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青春派)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8-18
手机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讓廣大科技特派員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20多年來,福建省累計選派省、市、縣三級科技特派員76995人(次),全年在基層一線開展服務的三級科技特派員超過1萬名,實現了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鄉鎮全覆蓋、產業全覆蓋。

  近日,記者走近3名青年科技特派員,了解他們在一線為產業升級、鄉村振興拼搏奉獻的動人故事。

  劉夢瑩:

  讓古茶園煥發新生機

  7月25日11時許,南平市建陽區漳墩鎮杭下村小白茶母樹基地驕陽似火。頂著烈日走進茶園,南平市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農藝師劉夢瑩躬下身子,仔細查看茶葉長勢,認真記錄葉色、葉長、葉面質地等茶葉農藝性狀指標,不一會兒就忙得滿頭大汗。

  像這樣的下鄉調研,對劉夢瑩來說已是家常便飯。這片10畝地的茶園,已有200多年歷史,以前管理粗放。2017年,31歲的劉夢瑩從南平市農業農村局來到漳墩鎮擔任科技特派員。剛到村裡,劉夢瑩就圍繞古茶園做文章:拓寬道路、修建圍欄,建立起漳墩小白茶母樹基地和種質資源圃,收集保護了近千份優質野生茶種質資源,並開發出“紫芽”這一特色優質小白茶新產品。直到現在,她每個月都要來一趟基地進行觀測和記錄。

  燒完“第一把火”,劉夢瑩又勸說茶農改進茶園管理、茶葉種植方式。漳墩鎮有上千年的種茶制茶歷史。但在當時,受制於種植技術水平低、市場行情差等因素,許多茶農放棄採收茶葉。劉夢瑩的服務對象—南平市建陽區漳墩老區畬鄉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擁有2000畝茶園,茶葉年產量卻隻有1000斤左右。眼瞅著“小白茶不如小白菜”,合作社理事長李泉弟帶頭採納劉夢瑩的建議—改打生物農藥、施用有機肥。

  手把手地指導、面對面地講解,劉夢瑩帶領合作社茶農,對照綠色食品茶葉生產技術規程逐項落實綠色生產措施。生物農藥見效慢、施用有機肥要多花五六倍人工,有的茶農沉不住氣質疑,但劉夢瑩耐心勸說茶農按技術規程種植,在選育茶品種、提升茶品質、打造茶品牌方面持續發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劉夢瑩幫助合作社生產的“南坑小白茶”產品順利獲得綠色食品認証,成為南平市第一個通過認証的小白茶產品,並連續兩年代表福建省在綠博會進行展出,還榮獲第二十屆全國綠博會金獎產品。

  知名度提升之后,合作社茶葉迅速打開市場。去年,合作社茶葉產量達5萬斤、產值1000多萬元。看見合作社茶葉生意越來越紅火,周邊茶農茶企也紛紛前來請教。劉夢瑩通過組織培訓、現場教學等形式,無私傳授茶葉種植技巧和知識。

  以前,茶農擔心與茶樹爭搶水分、肥料,一見草就鋤掉。劉夢瑩卻有不同看法:一些匍匐性的草,不影響茶葉生長,既能鎖住水分進而保墒,還能減輕雨水沖刷力度、保持水土。她請來省市水保專家現場踏勘,提供技術指導,並在合作社后門山等3塊區域進行水土保持試驗,挑選適合當地自然條件的優良草種。

  簡單吃過午飯,劉夢瑩又馬不停蹄來到回龍鄉回龍村,南平市建陽區天雲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瑞旺早已在此等候。戴上草帽,劉夢瑩又爬上了茶山。撥開草叢,劉夢瑩直接抓起一把土查看墒情:“過路黃、積雪草都長得不錯,土壤也比較濕潤,說明我們試驗思路是對的。”

  “前兩年大旱,別人家茶園土壤龜裂、茶樹減產,我這裡沒受影響。”張瑞旺說,滅掉害草、留下益草,茶園裡樹蛙、蚯蚓、蜻蜓越來越多,病虫害顯著減少,茶葉品質和產量也明顯提升。“剛開始,隻除雜草會費人工﹔但時間久了,其實更省人工、效益更明顯。”劉夢瑩說,“這些草,好些都是中藥材,接下來我們要研究如何進一步開發利用,發揮經濟效益。”

