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 院士开讲“太阳风暴”向学生发出科研“邀请”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10月20日,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新京报社与北京科学中心合作的“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启动。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正在讲课。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汪景琇院士讲座问答环节时,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举手提问。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10月20日,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汪景琇院士正在讲课。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10月20日,北京市三家店铁路中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卢静带来了很多动物骨骼标本供同学们研究。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同学们,你们知道爱国诗人屈原写的歌颂太阳的诗篇《东君》吗?”10月20日上午10点,在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年近八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以“太阳和人类家园”为主题开始了讲座。他用歌颂太阳的诗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又用提问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你们看过地球上的日落,那看过火星上的日落吗?”

  汪景琇分享了太阳的结构和各种不同形式的太阳活动及其影响,详细解释了日珥爆发和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的物理过程,太阳风暴如何影响空间环境过程,极光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各种极端空间天气、太阳活动周、探日研究发展等内容。

  “太阳常常在微笑,但偶尔也会烦闷、暴躁甚至狂怒”“火星上的日落是什么样的”“大家看到的极光一般是扭曲的各种颜色,为什么会这样?”……记者注意到,为了让学生们能听懂讲座内容,汪景琇的讲述十分生动有趣,很多话题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穿插了不少科学家的研究故事,并在近百张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科研图像、视频等太阳观测资料。

  讲座最后,汪景琇分享了我国太阳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向学生们发出了科研“邀请”,“我国已经有两颗太阳探测卫星,在努力进行太阳物理的前沿研究。你们要努力学习,要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人类的进步,努力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太阳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太阳未来生命终结以后,人类要怎么办?”“太阳海啸是由太阳黑子爆发所形成的吗?”……讲座结束后,在场的中小学生们纷纷举手提问,提出不少有深度的问题,汪景琇也认真地一一回答。

  听完讲座,不少中小学生都表示“有收获”“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为敢于探索未知的科学家精神感动。该校初二学生李秉沣告诉记者,对讲座中提到的各种极端空间天气对人类的影响印象深刻,了解了更多前沿科技,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了现在学习的数学和物理知识。

  三家店铁路中学 大峪中学分校

  分享化石标本、赠送科普书籍 科学“课堂”有趣有料

  “鳄鱼、鲨鱼、娃娃鱼,谁与人类亲缘关系更近?”10月20日,在位于门头沟区的北京市三家店铁路中学小礼堂里,该校及在此借址办学的北京景山学校京西实验学校两校160余名中小学生,认真地盯着大屏幕上一个个不断闪现的鱼的图片、鱼化石图片,思考讲述者卢静的提问。

  卢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因为总是在“石头里的骨头”中寻踪过去、探索未来,她也被人们称为“玩骨头的卢老师”。她以《追寻四亿年前人类远祖》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目前研究的领域。

  为什么会走上古鱼类研究这条道路?卢静说,这与自己年少时看过的电影《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有关,恐龙等古代生物让卢静心里充满了好奇,最后她选择了古生物学方向。随后,卢静讲述了脊椎动物的演化史、中国“从鱼到人”探源研究的开始与突破以及目前现生鱼类数字标本方面的研究进展等内容。

  “课堂”上,卢静还带来了最古老的完整有颌类化石。“这个化石很小”“能看清楚尾巴”“我感觉这个鱼非常扁”……讲座结束后,卢静将鱼化石取出,不少学生举手走到台前,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

  走进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的是知名科学科普博主卞赟,他分享了自己心中的气象科学精神,讲述了现代气象学与古代气象学的不同、天气预报、气象卫星等内容,还介绍了为气象科技不断进步而努力的竺可桢、叶笃正、曾庆存等科学家的故事。讲座过程中,他不时提问,“这个云图你们见过吗?”“你们觉得科学家们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一件事情?”“你跟科学家的差距是什么?”每每听到学生认真的回答,卞赟都给予肯定,“你回答得很好,送你一本书”。当天,卞赟带来了自己参与编著的十余本气象学相关书籍,送给了在场的学生们。

