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泉港:织密“保障网” 托起“稳稳的幸福”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今年以来,泉港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以推动社会救助机制再深化、力度再提高、服务再升级为重点,着力打造“‘救’在身边”救助品牌,探索形成维度更广、程序更简、服务更暖的多层次救助格局,为困难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凝聚合力 构建“全方位”救助格局

  日前,一场跨越三千多公里的“泉洛山海情一‘505’微心愿走进西藏”视频连线在泉港区融媒体中心成功举行。一端是东海之滨的泉港,一端是雪域高原上的洛隆,泉港区干部群众通过视频,看到洛隆县乡亲们收到泉港区“505”微心愿礼物时,备感欣慰。

  西藏洛隆县是泉州市对口援建县,为帮助部分困难群众改善生活条件。活动前期,泉州援藏干部联合当地镇村干部、志愿者摸排了350多个困难群众微心愿,发布在“505”微心愿小程序上,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踊跃认领,他们中不仅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有中小学幼儿园的学生,还有企业家、个体户、社会爱心人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全部被认领。

  视频连线现场。(泉港区民政局供图)

  “看着困难群众开心的笑容,自己的一点点付出就能让他们感受到关怀与温暖,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第一位认领的微心愿爱心人士柯龙俊分享他的感受。

  据了解,泉港区原有101个行政村,该区从每个村选取5户困难家庭作为爱心资助对象,“505”既是“101×5”的总数,也因与国际救援简称“SOS”形似,因此又被寄予了“民生救援”之意。

  2018年起,泉港区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505微公益”系列主题活动,包括505微心愿、糖果屋、心愿墙、爱心转转转等。本次“505”微心愿进藏,是一次爱的远行,该区将继续保持与援藏干部的紧密联系,搭建山海共建平台,发动泉港各界,尽力帮助洛隆县的群众改善生活条件。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年来,该区充分发挥“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工作机制,组建4级救助工作网络,搭建困难群众民生救助微平台,形成以民政部门总协调,政法委、人社等7个牵头单位、工青妇等17个共建单位,社会力量协同配合的“1+7+N”微救助工作格局。每年投入约200万元,委托专业机构实施“互联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为辖区内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保洁、助餐等实体援助,每年惠及群众4500多人。

  贴心服务 打造“多维度”救助体系

  记者见到黄育红已经是下午4点多。听说记者想了解一下“505”暖居工程的情况,她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太感谢政府的帮助,帮我筹集资金盖了这所房子,现在我们终于不用借住在别人家里,孩子也能安心在这里学习。”黄育红高兴地向记者分享住进新家的喜悦。

  黄育红是前黄镇前黄村村民,原本有个圆满的家庭,家里有一个孩子在前黄中心小学读书。但是飞来横祸,2014年6月她被确诊为重度类风湿,髋关节坏死,失去劳动能力,手术花光他们所有的积蓄,丈夫也在这关键时刻离家出走,只剩她靠接点工作强度较低的手工活、低保、残疾补助勉强支撑这个家,她带着孩子和73岁的老母亲借住在各个亲戚家里。

  “妈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家?我不想整天搬来搬去”“会有的,会有的,我们一定会有自己的家。”儿子时常向黄育红提起这件事,她无能为力只能轻声安慰儿子,房子这件事却成了她的心结。

  得知这一情况后,泉港区民政局联合前黄镇进行实地走访,把她列入“505”暖居工程行动名单,通过群众自筹一点、部门和社会力量筹集一点、区财政专项补助一点的“三个一点”方式筹措资金,帮助黄育红盖起自己的房子,终于在2023年7月帮助她们入住新家。

  推进社会救助多维度发展,就要做好“精准”这篇文章,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近年来,泉港区根据困难群众的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建立低保对象综合认定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劳动力系数,量化劳动能力,明确赡(抚、扶)养义务,划清政府托底不越位的保障底线,将社会救助划分为基本保障(即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急难救助、上门服务等3个类别,精准开展救助服务,全面提升低保家庭认定的科学性、精准性。其中,今年实施“505”暖居工程行动,帮助辖区内低保、特困家庭进行房屋翻建、新建、修缮、改扩建,切实保障群众的住房需求。截至目前,已完成改造22户,正在施工35户,5户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动态监测 提升“有温度”救助质效

  “这笔手术的钱,要到哪里去筹啊?”2022年4月,峰尾镇联岩村陈芹玉丈夫朱建山确诊骨癌,急需手术救命,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2个小孩也正读高中,入不敷出,在她一筹莫展之际,镇里一通电话,让她安下了心。“当时我身无分文,听说可以办低保,还可以领一笔临时救助金,这样我们手术钱也有了着落。”

  原来,通过摸排,峰尾镇民政办发现陈芹玉家的情况,将其录入低收入家庭动态监测平台,通过“急难型”临时救助绿色通道,先行救助、后补程序,发放一笔3000元临时救助金,并为陈芹玉家申请了低保。

  “我们的救助对象一般包括特困户、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和支出型困难家庭4类,像陈芹玉家这种因病致贫不属于这4类人群但确实遇到困难的,我们会将他们的信息纳入低收入家庭动态监测平台进行摸底排查,核实好情况,启动相关补助程序。”峰尾镇民政办工作人员隆思介绍。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泉港区将低保、临时救助审批权限全面下放到各镇(街道),通过建立低收入家庭动态监测平台,最大限度简化所需材料,压缩审批层级,规范运行流程,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准确享受到相关政策。今年以来,全区新增低保对象、特困人员400余人。

  同时,该区还将“急难型”临时救助绿色通道进行改革,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于急难事件,先行救助,后补手续,取消户籍地限制,由急难发生地按急难型实施临时救助,切实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逐步实现救助兜底保障工作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截至目前,今年泉港区已下拨临时救助资金290.5万元,实施临时救助257.29万元,受益2895人次。其中,该区对6名“急难型”对象实施应急基金救助16万元,对20名困难群众发放“救急难”再救助资金10万元。(通讯员 陈嘉纬 杨秋妹)

  来源:闽南网

  举报/反馈

上一篇:打造幸福两河明珠城市|聊城配备乡村医生6366人 全市无医疗卫生服务空白村
下一篇:“为全球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