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9-15
手机版

  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LNG储配站。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南京市栖霞区八卦洲LNG储配站。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长江浦口段焕然一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长江浦口段焕然一新。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南京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承担突发事件综合协调处置等多项日常工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南京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承担突发事件综合协调处置等多项日常工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新城新建的消防站,进一步完善燕子矶新城片区民生服务和保障功能。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新城新建的消防站,进一步完善燕子矶新城片区民生服务和保障功能。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黄琳燕

  安全是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9月5日上午,南京市召开“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专题四“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第二场“提升城市安全韧性”专场新闻发布会。作为特大城市,南京在提升本质安全和城市韧性水平上,做了哪些工作?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提升特大城市安全治理水平?市应急管理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大数据管理局、玄武区、浦口区及高淳区相关负责同志分别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科学规划 把牢防范治理安全风险源头

  消防方面,围绕建成“5分钟灭火救援圈”的目标,在全市规划布局了282个消防站;

  供水方面,除长江及南部湖库作为主要供水水源,还规划有三岔水库、杨库水库、新济洲凤凰湖等,作为应急备用水源;

  防涝方面,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达到30到50年一遇的水平,并且在规划中加强河湖水系的连通;

  供电方面,在规划中控制预留了1000千伏、±800千伏南京南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站址和线路输送通道;

  供气方面,规划将新建柘塘门站,在江宁、江北、溧水、高淳建设LNG储配站等燃气应急储备、调峰设施;

  海绵城市方面,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努力实现源头径流量控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5%……

  作为特大城市,南京产业、人口、要素更加集聚,城市安全运行情况更加复杂。发布会上,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冯雪渔列出了一个个事关城市安全韧性的“规划数据”。他表示,在南京市规划制定、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类安全风险和安全保障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城市的空间格局和用地布局,从源头上保障城市的安全发展和安全运行。

  冯雪渔介绍,针对地震、火灾、洪涝、疫病、生命线系统事故及公共场所事故等主要灾害,该局牵头开展了以空间安排为主的各类专项规划,为提升城市应急救灾水平提供了空间保障。到2035年,南京将规划建设33个中心和主要固定的避难场所,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2平方米;城镇燃气气化率将达到100%;8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

  在项目选址过程中,南京市遵循“前瞻布局、优化防范”原则,牢牢把握“位置”和“距离”两个关键要素,进行具体项目的规划选址。比如,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远离城市居住区、村镇、学校、影剧院、体育馆等人员集聚的场所,选址时严格要求要满足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规定。对于可能存在污染和危险的设施,则在城市边缘区选址建设专业园区。

  智慧赋能 持续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走进南京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满墙的电子大屏映入眼帘。工作人员点击鼠标,全市重要地标、重点企业、森林防火区等的实时图像全在大屏上实时显示,各类风险源与防护目标、救援队伍等数据信息清晰可见、一目了然。

  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冯甦介绍,南京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应急管理”,建成集风险感知、预警预测、监管执法、应急调度等于一体的应急管理“181”信息化系统,打造“一站式”全场景应用终端,在全市35万余家单位实现常态化应用。创新构建“金陵经营性自建房公共安全风险评估、金陵气象灾害靶向预警防控、金陵安法宝、金陵应急宝”等系列模块,“强化重点领域监管网络赋能”做法被国家层面作为典型经验予以推广。

  作为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18个试点城市之一,南京已初步建成涉及城市地下管网、油气管线、电力运行等20多个领域的感知监测系统,汇聚承灾体、管线、桥梁等数据13.1亿余条,城市安全风险感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

  冯甦表示,将加快实施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国家试点建设项目,推进数据融合、多变量耦合模型开发应用,加快推动城市安全运行“一网统管、智能化联动处置”,建立全市安全风险动态管控“一张图”。紧贴实战化场景,加快推进预案数字化建设,加强预警与响应联动,提升会商研判和指挥调度效能。

  近年来,南京市积极探索特大城市“智”治之路,持续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

  南京市大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主任翁晓泳介绍,南京市正加快打造数字底座,加快升级新一代政务云,新增5000台标准规格云主机计算资源,新一代政务云承载了1200多个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已基本具备大数据治理分析、视频汇聚、人工智能、区块链服务等通用服务能力,为各部门“一网统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后台支撑服务。同时,加强市区两级城运平台建设,围绕城市人口、城市交通、经济运行、城市保障等实时动态监测需求,扩展“城市体征”功能模块,持续完善综合指挥调度、资源力量协同、事件闭环处置等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市级城运中心已实现与12个板块城运中心在部分场景的联动指挥调度。

  “接下来,将进一步提升共性技术支撑能力,突出新技术应用。”翁晓泳表示,将加强信创产品、云原生技术推广应用,建设“城市之眼”感知融合平台,开展视觉数据结构化及智能示范应用,持续对“一网统管”综合平台进行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数字技术支撑能力,满足平、战场景下的城市体征监测预警及应急指挥调度需求。

