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刘大伟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长篇小说因其结构之“繁”与篇幅之“长”而对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叙事的独特性、人物的典型性、情节的生动性、表达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作品要通过语言传达出作家美学追求、价值判断和精神深度。客观而论,新千年以来的长篇小说创作数量相当可观,但在语言上做到精致者屈指可数,相反那些因过于粗陋而让人“读不下去”的作品不在少数。《雪山大地》的书名和厚度都给人以“厚重”的印象,读完第一章标题下的短诗及两三页内文后,便有了“眼前一亮”的惊喜——小说语言质朴而筋道、诗意又开阔。这一特质应该是高原汉藏民众在生活和文化层面完成交流与互融后生成的一种内在气韵,表现在小说语言上,那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自然表述,如同西宁街头随处可见的奶茶糌粑和广场锅庄,读者可以随时加入其中,随时共享流淌在小说语言中的文化记忆与民俗生活。可以说,《雪山大地》从语言层面为青藏高原文化保留了多元、多意和多趣的立体形象,由此达到了生活真实与文学真实的高度契合。作家对小说语言的看重,实际上是对文化的看重,更是对精神的珍视。“雪山大地”既是一种自然地理表征,也是一种文化人格所指——像雪山那样沉稳、洁白,像大地那样开阔、包容。作家借用 “父亲”的一句话表露了自己的创作姿态——工作就是我的朝拜。对于作家而言,写作的过程就是“朝拜”的过程,敬畏自然万物、关注生命存在、探寻小说文本与人的内在精神的关联和走向。故此,我认为小说语言是解读《雪山大地》厚重气韵的一把钥匙,也是读者和评论家追踪其创作“持续走向高处”的一个重要视角。 《青海日报》(2023年10月20日 第8版:副刊)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举报/反馈

上一篇:见证·十年
下一篇:「社评」罚款事项再“瘦身”,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接力”而为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