尔在《阿拉伯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态度》一书中首次提出“阿拉伯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自此之后虽然阿拉伯社会主义演伸出不同的流派(如伊拉克与叙利亚的复兴党社会主义、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纳赛尔的纳赛尔主义、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的第三世界理论等),但仍保有其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以阿拉伯民族统一为目标以及平等、均富的社会主义理想等,目前伊拉克、叙利亚、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苏丹等阿拉伯国家信奉阿拉伯社会主义。
(一)18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工业革命,并创造巨大的生产力,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00多年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又有一次重大飞跃,人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大量向外扩展则在19世纪初,因此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时世界近代史的第二个时期蒸汽时代起于19世纪初,止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机器大革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开始初步确立。一种新的动力机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从物质和精神上壮大资本主义的力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兴起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运动有两个历史使命:在德、意、俄、日等封建国家中要推倒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结果德、意通过王朝战争实现民族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日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中要改革手工工场时期的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结果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法国工业资产阶级通过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尽管各国革命的具体任务有差异,但是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却是这个时期所有资产阶级运动的根本任务。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的同时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活动也空前加剧了,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这个时期的殖民活动从野蛮掠夺的形式发展到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大批亚非国家和地区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通过革命改革运动和征服殖民地两种途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二)汽车和飞机的问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卡尔·本茨提出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与此同时许多国家都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12月17日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内燃机的发明推动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从吉尔伯特以来人们基本研究的是静电,富兰克林等人研究闪电后发现不是持续的电流,人们不知怎样发电 。伏打电堆是电池的原型,它的出现改变静电研究的状态,使人们对电流能够有深入地认识。1780年9月的一天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的医学和解剖学教授伽伐尼和他的两个助手做实验,他们做的是解剖青蛙的实验,要将青蛙做成切片。青蛙被解剖完了,青蛙下肢的神经完全暴露出来。一名助手顺手把解剖刀放在一只蛙腿的神经上,突然间已经死的青蛙竟然动,四只蛙腿抽搐颤动。伽伐尼没有放过这个异常现象,他于是立即重复做这个动作,结果发现蛙腿一接触到金属解剖刀便开始抽动。伽伐尼心想这是电现象,也许是由于自然界中的电而产生的。在大雷雨天中伽伐尼将青蛙用铜丝挂起来,吊在铁格子上,闪电交加时他看到青蛙腿在抽动。
