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筑牢就业蓄水池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作者:朱克力博士,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

  自今年8月份开始,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国家统计局表示,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统计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劳动力调查统计也需要进一步健全优化”。

  青年人就业状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大局。作为新技术、新产业的主要创造者和接受者,其就业成长影响到相关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创造。青年失业率过高,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在此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曾表示,青年人失业率上升主要是由于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所导致的。从下阶段情况看,尽管青年失业率在上升,但随着经济恢复,用工需求扩大,青年人失业率会逐步改善。

  

  青年人失业率为何居高不下

  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现象。当前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于,眼下的青年人失业率高企并非某个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周期性、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三重叠加”推高而来。

  结构性因素包括人口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例如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转型的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丧失竞争力甚至倒闭,部分行业和职业的需求量减少,而新兴产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又供给不足,也会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出现。

  周期性因素源自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高速增长带来需求增加,企业扩岗,失业率下降;一旦经济增速放缓则需求下降,企业减员,失业率上升。我国经济在增速换挡过程中,一些传统行业和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显现,直接影响企业效益,进而抑制劳动力市场需求,导致求职人数下降。

  摩擦性因素也是导致当前失业率高企的一大原因。由于劳动力市场供需的不平衡,例如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和经验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不匹配等原因,使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转换合适的岗位。因其就业弹性较大,不易通过传统的失业统计数据来反映。

  由此综合而言,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人口红利消失,年轻人就业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加之受前期疫情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遇到较大冲击,尽管目前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但用工需求尚无明显增加,一些岗位仍然可能减少招聘、降薪甚至裁员,这些都导致眼下失业率居高不下。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加,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破千万,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不少大学生不愿从事低收入或者低技能的工作,更看重工作稳定性、福利和发展机会等因素,而且一些毕业生缺乏职业技能和经验,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市场需求,一时找不到与自身技能和经验相匹配的工作,也是推高年轻人失业率的重要因素。

  不容低估的是,一些短期突发因素可能会对中长期就业产生深远影响。前期疫情令诸多行业遭受重创,不少企业停产停工,导致青年人就业市场需求骤减,同时一些毕业生的就业计划被打乱,为本就不明朗的就业形势增添了更多的不稳定性。

  当然,在以上诸多成因当中,产业升级趋势下的人力资本鸿沟,是造成青年人失业率高企的根源。近年来,创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加快,使就业市场对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岗位与工作场所正在消失,大量劳动力需要重新流入就业市场,而前期疫情等因素导致的经济下行造成需求疲弱,叠加了劳动力供给量的激增,从而进一步激化了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

  

  稳就业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计。青年人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解决好年轻人就业问题,对于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稳就业尤其是稳定青年人就业,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共同努力。

  面对青年人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中央和地方的关注度在持续增加,政策端也在不断加码。4月以来,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均将稳就业列为主要议题之一。根据国常会部署,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进入关键阶段,要不断优化完善相关稳就业政策,加大对吸纳高校毕业生数量多的企业的政策、资金支持,深入实施“三支一扶”等计划,推动应届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与此同时,要着力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采取务实管用措施稳定制造业、外贸企业等就业规模,突出就业导向优化高校专业设置,面向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质量。强化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等支持,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企业经营带动更多就业,推动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

  稳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协同发力,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推进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到十项具体行动,如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公共部门招录(聘)规模;在高校毕业生集中的城市每周至少举办一次专业性招聘;将有培训意愿的青年全部纳入职业培训服务范围,开展新兴领域职业技能培训,等等。

  工信部和教育部也联合发布通知,启动2023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在活动期间,各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各高校将主动邀请中小企业进校招聘,加大进校招聘开放力度。活动还要求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创新开展线上对接、入校招聘、入企体验、直播带岗等活动,提高高校毕业生与中小企业对接成功率。

  就各级政府而言,需要出台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年轻人就业,同时也要加强对政策监督和评估,以确保政策有效性。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提高年轻人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包括加强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投入,建立更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提供更多培训课程。要加强对创业的支持以提高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通过提供贷款担保、税收优惠等政策来支持年轻人创业。

  需要指出的是,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政府应出台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年轻人就业,同时注重促进就业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之间的协同耦合。还要加强政策监督和评估以确保政策有效性,同时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措施以保持就业市场的稳定。

  

  拓展“新就业形态”发展空间

  在实施稳就业政策的同时,更不能忽视市场的力量。近年来,平台经济在稳就业、促就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久前召开的平台企业座谈会明确提出,平台经济“为就业创业提供了新渠道”,要“努力扩大基于平台的新就业”。这是对平台经济创造就业的肯定和认可,也对其在未来扩容就业“蓄水池”方面发挥作用提出了更高期待和要求。

  国家统计局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以餐饮配送人员为例,2018年我国仅有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人员12.5万人,截至2022年底,仅美团注册的骑手就有624万人。事实证明,“新就业形态”大幅提升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就业承载力,充分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从固定就业到弹性就业,从雇佣就业到灵活就业,从专业型就业到复合型就业,传统就业向新型就业转换的多元图景已然形成。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民经济整体恢复向好,稳就业政策持续显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与此同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恢复向好基础仍待加固。当前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问题仍不容忽视,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一些经营主体困难较多,“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

  近年来,我国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成为我国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抓手。尽管新就业形态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稳定和增加就业方面也被寄予厚望,但社会各界对于新就业形态社会功能、社会价值特殊性和创新性的认识还不统一,思想认识落后于实践发展。后疫情时代,劳动力市场将长期处于恢复状态,当前政府各部门应特别重视发挥新就业形态的岗位创造功能,不能因为过度保护而使得本应创造出的岗位消失。

  为发挥好新就业形态的稳就业作用,建议以“鼓励创新、包容审慎”为原则,以制度创新为抓手,跳出既定思维框架,认识新就业形态本质属性,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制度规范做出调整,为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创造更加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更加亲民的营商环境。

  惟其如此,方能进一步筑牢就业蓄水池,激发平台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创新能动性,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举报/反馈

上一篇:最大规模江苏专家医疗团支援宁夏固原,展现“江苏担当”
下一篇:国家临床执业医师分何时出?权威解读及备考指南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