  讲座最后,卞赟希望学生们要像科学家一样,持之以恒地努力、不要在乎环境优劣、他人评价,同时一定要内心强大。

  新桥路中学 妙峰山民族学校

  讲述科学家攻坚克难故事 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仅要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还要向其传递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

  10月2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郭红锋在新桥路中学分享了《从宇宙探索到中国天眼——“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通过南仁东的故事,郭红锋告诉同学们,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也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还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她寄语学生们要不负韶华,为国家、为民族,也为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奋斗。

  “什么是科学?科学课学什么?你最喜欢的科学家是谁?”10月20日下午,在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北京大学食品与生物资源工程研究所博士后田维娜用三个问题开启了分享。

  她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从1969年承担抗疟中药研发任务,到1999年世卫组织将青蒿素列入“基本药品”名单进行世界范围的推广,屠呦呦用三十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最终赢得这场“战役”。屠呦呦发现青蒿素靠的是什么?在屠呦呦身上凸显了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哪些品质?屠呦呦及其团队所具有的科学家精神对我们有哪些启迪?讲完故事,田维娜用提问引发同学们思考。大家踊跃抢答,部分学生还得到田维娜带来的小奖品“书签”。田维娜告诉同学们,科研路上没有坦途,要勇于担当、肩负使命。

  院士向中小学生发出科研“邀请”

  “你们看过地球上的日落,那看过火星上的日落吗?”10月20日,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在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开讲“太阳和人类家园”,“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当日,门头沟区五所中小学校的师生迎来了一堂特殊的科学课——院士、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们走上中小学的讲台,分享科研经历、讲述科研故事、传递科学家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首批参与“院士专家讲科学——2023年科学教育特别行动”的学校有五所,分别是北京市第八中学京西附属小学、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北京市三家店铁路中学、北京市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

  此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和新京报社承办,门头沟区科协、门头沟区教委和现代教育出版社协办。北京市科协二级巡视员张玉山,新京报社总编辑李海,门头沟区政协副主席、区科协主席顾慈阳,现代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王春霞,北京科学中心副主任吴媛,门头沟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李东梅,门头沟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郭燕及五校相关领导和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张玉山介绍,参与此次活动的院士、专家均为各自领域的知名科普专家,涉及天体物理、气象学、古生物学等众多领域。他表示,希望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科学活动,进一步激发郊区青少年的科技灵感,树立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思想火炬,启迪智慧人生。

  李东梅在致辞中介绍了该区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方面的探索,并表示此次活动为学生们搭建了接触前沿科学研究、近距离向科学家学习的平台和机会,也为该区教育工作者注入了发展的新活力。

  启动仪式当天,为了更实际地帮助门头沟区的孩子们,北京科学中心和现代教育出版社为五所学校捐赠了《科普阅读与实践系列》、“对话少年系列”等科普类书籍。

  ■ 关注

  年内院士、专家将走进40所中小学校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自2019年北京市科协推出“院士专家讲科学”科学传播品牌活动以来,已累计邀请了60位“两院”院士、218位专家,围绕弘扬科学精神、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30多个主题,举办讲座、工作坊、进校园、进场馆等各类活动276场,在助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院士专家讲科学”活动迎来升级,将重点面向北京远郊区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行动。该活动共分为两部分,涉及40所中小学校。其中,10场为科学教育特别行动,主要面向今年夏天遭遇暴雨灾害的门头沟区、房山区;30场为科学教育进校园活动,主要面向平谷、延庆、怀柔、密云等北京远郊区。

  北京科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的“院士专家讲科学”将加大院士的邀请力度,同时,在活动内容上,结合青少年感兴趣的航空航天、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主题,邀请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妙趣横生的科学故事、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引发青少年的追问和探索。

上一篇:多地高考报名时间提前 专家:考生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下一篇:“超级稻”亩产809公斤!江苏省第一家水韵苏米“三品一标”示范基地诞生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