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就能背出九九乘法表,和数学好真没什么关系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分享一个真事:

  家里装饰的墙贴上有一组九九乘法表,本想着孩子每天都能看到,潜移默化下早就能把乘法表背的滚瓜烂熟了。

  爸爸有天就问儿子,3×9等于几?

  孩子故意掰着着手指头,3,6,9,12,15,18 21,24,27,数到最后才告诉答案,等于27。

  当爹的那个恨铁不成钢,“早叫你背乘法表,一口气就三九27就出来了。”

  我在旁边听了,默默松了口气,亏的他没有脱口而出答案.....

  大部分家长对数学好的定义,就是解算术题速度快,准确率高。(所以速算和手指算珠心算永远不愁没有市场。)

  回头我就和儿子讲了另外一个小故事(支持他的“不思进取"):一个小朋友今天刚刚学会了99乘法表,很高兴的跑到大人那里炫耀,妈妈随口出题考她,3×8等于几?

  孩子应声回答:等于24。

  妈妈转念一想又问她,8×3=几?

  小朋友纠结了一会儿,慢吞吞说了一句:“老师还没教到呢。”

  故事里最直接的代表了,孩子并没有理解算法和算式,只是机械的把结果背诵下来。

  这样的结果就是到了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之后,孩子之前对数学概念,要是没有100%的理解,不是一种不断循序渐进的升级过程,那么越到后头学起来就会越吃力。

  这被称之为高年级现象,当学习数学被训练的只是靠死记硬背答案或者规律,没有思考得出结果的孩子,将会在后期的学习中遇到很大的困难。

  计算规律

  有一句话叫低年级数感不培养,高年级数学靠造化。

  那解决数学计算问题上,数感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

  数感:就是处理数字拆解的问题。

  比如一个问题,10+20等于几?

  数感好的人,也许马上就会在大脑中分解出:10+10+10=30。

  或是——20往后加10,就是30。

  遇到乘法问题,8×5=?

  可能会反应到:8+8+8+8+8。

  也可能会想:8分成4和4,5×4=20,两个20等于40。

  很多的逻辑题里其实也在考验孩子的数感判断。

  一年级数学逻辑题目像这样的思维问题,就是再用特定的几个数字排列出答案。需要的就不是纯粹的计算能力,而是对数量的组合排列。

  数感理解

  现在的考试做算术题要求短时间完成,更多的时候是在考验大脑的反应力。

  而把数字量化,分解组合排列成算式的答案,

  才是体现孩子数感能力的时候。

  比如我们现在非常推崇的,“蒙台梭利式早期教育”,在关于数学领域,就运用了大量的教具,让孩子在直观的感觉下,理解数字变化,大小对比,倍数以及10位进位的概念。

  凑十法在这也不是单纯的口诀:1,9得10,2,8手拉手,3,7一起走.....

  用图解和道具,直观的感受到数字和数量的变化。

  之前我们提及的新加坡数学教学里,也是尽量把数字量化,在启蒙的初期用数轴和图形建模的方式让孩子掌握数学运算的规律。

  在讲解过的日本启蒙数学练习册(多湖辉),里头用到的方法都源自早期对数感的培养。

  每种练习册中都不断的在重复孩子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

  C - Concrete 具象化

  P - Pictorial 形象化

  A - Abstract 抽象化

  归纳起来,这几种领先的数学教育方式中,都用到了以下四种方法。

  ①图解配合实物来认识数量。

  ②用图形图画,实物搭建来描述数量变化。

  ③用故事来解释数字。

  ④用符号和算式,来对应数字变化。

  我们现在说的数学启蒙,不应只是大量的刷题,培养孩子对数字计算的反应能力。

  而是应该培养他们探索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秩序的意识和能力。

  具体在生活中,我们借用一组教学的积木玩具,来举例说明,这4个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数学道具

  ▲认识数量:

  玩法一(适合初级阶段启蒙,要点是学会区分颜色,并按颜色归纳。)

  随意散乱的三种颜色积木,孩子要按颜色把他们分类好。熟练之后还可以用更多颜色加大难度,比较小的孩子可以把积木数量变少。

  玩法二(适合开始学会数数的孩子,能一个个的数出积木多少,能对比出数量大小)

  分类好的积木能够数出数量,每种颜色各有几个?

  (升级玩法多了几个?少了几个?)

  用排列的方式看出数量多少?

  玩法三(以5个,10个为一组的概念。)

  五个以上的不断叠加,直到10个。5.6.7.8.9.10。。。。

  5这个数字是10的一半,可以作为一个分界点往上叠加,更清晰的看出10的数字变化。

  ▲图解数量变化(中级玩法)

  运用数轴来变现数量增加和减少。

  5+2=?

  这个方法适合对10以内数字已经很熟练,每个数字对应不同数量已经很熟悉的情况下。运用数轴可以更容易看出数量增加减少的变化。

  数字分解——数量的组合变化

  8可以分解成:

  4和4

  3和5

  6和2

  很多练习册中关于数字分解的问题,运用数轴和实物模拟表现,就可以直接数出最后的结果。在初期数字分解还不熟练的时候是很好的辅助训练。

  倍数叠加(10以内)

  倍数叠加虽然涉及到的是乘法的规则,但是乘法的概念,还是加法连续相加的基础上。

  数数练习中,2.4.6.8.10.....3.6.9.12.15....跳着数数也是一种对数轴能熟练掌握的技能。

  ▲用故事来说明数字

  (应用题图解,适合中大班孩子,需要一定逻辑推理能力)

  排队位置(序列)

  小绿,小红,小绿,小红,小绿,接下来排的是小绿还是小红?

  这是最基础的逻辑组合题型,同样也可以组合成其他形式。

  可以变化规律,让颜色变多,比如,绿红白,绿红白……

  红黄黄,红黄黄,红黄……这样类似的规律题型。

  还可以模拟凑十法的组合,排列出阶梯状的规律。

  ▲对应符号(可以穿插在之前的内容中,但前提是孩子能够明白数出数量变化。)

  数字符号对应数量(数轴)

  6到8的数字变化

  叠加倍数的变化(乘法规律)

  2×5=

  熟练跳着数数的方法后,就可以代入乘法的概念,明白数字叠加组合的含义。

  模拟加减法变化:

  编故事出题(演示数量变化)

  配合应用题的故事,用生活化的方式把数列运算变成真实的演练。

  列如,妈妈现在有5个苹果,宝贝有拿来5个橘子,我们一共有几个水果呢?

  或者是盘子里有10 块饼干,被小老鼠偷走了5个饼干,还有几块饼干在盘子里呢?

  还有一种拓展学习的办法,配合数学绘本,把里面的问题用实物积木代替排列出来,孩子会更容易理解和感知到解题的过程。

  数学启蒙中最应当让孩子感到的,不是做题的多少,而是解题的过程可以有这么多变化,自己能够靠大脑思考得出结论。

  永远保有对知识的好奇心,对新知识的兴趣爱好,才是打开数学世界大门的最好钥匙。

  举报/反馈

上一篇:保育员证怎么考在哪报名考下来有什么好处和发展前景薪资如何
下一篇:重庆居然还有这些免费职业培训!实探过后直呼“真香”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