(三)为了进一步证明他的想法,他在万里无云的大晴天做这个实验,结果青蛙依然抽动。本来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却被实验推翻了,因为晴天时基本上收集不到大气电荷。后来伽伐尼在封闭的屋子里继续实验,发现使用相同的金属联结起来,分触蛙神经,蛙腿不能抽动。而使用不同的金属触及蛙神经,并且相联结则可以发生抽动现象,但不同的金属引起的抽动程度不一样,有的剧烈有的缓慢。之所以一开始发现蛙腿抽动原因就在于解剖刀是金属,而蛙放在金属的解剖桌上,助手顺手把解剖刀一放,刀与桌相连又触及蛙腿,引起抽动。但是为什么抽动,伽伐尼没有想明白,他认为金属相连接构成回路,所以导电,这一点他认识得十分正确。然而他是一名生物电研究者,他忽略不同金属才能引起蛙腿抽动的事实,却把蛙作为原因。伽伐尼认为电来自有机体内部,动物神经相当于一个莱顿瓶,金属构成回路,由此导电。他还认为这种电必须由不同的金属才能激发出来,伽伐尼认为这是“动物电”。1791年伽伐尼发表论文《论肌肉运动中的电力》,这一发现轰动一时,人们联想到海里的鳗鱼之类带电的动物时也没有表示什么怀疑。然而有一个人对伽伐尼深表怀疑,他就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伏打于1745年出生,是一位青年科学家,他在意大利帕维亚大学教授自然哲学。1791年伏打获得皇家学会的科普利奖,并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伏打重新做实验,根据相同的金属不能产生电流这个现象,他将注意力转移到金属本身。1792年伏打指出伽伐尼所言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伽伐尼恰恰弄反了,不是金属无用,恰恰是两种不同金属产生的电流,蛙腿则起了一个检验电荷是否存在的作用。1794年伏打不断地做了无蛙腿参与的实验,他用不同的金属相触,检测电流的发生。
(四)其实早在1752年有一位意大利学者就有过伏打类似的经历,这位学者名叫祖尔策。他有一次很偶然地将铅片与银片含在嘴里,放在舌尖上,结果舌尖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其实这不是什么味道,而是两种不同金属与湿润的舌尖形成通路,有电流经过的麻酥酥的感觉。但是祖尔策没有找到原因,也没有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就这样白白地浪费发现电流的大好时机。伏打和伽伐尼二人观点不同后开始争论,在论争中伏打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结果证明他的观点更接近正确的实验现象。伏打得到一个金属序列:锌、锡、铅、铜、银、金(这就是著名的物理上的伏打序列)。在这个序列中任意两种金属相接触就可产生电流,距离越远的两种金属相连接,产生的电流越强。伏打还发现接触后排在前面的金属带正电,排在后面的金属带负电。1799—1800年伏打发明发生装置——伏打电堆,它能够产生持续的直流电。伏打具体地叙述如下:“取上30块、40块、50块,当然60块更好,这样较多的铜片如果是银片则会更好。将它们每一块都与另外一种金属片相接触,这另外一种金属片选用锡片或锌片,后者则更好。用同样数目的水层,或者同样数目的用液体浸泡过的卡纸或皮革等均可,我发现水并不理想,如果用盐水或碱液是最好不过。一切准备就绪后把那些卡纸或皮革夹在每对或每个组合所包含的两种不同的金属之间,这样间隔而成,按照顺序循环排列,这就做好一个发电体。这种装置如果叠得越多,电流就越强。”1800年伏打致信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布克司,布克司将信发表在皇家学会的公报上,一举惊人。1802年美国与俄国的物理学家在伏打发明的基础上分别做成两个大电堆,发电产生的热把金属都熔化了,可见电堆之巨大。伏打后来又继续改进,制出更加易用的电堆,稳定直流电流的出现宣告人类的电气时代的到来。
(一)曼哈顿计划是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该工程集中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并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整个工程取得圆满成功。在工程执行过程中负责人格罗夫斯和奥本海默应用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缩短工程所耗时间,这一工程的成功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统工程的发展。1941年12月6日美国正式制定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1937年2月纳粹德国开始执行了铀计划”,1941年末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加二次大战,与纳粹德国宣战,一些美国科学家提议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1942年初美国科学家虽然对原子弹的机制、应该努力的方向甚至费用和时间都有了大致的构想,但核研究的庞大工程已经超过科学研究机构的能力。当时美国经济已经转向战争,没有一家工业公司能在短期内完成有关生产设施的建设。美国核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布什认为:“只有军队以最高优先权才能在战争结束前生产出核原料来。”1942年3月9日他在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强调原子弹的光明前景,提出把全部的研制和生产管理移交给军队。6月17日布什给罗斯福准备一份将核计划全部交给军队领导执行的详细报告,此时罗斯福在白宫办公室里早已研究爱因斯坦关于介绍铀元素的信且正一直举棋不定,接到布什的建议后罗斯福立即批复布什的报告,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二)“曼哈顿”计划规模大得惊人,由于当时还不知道分裂铀235的3种方法哪种最好,只得用3种方法同时进行裂变工作。这项复杂的工程成了美国科学的熔炉,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内汇集以奥本海默为首的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科学家人数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在某些部门中带博士头衔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员还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诺贝尔奖得主。