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3+4+N ”行动打造“海绵城市”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市区能『吸水』的海绵道路。孔生 摄

  

  海绵型水系。

  

  海绵型建筑小区。

  

  海绵型绿地。

  昨天,记者从扬州市住建部门了解到,《扬州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制定完成,即将颁布实施。以建成江淮安澜、碧水清流、人水和谐的“水韵扬州”为中心任务,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比例提高到50%,形成具有扬州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城市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高到90%以上。持续巩固成效黑臭水体治理,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在2024年底前出台《扬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制定涉及规划建设管控、绩效考核、投融资等方面的9项长效机制。

  围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心任务,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领域、全过程。全面开展海绵城市“支撑能力提升、体制机制健全、产业结构升级”三项行动。系统实施“防洪排涝系统完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建设‘+海绵’、典型示范片区创建”四大工程,着力打造N个精品项目,即“3+4+N”行动方案。

  行动 三大行动主要有啥内容?

  开展“海绵城市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构建“一张蓝图,各有侧重”的支撑体系。构建顶层设计框架:高标准、高质量编制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形成扬州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的“作战蓝图”,实现“一张图管理”,统筹推进绿地系统、地下空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等专项规划修编,形成覆盖全域、统筹协调、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建立本地技术体系:研究覆盖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海绵城市技术指南,形成一批“扬州标准”的技术指导文件;加强创新课题研究:结合扬州实际,加强海绵城市技术攻关,着力破解海绵城市建设本地化的关键问题,开展一批引领型、实用型、攻关型的课题研究;同时提升技术保障能力,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基于已有的地下管网GIS系统,搭建海绵城市智慧监管平台。

  开展“海绵城市体制机制健全”行动:创新“全程嵌入、常态长效”的管控模式。将完成海绵城市建设立法,完善全流程闭环管控机制,健全考核评价及激励制度,激发全社会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动力。

  开展“海绵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行动:营造“多方联动,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将优化海绵产业发展顶层架构,组织拟定海绵产业发展和规划相关政策,从用地、税收、资金投入、融资渠道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海绵产业”“海绵经济”的支持和激励力度。大力支持传统优势企业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转型生产海绵产品,着力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辐射带动大的海绵企业,形成完整的上下游海绵产业链条,努力打响海绵产业“扬州品牌”。同时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创新体系,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推进模式。

  工程 四大工程主要有啥亮点?

  实施“防洪排涝系统完善”工程:在防洪能力达标建设方面,将统筹流域、区域、城市洪涝体系建设,开展设施防洪能力达标建设。按照相关上位规划目标要求,针对防洪薄弱区段,采取新建河堤、堤防加固、闸站建设、违建拆除等措施,提高设施防洪能力,提升片区防洪标准。重点实施沿山河城区薄弱段整治等河段防洪能力达标建设,优化城市防洪保护圈,完善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对雨洪行泄通道、行泄体系进行优化疏通,全面提升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按照“蓄排并举、引排有序”的建设原则,以内河拓浚为主要工程措施,优化畅通主要行泄通道;合理开挖河道,促进水系连通,优化城市水系结构;结合水网结构及低洼片区分布,建设融合海绵城市理念的生态缓冲带、调蓄水体等。重点实施建都河、横一河、韩万河等河道(水体)整治/新建,全面提升河道行洪排涝能力,增加河湖水系调蓄空间;在雨水设施系统完善方面,将聚焦城区范围内雨水问题,完善雨水设施系统,降低内涝风险。结合城市开发建设、城市更新等工作,以缓解城市内涝为核心,开展市政道路、建筑地块雨水管网建设,推进排涝泵站、闸站更新改造。重点实施江都路周边片区雨水管网建设;二桥排涝泵站、七里河闸站等泵闸站更新改造;润扬路与江平路交叉口、上方寺路、渡江南路等积水点治理,完善雨水设施系统,降低内涝风险。

  实施“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在片区排水达标区建设方面,将结合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实施方案,实施16个排水达标区建设。重点实施邗江新盛片区、维扬开发区老人沟片区、广陵曲江南部片区、江都北部片区等排水达标区建设,在解决内涝积水问题的基础上,提升水环境质量,促进以水为核心的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在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方面,将结合幸福河湖建设,开展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在河道生态修复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滨水绿带建设雨水湿地等设施调蓄、净化径流雨水,因地制宜设置植被缓冲带,削减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有条件的河道建设生态驳岸,并根据调蓄水位变化选择适应的水生及湿生植物。重点实施沙湾河、大涵河等河道(水体)治理及生态修复,改善优化水环境质量及水生态功能。

  实施“城市建设+海绵”工程:城市更新“+海绵”将结合片区城市更新计划,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实施广陵路沿线海绵化城市更新、鸿泰家园小区等既有建筑小区海绵化改造,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推动人居环境改善;海绵型建筑小区建设将根据城市规划及建设计划,开展新建建筑小区及公共建筑海绵化建设。重点实施金港花园等新建小区,江都城北教育集中区、扬州市中医院等公共建筑,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海绵型道路广场建设,将结合城市快速路及道桥广场建设计划,开展海绵型道路广场建设。重点实施开发路东延、润扬南路、黄河北路等道路海绵化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型海绵城市道路;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将结合城市绿化管养和绿化建设计划,开展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重点实施香茗湖公园、七里河公园二期等公园绿地海绵化建设,提升公园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

  实施“典型示范片区创建”工程:将结合扬州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各区人民政府、功能区管委会根据自身特点和城建工作,探索海绵城市理念“嵌入式”的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以排水分区为单位系统谋划、统筹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采取片区包干模式,打造广陵大运河十里外滩、古运河南门湾,生态科技新城航空谷、万福健康社区,江都东北片区、江都南部片区,邗江西区新城片区等具有连片效应、引领效应的海绵城市示范片区。

  通过努力,将着力打造一批示范精品项目,覆盖海绵型建筑小区、海绵型道路广场、海绵型公园绿地、海绵型水系、管网及泵站等项目类型,以点带面引领同类型项目改造与建设。

  通讯员 夏长明 记者张孔生

  名词解释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上一篇:试驾魏牌高山DHT
下一篇:智能绿色节俭办会 北京市服务保障工作亮点多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