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情网事丨相伴、相濡、相融,农行杭州紫金港支行的人文演变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7-08
手机版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开栏语:

  1979年,当农行恢复建制,第一次迈进城市的时候,一盘农行网点的布局大棋便拉开了帷幕。今天,在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土地上,近千家农业银行基层网点,如亮眼星辰,散落在城市乡村;又若地瓜爬蔓,串连起乡村、城市经济,满足城乡居民的金融需求,筑梦未来。

  创新与接地气的金融服务,对农行来说从来不缺,它为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助力,为“两个先行”引擎加速。而服务于普罗大众,体现新时代“金融+”的特色,更是农行基层网点发展的应有之义。

  今天,就让我们走遍“浙”里,来看一看农行特色网点背后,那三尺柜台下的动人故事、暖心服务,解码这家国有大行在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与担当。

  

  2023年7月5日《钱江晚报》9版

  新一届的学生即将走进浙大紫金港校区。在这座校区里,有一家银行网点,它在校区尚在建设的时候,就入驻其中,从此相生相伴,密不可分。

  这就是农行杭州紫金港支行。它坐落于东区生活服务中心区块,校园里的人们来来往往,习惯于它的存在,正如习惯于周边那些食堂、超市、邮局、操场和停车场。

  老师要买房了,找农行;要贷款了,找农行;理财攒钱,找农行;学生要做教育分期了,找农行;校友办的公司要上市了,找农行……农行紫金港支行仿佛是浙大人的生活好伴侣。

  这一切“习惯”的养成,农行紫金港支行用了21年的时间。

  

  一所融于校园风景的银行

  这渊源,还要从21世纪初,浙大紫金港校区的建设说起。

  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建造一所规模庞大的浙大新校区势在必行,紫金港校区应运而生。

  这是一座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校园,投资规模必然庞大,到哪去筹集建设启动资金?彼时,农行刚刚为杭州西湖南线的重要景点雷峰塔的重建,提供了最主要的贷款。雷峰塔建成后,顿时带动了整条西湖南线旅游,门票收入超出预期,很快就还清了贷款。

  这一次具有前瞻性的业务创新,让农行人找到了新的服务领域和发展方向。农行将目光投向了浙大新校区的建设,而给学校贷款又是一桩新事物,又是一项新挑战。2000年12月28日,农业银行与浙江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农行承诺提供50亿元综合授信,重点用于浙大新校区和浙大国家科技园建设,扶持学校改善科研设备、发展远程教学网络等,以支持浙大早日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001年9月,有了资金保障和底气的浙大紫金港校区,开工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新校区建设的同时,农行就规划好了校内网点的位置,这是当时所有银行中唯一提前介入服务的。

  当然,那时它还不叫紫金港支行,而是分理处,人员不多,办理的业务也相对简单——代发教职工工资、学生生活费储蓄等。

  2002年9月,浙大紫金港东区建设初具规模,农行分理处整装开张,等待着第一批师生们的到来。它也是所有银行中,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最早开办的网点。2003年5月,紫金港分理处所属一级支行升格更名为浙大支行,成为浙江省首家为高教事业服务的专门银行,也是当时浙江省唯一以高校命名的一级支行。

  从入驻的那一刻起,农行便与这座超规模、双一流大学融为了一体,成为校园里不可分割的风景,成为师生们的生活必备。

  

  一个极具文化韵味的网点

  大学校园里的一切,时间久了,都会沾染上一些学术气,或者说文化气息。银行网点也不例外,走进农行紫金港支行,仿佛穿越千年时空,回到南宋繁华街市。

  进门迎面墙上,挂着颇具南宋韵味的支行Logo。一眼望去,仿佛是一面南宋官窑青色圆盘,盘中嵌着白色的浙大“求是创新”铜牌楼图案,这既是浙江大学的校训,也是网点的党建品牌。牌楼其上为小篆“紫金港”,边竖红色“支行”二字。

  支行行长邓婵介绍,这是2022年在进行“一点一景一特色”打造时特地设计的,主旨便是既要有浙大特点,又要有文化韵味。

  

  从Logo便可见网点风格一斑,改造后它整体呈现出浓郁的书卷味,而且是极具浙大特色的书卷气。门边书架上,放着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题写的桌面书法摆件“母校的回忆”,旁边放着老校长竺可桢的日记选集,描写西南联大大师们的《南渡北归》,《西南联大文学课》;还有曾在浙大执教、求学的师生们的文集,马一浮、路甬祥、金庸……有人文类的、经济类的、思政类的,林林总总三百余册。

  走进品茶休闲区,一书一画左右相衬,亦是浙大教师作品。外语学院郑瑞老师的草书苏东坡词《定风波》,磅礴大气,开合自如。“这幅词的风格与浙大师生的气度相适相宜,体现了一种大格局、人生的高境界。”邓行长说,当时选定诗词还颇费了一番心思,大家共同讨论后确定了这首词。郑老师的书法也与词内容十分契合。

  画作是浙大原副校长卜凡孝所作,名为《南国春韵》,烟雨迷蒙间,透出红的梅、绿的叶、黛的山,江南春的特点跃然纸上。

  

  这样具有文化味的银行,成为农行在杭州地区的独一份。一个营业网点,为什么,要这样精心打造、精致布局?