“曼哈顿”工程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53.9万人,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武器实验所无法比拟的。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歇尔的支持下美国军方同意按原S-1委员会(负责铀研究的一个机构)的建议,开始建设4种分别采用不同方法的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和其他研制、生产基地,军队把整个计划取名为“代用材料发展实验室”,指派美国军事工程部的马歇尔上校负责全部行动。由于马歇尔上校循规蹈矩,与科学顾问们又合不来,使研究计划优先权的升级和气体分离工厂地址的选择拖延两个月。9月政府战时办公室和军队高层领导决定,领导修建美国国防部大楼五角大楼的格罗夫斯上校接替马歇尔上校。格罗夫斯在赴任之前被提升为准将,格罗夫斯在上任后不到48小时内就成功地把计划的优先权升为最高级,并选定田纳西州的橡树岭作为铀同位素分离工厂基地。因为马歇尔上校的总办公室最初将设在纽约城,他们决定把新管区的名称命名为“曼哈顿”,于是“曼哈顿工程区”就这样诞生了。美国整个核研究计划不久后取名为“曼哈顿计划”,曼哈顿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赶在战争结束以前造出原子弹。
(三)虽然在这个计划以前S-1执行委员会就肯定它的可行性,但要实现这一新的爆炸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在劳伦斯、康普顿等人的推荐下格罗夫斯请奥本海默负责这一工作,为了使原子弹研究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根据奥本海默的建议时军事当局决定建立一个新的快中子反应和原子弹结构研究基地,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奥本海默凭着他的才能与智慧以及他对于原子弹的深刻洞察力被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正是由于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命才使他在日后赢得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称号。奥本海默开始时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只要6名物理学家和1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就足够了,但实验室到1945年时发展到拥有2000多名文职研究人员和3000多名军事人员,其中包括1000多名科学家。鉴于大多数科学家都反对实验室的军事化,格罗夫斯同意加州大学成为洛斯阿拉莫斯名义上的管理单位和合同保证单位,基地的军队负责实验室建设、后勤供应和安全保障,这就保证实验室内部的自由学术讨论。奥本海默鼓励科学家们大胆地讨论原子弹的有关科学问题,提出即使看门人的意见也会对原子弹的成功有一定的帮助。奥本海默注意倾听任何人的意见,掌握着整个实验进程,有些参与核研究的物理学家后来回忆说他们自己甚至都不如奥本海默清楚自己工作的细节和进展。在很多问题上都是由于奥本海默的决断才取得突破,保证原子弹研制时间表的执行。
(四)奥本海默在科学家、普通职工和政府官员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洛斯阿拉莫斯素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中营”之誉,人们称奥本海默为这个集中营的“营长”。奥本海默没有获过诺贝尔奖,却拥有如此高的个人威望,他的组织才能与人格魅力由此可见一斑。在“曼哈顿工程区”工作的15万人当中只有12个人知道全盘的计划,其实全体人员中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在从事制造原子弹的工作。例如洛斯阿拉莫斯计算中心长时期内进行复杂的计算,但大部分工作人员不了解这些工作的实际意义。由于他们不知道工作目的,所以也就不可能使他们对工作发生真正的兴趣。后来有一个年轻人说明他们是在做什么样的工作,此后这里的工作达到高潮,并且有许多工作人员自愿留下来加班加点。经过全体人员的艰苦努力,原子弹的许多技术与工程问题得到解决。1942年12月2日在恩利克.费米的指导下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型原子反应堆,成功地进行可控的链式反应。1943年春奥本海默领导的制造原子弹的工作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实验室开始,1944年3月橡树岭工厂生产第一批浓缩铀235,1945年7月12日一颗实验性原子弹开始最后装配。1945年7月15日凌晨5点30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一片沙漠地带爆炸(因试验场名字又叫三位一体爆炸),试验成功,7月25日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环礁上原子弹试爆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之后苏联军队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天皇于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五)曼哈顿计划不仅造出原子弹,也留下14亿美元的财产,包括一个具有9000人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一个具有3.6万人、价值9亿美元的橡树岭铀材料生产工厂和附带的一个实验室;一个具有1.7万人、价值3亿多美元的汉福特钚材料生产工厂以及分布在伯克利和芝加哥等地的实验室。