  齐抓共管 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格局

  近日,南京市应急管理、消防等部门组成“综研联检”团队来到南京某制药有限公司开展安全生产“一站式诊疗服务”。针对发现的问题,“综研联检”团队会同专家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指导建议,帮助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要充分发挥应急部门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专业优势,建立协同高效的组织体系和清晰严密的责任体系,形成整体合力。”冯甦介绍,近年来,南京市健全责任体系,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推动新业态新领域全链条监管责任落实,构建以安全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动企业健全完善全员责任制,形成维护安全生产的共同责任体。接下来,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打造“齐抓共管”格局深化五级应急指挥调度机制建设,加强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和预警识别,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和响应机制。深化街镇“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安全生产、消防、防灾减灾等工作深度融合,夯实基层安全基础。坚持“部门联合、事项整合、数据耦合、优准结合”,最大限度实现跨部门“综研联检”,切实提高监管效能。

  冯甦介绍,在隐患治理方面,将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源头治本”,严格安全生产准入,加快推进生命线工程、城市内涝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提升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聚焦化工企业老旧装置更新改造、大型商贸和高层建筑消防、城镇燃气等城市安全韧性短板问题,持续抓好“治本攻坚”81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同时,深化网格化管理,以“微治理”保“大平安”。以网格化为基础,推行每日安全打卡,推动小型场所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实现安全“自我管理”。深化金陵气象灾害靶向预警系统应用,完善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将应急响应和安全巡查延伸到城市安全的最小单位,推动灾害防御从事中事后为重点的救援处置向事前预判为重点的预防管理升级。

  板块发力 夯实城市安全发展基础

  玄武区:

  数字赋能织牢织密“安全网”

  玄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可科介绍,近年来,玄武区紧紧围绕“数字政府”建设任务,通过数字化治理消除薄弱环节,织牢织密安全网,让市民生活得更安心舒心。

  目前,玄武已建成区城市数字治理中心,全区38个部门、7个街道、60个社区全部纳入城市安全数字治理范畴;累计完成40个老旧小区、117个工地智能化改造,智慧电梯、智慧消防、智慧应急、智慧养老等一批城市安全治理数字化项目落地,在城市老旧小区更新中不断叠加智能门禁、人脸识别、消防预警、智慧养老等一批技术应用,构建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可持续的“本质安全”数字基础。

  下一步,将完善升级玄武区7个街道数治机构建设,高标准建设玄武“数据中枢”,推动玄武数治中心大数据在治安防控、风险防范、行政服务、监督管理等社会治理上全面提档升级。

  浦口区:

  统筹治理与保护,守好“绿色家底”

  170万平方米长江岸线整治复绿,28.5公里长江浦口段焕然一新,“十里造船带”蝶变为“春江十里风光带”,整治经验被水利部向全国推介……依托良好生态资源,浦口区聚焦治理保护、创新赋能、收益反哺,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逐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浦口区积极探索生态转化新路径。依托南京都市近郊区位,全国首创“都市微度假”发展模式,打造“南京老山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品牌IP。近五年,全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保持15%以上的快速增长,获评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

  浦口区委常委、副区长渠慎坤表示,下一步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守好浦口“绿色家底”,共同描绘好美丽南京新画卷。

  高淳区:

  “洪、涝、旱”灾害同防,保障“水安全”

  高淳区因其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条件,既是皖南地区客水的“行洪走廊”,也是下游太湖地区的“挡洪屏障”。保障“水安全”,高淳近年来累计实施水利项目224个,完成水阳江流域高宣圩、永丰圩和固城湖永联圩堤防新建,以及永宏泵站、水碧桥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消险加固一线堤防157公里,流域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不断提升。

  高淳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王飞介绍,下一步,高淳区将进一步推进河湖治理保护、提升水利防灾减灾能力,突出“洪、涝、旱”灾害同防,聚焦江河防洪,实施胥河、漆桥河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有序推进重点山洪河道、塘坝综合治理,健全水灾害防御、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聚焦城市防涝,落实水上陆上、城市农村、台风暴雨“三域共防”,提高预警预报精准性、风险防范针对性、应急抢险即时性;聚焦抗旱防灾,加快推进水碧桥泵站建成投用,开展相国圩、永丰圩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与提档升级,有序实施农村泵站、翻水线更新改造,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调蓄水能力。

  “数”看城市安全韧性

  全市101个街道(镇)全部挂牌成立“应急管理—消防一体化工作站”

  30余万家小型场所(单位)开展“自我安评”

  “181”信息化系统“一站式”全场景应用终端,在全市35万余家单位实现常态化应用

  初步建成涉及城市地下管网、油气管线、电力运行等20多个领域的感知监测系统

  全市各级各类应急队伍达460支、1万余人

  市区两级救灾物资仓库13个,储备各类救灾物资23类9.5万件(套)

  自然灾害民生保险全市常住人口全覆盖,近三年累计赔付2400余万元

  累计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2个

上一篇:南京中小学花式“开学典礼”
下一篇:文旅博览会寻访文化产业新亮点|山东手造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