  “互联网时代的银行,它提供的不仅是金融产品,更多的是要为客户提供‘金融+’的服务体验,要与客户建立信任与服务的双重关系。这是我们在与紫金港校区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收获的感受。”邓行长说。

  这般颇具文化感的温馨氛围,也正是浙大师生们视农行为好伙伴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院一位退休教授说,他在浙大工作了一辈子,从开始用银行卡时起,便接受农行服务,从玉泉校区到紫金港校区,就没有更换过。其它系科的老师、朋友,觉得他懂经济,碰到理财、贷款等问题,常来征询他意见。老教授总是推荐说:“去农行问问,那里环境好、服务也好,喝喝茶,看看书,再与银行员工聊聊,总有一款适合你们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银行网点里行品茶、看书、休憩风雅之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在浙大校园却做到了和谐统一。

  午休时分,在食堂吃完饭的学生会顺路过来坐坐,看看书放松片刻;时有赶作业写论文的学生,会带着笔记本电脑来这儿倚窗码字;午休之后,有老教授三三两两来此,或是品茶会友,或是借地商讨课题……

  

  一处充满温情的金融机构

  成为好伙伴,就是要彼此深入对方的生活,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并且在危难时刻同舟共济、互相扶持。

  2021年底,浙大紫金港校区因外地疫情关联病例紧急封校。当时,农行紫金港支行9位员工也同时被封在了校内。此时的农行,再不是一家单纯的金融业务单位,而是浙大“战疫”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单位,与师生们一起共同防疫、抗疫。同时,被封在校内的6万多名师生生活如常,各项金融业务仍需办理,支行员工临危不乱,坚守岗位为来办理业务的师生们排忧解难。

  疫情过后,浙大校友总会与教育基金会在给支行的感谢信中写道:“爱心涓滴成海,微光灿若星河。在全校上下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的特殊时刻,贵单位始终与我们同在,慷慨捐赠善款物资,充分体现了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大爱精神和高尚情怀,帮助并支持我们在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中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这亲如一家的关系,是农行紫金港支行从成立第一天起,便慢慢形成的。它是浙大师生学习、生活的深度参与者。新生入学了,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独立生活,紫金港支行第一时间教他们怎么管理生活费、怎样防范金融诈骗保护财产不受损失;学生会要办“北斗寻光音乐节”,紫金港支行会帮着一起组织,拉赞助、布置场地;工会举办“漫步紫金快乐同行”活动,紫金港支行早早在中途与终点处布好服务点,为参加健步走的师生递水送毛巾;逢年过节了,紫金港支行又适时地为师生们送上端午的粽子、清明的馃、夏日的团扇……

  今年,农行与浙江大学签订校友信用卡合作协议,全渠道发行为浙大校友量身定制的浙江大学校友信用卡。师生们在办卡时会做一个选择:是否愿意将积分捐赠母校。捐赠的积分将进入浙大的校友捐赠系统,作为奖学金、助学金。这一项金融产品,更多的是爱意是温暖。

  

  当温情服务成为了常态时,信任便由此滋生,也就有了浙大师生们碰到金融问题,都会来找农行这样的“习惯”。

  当年,紫金港校区启用、分理处成立之初,几乎没有贷款业务,而如今网点各类贷款已达8个多亿。买房了、买车了、装修了,大家都来农行办理按揭、消费、信用贷款。在今年,农行紫金港支行荣获全国个人消费贷款先进网点,个人消费贷款总量、增量规模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农行个人贷款业务的示范岗、先锋队,成为系统内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先进网点。

  也正因这份习惯与信任,许多浙大校友在毕业、离开多年后,创办企业时仍纷纷选择与农行合作。

  一家由校友创办的数字服务企业,成立之初面临资金困境,紫金港支行及时启动了针对小微企业的专项金融帮扶,及时给予信贷资金支持。由此,企业解决了资金之困,发展迅速,并于2022年10月成功在香港上市,上市那天的庆祝仪式上,特别邀请了农行紫金港支行的员工参加。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农行紫金港支行,伫立在浙大紫金港校园里,迎来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伴随着他们成长,看着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成为国家的栋梁。

  (以上图片均由农行浙江省分行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长丰县2023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实施办法公布
下一篇:新房住“烂后”才懂:甲醛根本不怕通风?教你一个笨招,甲醛都消散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