1946年7月在原子弹研制成功一周年之际美国参、众两院经过激烈的争论后通过一项由参议员麦克马洪提出的议案,杜鲁门于8月1日签署命令,提案开始正式生效,这就是《1946年原子能法令》。它标志着美国战时核计划的结束和新的过渡时期的开始,也成为和平时期整个美国原子能发展的指导纲领。《1946年原子能法令》正式生效后格罗夫斯领导的曼哈顿工程在国会和政府的同意下继续支撑着整个核计划,当美国新的原子能委员会组成后杜鲁门决定在1946年的最后一天晚上12点将原曼哈顿工程的全部财产和权力移交给原子能委员会,从而正式开始一个新的过渡时期。原子能委员会设有四个部:研究部,它控制一切与原子能有关的研究;生产部,它拥有并控制一切生产裂变材料和原子能的设施,组织核裂变材料的生产;工程部,它指导一切与原子能发展有关的设备和工程;军事应用部,它处理与军备有关的原子能事项。原子能委员会总部也从橡树岭迁到华盛顿。后来美国政府决定建立国家实验室,其中最著名的有芝加哥附近的阿贡国家实验室和纽约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为高能物理的发展做出贡献,特别是丁肇中教授就是于1974年利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加速器AGS发现J粒子的,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六)日本投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1945年8月21日今井武夫飞抵芷江洽降,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军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1945年9月9日上午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中国南京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10月25日中国国民政府在台湾(即台湾光复)举行受降仪式,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结束,美军开始大反攻。1943年11月盟军开始大反攻,分别由尼米兹和麦克阿瑟指挥,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向日占领区进攻。1944年春夏间美国先后夺取由日本委任统治的马绍尔、加罗林和马里亚纳3群岛,10月爆发莱特湾海战,日本海空军力丧失殆尽。1945年1月美军在吕宋岛登陆,3月占领马尼拉,同年3月到6月美军占领硫黄岛和冲绳,迫近日本本土。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为了保住本土和朝鲜,日本进行空前的战争大动员,叫嚷“本土决战”。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拒不投降。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英、美、苏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内苏联应对日宣战,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由于美英是以牺牲中国的主权(如承认外蒙古独立)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的条件,也被称为“远东慕尼黑”阴谋。
(七)1945年2月以后虽然日本军阀在豫湘桂会战后已基本上打通大陆交通线,但是由于经常受到来自于内地的美国空军的攻击,再加上太平洋战场已日益吃紧,盟军正逐步逼近日本本土。于是为了消灭美军在中国的飞机场以维持大陆交通线的通畅,并早日结束中日战争以集中全力于本土防卫,1945年3月起日军先后发动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在河南中日军于3月下旬从豫中会战之后的防线以东向西发动攻击,其前锋一直冲到西峡口。在湖北中3月日军向西北部发动攻击,于4月8日攻陷老河口。不过之后国民革命军随即发动反攻,收复除老河口之外所有被日军占领的地区。在湖南中日军以空军基地芷江为目标,于4月向湖南西部发动攻击,但是在国民革命军抵抗之下日军遭受大挫败而退回原阵地。之后国民革命军乘胜追击,向广西地区发动反攻,1945年5月27日收复南宁,6月29日收复柳州。1945年7月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抗战战果,并宣布抗战战局面已转守为攻。7月12日中国伞兵首次作战,180人空降广东开平县袭击日军。7月14日陆军总司令部制定以桂林、雷州半岛、衡阳、曲江、广州、香港、为作战目标的反攻计划,7月24日第二十军、第二十九军等部分3路沿湘桂铁路及其两侧向桂林急进,至本日、连克中渡、黄冕、阳朔、白沙并经激战夺占桂林南方门户永福。7月25日中美空军协同,以305架战机猛袭上海日空军基地。7月26日同盟国集团向困兽犹斗的日本法西斯发出最后通牒即《波茨坦公告》,令其无条件投降同时严惩战争罪犯,7月27日收复桂林。
