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认字,你需要知道这些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1、智力源于感觉,认字早、认字多不代表聪明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父母: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在门上贴个“门”字,在床上贴个“床”字…并且不断地把孩子抱过去读,孩子四岁多的时候已经认识很多字了,可以自己拿着书阅读了,父母觉得他们的孩子很聪明,因为他的孩子认识很多字。

  认识很多字就是聪明吗?认字的过程智力就得到了发展了吗?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是这么认为的,看到别人家孩子认字早、认字多就觉得别人家孩子比自己家孩子聪明。

  实际上,智力源于感觉,智力不是靠多认几个字就得到发展的。认字早、认字多并不代表比别人聪明。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孙瑞雪在她的书中写道:我们往往把掌握某项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并不重要,6岁前,孩子根部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习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台梭利说:“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源自感觉”。“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蒙特利特说这个东西就叫做“智力”。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

  6岁前是孩子自己感觉,发展智力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因为让孩子提前认字而占据了孩子自己感觉的时间,未免太得不偿失。

  2、不要利用外部奖励来诱惑孩子学,更不要用家长的威严来强迫孩子学

  我们父母常常在孩子的身边,为“教”孩子而煞费苦心,我们想教给孩子,我们用我们的主见,“强行”让孩子这样那样。我们也常常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孩子拼命反抗,父母还委屈地说:我都是为你好啊!这实际上这是在奴役孩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在讲座现场带了一只鸡,在讲桌上撒了一把米,然后摁着那只鸡的头,想要强迫鸡吃米,可是这只鸡死活不吃,接着陶行知用力掰开鸡的嘴巴,想要把米塞进鸡的嘴巴里,但鸡依然拼命挣扎,不肯吃。最后,陶行知松开手,将鸡放在讲台上,自己躲起来,结果这只鸡竟然心无旁骛地吃起米来。

  我们有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对小学阶段的知识并不感兴趣,但是父母强逼着孩子必须学习小学阶段的拼音、算数和英语,这些父母又何尝不是“强按鸡头”的那个人呢?不管是用物质奖励还是用家长威严,都是在变相强迫孩子学习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

  强扭的瓜不甜,孩子在父母的威严下看似学到了不少知识,却埋下了“学习恐惧”的隐患,而且也不利于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容易形成“学习是给父母学的”、不给奖励、不惩罚就不学的坏习惯。孩子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那个阶段应该要完成的事情,无法过度透支,孩子的发展是由他们自己的“精神胚胎”指引着他们进行的,不能强迫孩子做他们还没准备好的事情,这样只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担,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偏离你所期望的轨道。

  3、超前教育并不意味着赢在起跑线上

  近年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在商业利益的驱动型下,在社会中大肆传播,孩子的“起跑线”也被父母越画越“浓”。在有的父母心目中,进行超前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画了一道浓烈的起跑线,比别人家的孩子早,孩子就更容易成功,更容易超越别人。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双胞胎爬楼梯实验。训练一对同卵双胞胎爬楼梯,其中一个在46周的时候练习,另一个在53周的时候练习,他们都在第54周停止。结果,在考核的时候,只练习了两周的孩子表现比练习了8周的孩子结果还要好。

  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46周的时候,孩子还没有做好开始练习爬楼梯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的时候,孩子的身体、心理都做好了爬楼梯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在孩子的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

  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游戏期”,这个时期孩子的活动应以“玩”为主,在“玩”中发展孩子的感官,激发孩子的心智,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不少的父母却认为“玩”是在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因而提前逼迫孩子学习知识,他们认为提前教就是“赢在起跑线上”。事实上,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学龄前各项能力得到很好发展,再加上在合适的时间开始学习知识,孩子不仅学得快,而且学得好。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两岁幼儿该不该送去托管班?在这里,家长可以找到答案!
下一篇:从双非本科,到普通一本读研,再到985读博,我的打怪升级之路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