  張瑞旺打小跟茶葉打交道,學習種茶技術已經幾十年。這幾年,張瑞旺也經常把劉夢瑩請到自家茶園實地指導。雖然超出工作范圍,但劉夢瑩依然樂此不疲。“劉老師技術水平很高,茶農都服氣。每次遇到難題,我們都找她。”張瑞旺說。

  6年來,劉夢瑩幾乎都是利用周末或者節假日下鄉。從市區到農村,車程一個多小時,她常常清晨五六點就出發,等忙完到家已是晚上八九點。跟著劉夢瑩穿行在田間村落,經常有鄉親和她熱情地打招呼。“來的次數多了,大家都認識我了。”劉夢瑩說,隻要能用專業知識幫到老鄉,心裡就很踏實。

  近年來,劉夢瑩還為當地培養“帶不走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費心盡力。去年底,在她手把手的指導帶動下,李泉弟、張瑞旺同時被評為建陽區鄉土科技特派推廣員。

  王劍磊:

  幫助企業攻克“卡脖子”難題

  7月24日一早,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劍磊就來到位於福州市閩清縣的中建科技有限公司預制構件生產車間,查看“儲熱型外牆保溫板”項目進展。

  這塊保溫板,是福州市揭榜挂帥重大項目之一,由王劍磊和服務對象企業聯合開展研發。“在水泥中,我們加入了以陶粒為載體的相變材料。這種材料,超過25攝氏度時會吸熱變成液體,低於25攝氏度時放熱變成固體。通過吸熱、放熱,實現建筑保溫節能效果。”王劍磊說。

  王劍磊今年34歲,自2016年起就擔任福建省級科技特派員。他是高分子材料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科學領域的青年學者,已經主持並完成4個福建省科技廳及發改委科研項目和多項企業委托項目。

  “科技特派員到企業來,徹底轉變了我們的研發理念。”中建科技有限公司科技與設計管理部負責人周勇說,“他的到來,幫助我們改進了科研思路,增強了研發的前瞻性。”

  位於南平市的福建海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王劍磊擔當省級科技特派員之后服務的第一家企業。“我們是一家從事玻璃纖維、碳纖維復合材料制品研發、生產、銷售的企業。”公司副總經理吳蔚介紹,雙方合作的第一個項目是“高性能復合材料建筑模板”。

  建筑模板是工地施工時常用的模具,以往多由鋼鐵制成,非常笨重。2013年,該公司開發出熱塑性復合材料模板,重量僅為鋼模板的1/4﹔但因建筑工地上常有電焊火花,存在引發火災事故風險。王劍磊對口幫扶該企業后,幫助開發新材料並加入阻燃成分,實現了力學和阻燃兼具的材料應用創新。

  王劍磊與企業技術團隊一起改進了產品結構,使模板承受力更強,並能快速拆裝。他還花了近三個月時間,幫助企業優化、調試制作工藝。該產品成功應用到福州地鐵2號線以及雄安新區等建設項目,並獲得2020年度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實現新增產值15.41億元。

  2019年初,海源科技開始研發新能源汽車用復合材料電池箱體。據介紹,目前新能源汽車部件中,最重的就是動力電池。為了延長續航裡程,汽車輕量化是當下不少車企的研發方向。而電池箱體用復合材料替代鈑金件后,可有效減輕電池箱重量,實現整車輕量化目的。吳蔚說,環氧樹脂是該復合材料中的基礎材料,原來隻能從國外採購,但供應商不僅隨意延長供貨時間,還要求價格每年上漲15%,企業壓力巨大。

  了解到企業“痛點”后,王劍磊不斷調整材料配方,同時一邊試驗一邊完善工藝流程,經過一年時間潛心鑽研,終於攻克這一技術難題,實現國產替代。“通過優化參數,我們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動力電池殼體材料新成型工藝,實現將制品單件生產節拍時間壓縮至8分鐘以內,從而滿足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大批量、低成本的制造需求。”王劍磊說。

  “他的理論、技術支持,讓我們不走冤枉路,避免無效試驗,加速研發進程。”吳蔚說,相比專門科研機構,企業沒有那麼多高學歷的研發人員,科技特派員介入后,將專家學者、高校人才、企業實踐相結合,加速科研成果轉化落地。目前,國外同類產品價格已從每千克78元降至42元。去年,海源科技為國內某知名動力電池企業供貨85萬件,電池箱體產品產值達4.2億元。