(八)7月31日陈纳德将军接到空军司令部魏德迈中将命令,他在中国战区的职务被正式解除,8月1日清晨陈纳德将军乘坐C-47飞机离开中国的土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站在跑道边向他挥手致谢,8月收复广西全境。此外国民革命军原本预定于8月收复广州,以打通中国对外运输要道,因为日本投降而未实行。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共同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否则将予以日本“最后之打击”。由于此时美国的原子弹已试验成功,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对于苏联的参战并不抱太大兴趣,所以未邀请苏联协商或署名,造成苏联颇为不满。1945年8月9日共产党由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将原本分散的抗日根据地一一连通。1945年8月10日至11日延安总部发布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开展全面大反攻,朱德向解放区武装部队连续发布七道命令。8月11日蒋介石电第十八集团军司令朱德、彭德怀,政府对处置敌军已统筹决定,该集团军部队应驻原地待命。国民党方面也在美军空运、海运帮助下迅速占领各大城市,接受日本投降。共产党军队则接收经营许久的中小城市、乡村地区,但是在苏军协助下也收复一个省会城市张家口。而且八路军、新四军因为长期敌后抗战的缘故,控制大量铁路干线,增加远在西南方面对敌正方的国民革命军接收日占领区的难度。1945年8月18日中法签专约,交还广州湾。1945年8月6日为了避免采取大量伤亡的登陆战以及在先苏联一步拿下日本本土,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3天后又在长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弹。8月5日200架战机从大琉球岛及硫磺岛基地出发,对东京及其机场与九州进行轰炸,炸弹与原子弹齐下,日本又有十二城市受重创。
(九)8月8日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达密约》,随即发表在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百万军分四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驻守东北之关东军发动全线进攻。此时的日本关东军兵力仅有70万人部署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苏联红军投入到远东战场则多达150万人,双方的装备也相差悬殊,于是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横扫日本关东军,与此同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8月10日日本政府内阁于上午八时将外交照会由瑞士及瑞典政府转交给中、美、英、苏四国,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但要求不得损失天皇陛下为至高统治者之皇权 ,杜鲁门之决定日军投降必须包括关东军在内的一切武装部队。8月18日日内务省发出《外国驻屯慰安施设整备》和《关于外国驻屯慰安施设问题给内务省各警保局长的通告》等,要求各地警务部门建立为占领军提供性服务的慰安所。8月26日官方拨5000万日元,由东京警视厅牵头成立“特殊慰安施设协会”,设慰安、游技、艺能、特殊施设、食堂和物产各部,并在天皇皇宫前举行“结成式”,日本人称之为“国家卖春机关”。8月30日苏军对日作战结束,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而告结束。8月15日外交部长吴国桢收到华府电,晨7时四国首都同时发表声明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日军停战命令手续完成后即发出,尼米兹所属部队停止进攻。8月15日蒋介石急电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示日军六项投降原则,8月15日朱德令冈村宁次向中共投降,冈村宁次拒绝接受。
(十)8月16日苏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指出:“日本天皇8月14日所发表的投降声明仅仅无条件投降的一般宣言,并未向武装部队发布停止敌对行动的命令。而且日本军阀仍在继续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实际投降。”远东苏军将继续对日攻势作战,此段时间由于日军敢死队出动导致苏联伤亡颇为惨重。8月17日下午三时美国在记者会上说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后美国决不参加,下午5时32分冈村宁次复电蒋委员长,派员至杭州候命,接洽地点将改芷江。8月20日蒋介石再电毛泽东:“朱德未明受降程序,破坏我对盟军共同信守,望即来渝共定建设大计。”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洽降之地点,8月23日战事直到苏军占领旅顺港口才真正结束。8月27日国民党派专机接毛泽东,28日下午3点45分抵重庆。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原中央军校大礼堂举行,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交投降书,冈村宁次双手捧接投降书,签上“冈村宁次”四个字后盖章,抗日战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正式结束。投降仪式中作为投降代表的冈村宁次都没有呈缴象征武器的佩刀,原因是国民党代表和其事先商量决定的,此日后入侵中国之日本军队向中国军队投降。1945年8月9日在东京的日本皇宫防空洞里一群军政要人正在激烈地争论着,外相东乡茂德垂头丧气地说着“从目前(1945年8月9日)国内外局势看在维护国体、保存天皇制度前提下只能无条件投降。”
(十一)7月间中、美、英三国发表《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必须立即无条件投降,否则就将它彻底消灭。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8月间苏联对日宣战,进攻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8月9日零时刚过苏联百万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凌厉攻势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70万关东军发起全线总进攻,东乡外相清楚:“在世界反法西斯总反攻的浪潮中日本就像只破败的帆船,很快就会在风雨飘摇中沉没。”然而并不是每一位政要都甘心这样的结局,海军司令部总长丰田副武说道:“要投降,除维护国体外还必须附带三个条件:日本自行处理战犯;自主地解除武装;盟军不得占领日本本土。与其无条件投降,不如实行本土决战。”陆相阿南惟几打断丰田副武的话,站起身朗声说:“我们在本土决战虽然不能确定胜利,但还可一战,打得好还可以击退登陆敌军,所以我坚决反对无条件投降。”会议没有结果。下午首相铃木召开内阁会议,铃木简单说了两句,然后由外相东乡报告苏联参战及原子弹爆炸后各方面的反映,提出日本应投降,会场又展开争论。最后铃木征询各大臣是否应接受《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并无条件投降,结果六人赞成、三人反对、五人没有表态。铃木无可奈何地说:“内阁既然不能决定,只好上奏天皇了。”随后的御前会议仍旧在皇宫防空洞中举行,天皇裕仁来到会议室。
(十二)铃木先让书记官朗读《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然后宣读他拟好的提案:“日本政府准备接受1945年7月26日由美国、英国、中国政府以及后来由苏联政府签字的在波茨坦发表的联合公告中所列举的条款,但应取得如下谅解,即上述公告并不含任何有损于陛下作为至高统治者之特权的要求。”接着由东乡说明提案理由:“对日本来说接受《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虽不体面,但在目前情况下不得不接受。再加上原子弹出现,苏联又对我宣战,时局急变,对方更加强硬。”他停顿一下后又说:“此时此刻只能提出一条,就是维护天皇制度。只要天皇保存,我大和民族就有复兴之日。”他刚说完陆相阿南、梅津和丰田等人马上表示反对,争议又起。铃木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把目光转向天皇。天皇裕仁一直默默地听着众人的辩论,这时他喃喃地说道:“这几天一直尽听有取胜的自信的话,但计划和实践并不一致。就目前的样子,要对付盟国军队,看来没有胜利的希望。”他把手一挥示意此时只有作这样的决定。8月10日美国政府收听到日本接受《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的广播,随即征询英、苏、中三方意见,发表一道复文:“自投降之时起日本天皇必须听命于美国最高司令官,日本政府之最后形式将依日本人民自身表示之意愿确定之。”
(十三)8月12日美国飞机在东京上空撒下载有日本政府接受《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电文和同盟国复文的日语传单,一时,政府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在日本民众中传开来。8月14日天皇再次召开御前会议,会上陆相阿南等人声泪俱下,他们说:“同盟国复照对保护天皇制度措词不明,恳请天皇准予再提出照会。如同盟国不允许保护天皇制度,那只有继续战争,死里求生。”会场上一片沉默,终于天皇裕仁说道:“我的异乎寻常的决定没有变。”会场顿时响起一片呜咽和啜泣声。天皇下令起草接受无条件投降的诏书,并将诏书录音,准备在第二天播出。主战派的一伙少壮侍卫军官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举行政变,这天晚上他们闯入皇宫并四处搜寻,企图劫走天皇广播诏书的录音唱片,阻止向全国广播,警卫部队很快镇压这次叛乱。投降诏书立即在电台播出,主战派头子陆相阿南在他的官
上一篇:丹麦历史沿革(第八期)
下一篇:北大校长在“圈”里火起来了,做了三年光学研究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
- 河南出台28个重点产业链行动方案
- 玉林工务段聚力抗击台风“三巴”保障安全
- 2023下半年广西英语四级考试时间具体安排
- 【邀请函】11月29日,北京物资学院2024届毕业生秋招校园双选会(第三场)
- “超级稻”亩产809公斤!江苏省第一家水韵苏米“三品一标”示范基地诞生
- 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 院士开讲“太阳风暴”向学生发出科研“邀请”
- 多地高考报名时间提前 专家:考生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 光谷一街道就业超市开17家“连锁店”,专为60、70后待岗居民“供货”
- 思政有深度,育人有温度——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管城三中校区开展中小学“思政一体化”
- 创新风潮迭起,2023深圳国际金融科技大赛——西丽湖金融科技大学生挑战赛正式启动
- 一图读懂丨上海松江新城“十四五” 规划出炉
- 美国众议院选举第二轮投票依旧无果 众议院仍处混乱状态
- [浦东]竹园小学:长岛|弘扬科学精神,X沪东“科堂”公益科普活动激发科学梦想
- 导读:郑州妇科医院排名公布
- 第六届进博会期间,上海部分道路和区域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
- 热搜第一,王楚钦深夜发声!
- 成人自考本科通过率高吗?
- 打造雄安家门口的名校名院 “三校一院”平稳运行
-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城南草堂结下天涯五友,挚友阔别留下传世之曲
- 早参|神舟十七号瞄准今日11时14分发射;2024年广州中考报名准备工作开启
- 人社部回应身份证和档案年龄不同退休依据哪个算
- 新银发族“求知若渴” 老年大学如何满足?
- 女子结婚要求前同事还礼400引热议,当事人:发了两次请帖,对方一直不理,后来还说
- 教师批学生对日不当称谓:怒拍桌子给学生们上了一课
- 英伟达将与鸿海共建AI工厂,涉及智能电动汽车、自主移动机器人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