  近年來,王劍磊已經撰寫發表21篇SCI學術論文,以第一發明人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0項並成功轉化多項。“從具體的幫扶項目中,發現企業需求,進而凝結成科學問題進行研究﹔有了理論基礎,反過來能更進一步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王劍磊表示,與企業技術人員一起探討,才能找到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更有效的辦法,“企業車間,就是最好的實驗室﹔最好的學習手段,就是深入生產一線。”

  裴錦澤:

  為投身鄉村振興的創業者服務

  盛夏時節,福州市閩清縣梅溪鎮樟洋村蓮花怒放、溪水淙淙﹔田野上,芋頭、橄欖等特色作物正拔節生長、豐收在望。

  7月24日,剛送走一批外地研學學生,福建省引鳳扶貧服務中心理事長裴錦澤馬上召集同事開會,研究樟洋村下一步發展策略。修復百年古厝做成民宿、開發臍橙採摘等農旅項目、種植可食用玫瑰花、設計制作橄欖文創產品……自2021年擔任閩清縣科技特派員以來,裴錦澤絞盡腦汁為當地推進鄉村振興出謀劃策。

  “我的定位,就是為投身鄉村振興的創業者服務。”裴錦澤說。今年32歲的裴錦澤,出生在泉州市德化縣農村。懷揣對“三農”事業的深厚感情,他上大學時報考了福建農林大學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在校期間,裴錦澤和同學一起服務農村留守兒童,為農戶開展技術服務、解決農產品營銷問題。大學畢業后,他繼續從事“三農”相關行業,為農村發展揮洒汗水。

  2019年,裴錦澤受聘成為省級科技特派員,幫扶泉州市永春縣永發沉香合作社。“這家合作社主要種植沉香樹等經濟苗木,規模比較小。”裴錦澤說,經過實地調研,他請來海南專家幫助縮短苗木生長周期,同時招募人才加入運營,開發手鏈等多種沉香產品。目前,該合作社年銷售額從原先的500多萬元增加到2000萬元左右。

  同年,福建省青欖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世忠也找到了裴錦澤。經過市場調研,裴錦澤勸說陳世忠進行橄欖多品類開發。“原有的橄欖露,口感太甜,不適合現代低糖低脂的消費需求。”裴錦澤說,他帶領團隊幫助企業制定了橄欖醋、橄欖茶等多樣化產品方案。同時,他還聯合高校藝術專業學生一起打造橄欖明信片、日歷等周邊文創產品。

  通過一系列的“組合拳”,陳世忠的生意越做越大。“2018年,公司銷售額不到20萬元﹔去年已達1000多萬元,今年上半年已經超過600萬元。”現在,該公司的市場已經不再局限於閩清縣內,逐步向福州、莆田拓展。“沒有科技特派員的幫扶,我的公司不可能發展起來。”陳世忠激動地說,裴錦澤從來都是不計回報地幫忙,讓企業得以快速發展。

  幫助一家,帶動一片。如今,陳世忠每年收購橄欖1500多噸,讓周邊100多戶群眾不再為銷路發愁。不久前,在裴錦澤的建議下,陳世忠決心擴建新廠房。到今年底,橄欖制品產能將擴大至日產10萬箱,帶動更多群眾就業。

  長期在農村調研,裴錦澤發現,創辦在農村的各類經營主體,在領會政策、項目申報方面存在人才匱乏等“先天不足”。對此,他和團隊制定形成一套專門的申報模板,大大提高了企業申報效率、降低了申報成本。

  農村不缺好產品,缺的是能把好產品賣出去的人才。裴錦澤說,隻有讓更多人才回到農村,才能加速鄉村振興進程。擔任科技特派員以來,他不斷鼓勵高校的年輕創業學子到農村發展。

  眼下,5名大學生正在福建省引鳳扶貧服務中心實習。他們當中,有的正在幫助企業設計包裝圖案,有的為農產品編寫推廣文案,在幫助農戶的具體實踐中,既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創業項目,也發現自身存在的能力短板。

  裴錦澤說,他正在進一步梳理鄉村振興就業創業機會,努力摸索一條讓更多年輕人投身鄉村振興領域的新路徑。“接下來,我們將舉辦‘未來鄉村創業創新家’比賽,引導青年人才為農村發展賦能,不斷增強鄉村振興原動力。”裴錦澤說。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6日 07 版)

上一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下一篇:“牵手”江苏省产研院解难题 科创“拉”着产业加速跑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