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状元刘学红:语文差1分满分,作文登人民日报,她后来发展如何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2-11-29
手机版

  《增广贤文》中曾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改变命运,不论是古代还是如今,依然适用。70年代女状元刘学红就用自己的知识彻底扭转了自己的命运。

  高考对于国内学生而言,意义非凡。同样,在知青下乡的年代,恢复高考成为了所有知识青年最后一道改变命运的圣旨。刘学红,她是谁,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01命运多曲折,成长多磨难

  1966年6月18日,一封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信件,直接让高考停止,彻底斩断了无数想要以高考实现人生华丽蜕变学生的希望。而这其中就有刘学红,停止高考后,1975年中学毕业的刘学红被要求加入到了知青下乡的阵营中。

  乡下生活和城市完全不一样,全部都是体力劳动,根本不能体现知识青年的价值。自我怀疑以及迫于生活的无奈,这些都压得刘学红喘不过气来。加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更是让她身心俱疲。挣工分,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词汇,挣得多,就能得到多,这直接决定着生活质量的好坏。

  为了生活,刘学红只有不停地在地里埋头苦干,做更多的体力劳动。日子一久,她不禁反问自己,难道一辈子就要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吗?再也不能回到城市了吗?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吗?

  她想过要走,可是当时的政策是说,已经报名下乡的人员不得轻易离队,不然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就如现在拒绝服兵役的后果一样让人感到害怕,一是被失去了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二是将会把离队的过程详细记录在档案中,这就意味着将与党无缘了,三是将会被国家列为失信人员,这一点也是其中最为致命的一点。

  

  自古以来,中国是讲究诚信的国家,人无信而不立的思想根植于华夏儿女的思想中。失信,也就意味着与系统工作无缘,与正式单位无缘。显然,这些后果都是刘学红不能承受的,被逼无奈她只能安心在生产队工作。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下定决定留下来,等待一个被推荐上大学机会的她,却再次遭到了致命打击。社会永远只是相对公平,而做不到绝对公平。“拼爹”似乎从古至今都未曾停止。

  当年,全面恢复高考之前,拼爹的现象更为严重。就拿刘学红所在的生产队而言,就有真实的事情发生,会计的女儿没多大学识,却被推荐进了北大读书。不公平,命运的讽刺都在顷刻间向刘学红袭来。

  毁灭性的打击,让刘学红看不到希望,她时常在想是否自己一辈子就只能如此了。

  

  02努力是所有好运的开始

  和刘学红一样想法的知青还有很多,被人推荐上大学的机会留给了关系户,留给了家庭背景强的人,那么毫无背景的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呢?只有经历了社会的不公平,经历了社会的阴暗面,才更能懂得高考存在的意义。

  然而国家会不会恢复高考,何时恢复高考等等,一切都还未知。面对残酷的现实,刘学红开始思考自己的后路,她在犹豫自己是否要扎根在乡村,一辈子无缘大学。

  和她同样倍感煎熬的还有一起下乡的知青,他们在苦苦地等着,等着国家恢复高考。终于,他们等到了。这一年,教育部宣布,从1977年起,恢复全国高考。这让本已处于绝望悬崖的刘学红,感觉一束温暖的阳光照射在了身上,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根据最终的报名记录记载,恢复高考的这一年,全国就有570万人报名参加考试。考试是残酷的,依照当时的录取比例,只有30万个名额。

  

  不过,对于早已蛰伏多年的刘学红而言,好歹算是有了希望。犹如《文山全集·十三·真州杂赋·序》中所说:“一入真州,忽见中国衣冠,如流浪人乍归故乡,不意重睹天日至此。”

  当时,刘学红所在大队的知青全部都报了名,大家一边工作,一边复习。不过,因为初时恢复高考,很多资料还不是很完善。就拿参考资料而言,就并不齐全,仅仅只有一套应运而生的《数理化自学丛书》。作为唯一的参考资料,也成为了最畅销的存在,常常在书店一出现,就被大家哄抢。

  在没有任何老师做辅导的局势下,它是唯一通往大学校园的途径。没有任何一次成功是轻松的,空前严峻的压力,直到如今,那些经历了1977年高考的人都还记忆犹新。

  “吃完饭,别人都在玩耍打牌,而我必须要努力复习到深夜才能休息,精力的消耗,让我陷入沉睡,车间巨大的机床响声,都没有将我弄醒。”这是著名历史学家雷颐说的话。

  

  不仅如此,北大教授陈平原也有话说,他拼命要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哪怕挨饿也要坚持。刘学红同样如此,为了高考,几乎全家人都在督促她努力,尤其是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母亲更是将她反锁在家中,一心一意备考。

  终于,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了。1977年的高考语文题,分为30%的基础知识和70%的作文。分数的分布直接导致一个结果,得作文者得天下。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是刘学红写作的作文题目,文章中她将自己一年多的下乡生活,写了下来。一篇感人肺腑,对过往经验总结的作文获得了全国最高分99分,差一分满分。

  人民日报刊登了这篇作文,一时之间,刘学出名了,很多知青在看到这篇文章后,纷纷感动落泪,因为这就是自己曾经的经历。最终,刘学红以北京女状元的身份,被北京大学新闻系录取,这一天是1978年3月4日。

  

  那么,如今的她怎么样了呢?

  03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毕业之后,她进入了中国青年报,从事新闻报道,而后从事网络新闻制作。多年的媒体生涯,让她早已从当年的知青蜕变为了新时代女性。她先后当过中国青年报学校教育部副主任、教育导刊主编和电脑网络部主任、中国青年在线的总经理。

  当提及过往,刘学红十分感慨地说道:“感谢高考!”是啊,对于当时的知青来说,高考成为了他们唯一一条可以走向大学的道路,且这条大路是光明的,公平的,公开的。

  如今的高考依然承载着无数学子的大学梦,面对高考带给孩子的巨大压力,也有家长表示能否取消高考,让孩子快乐成长,而不是满脑子只知道分数的人。

  

  在这里笔者想说一句,对于家境殷实的学生来说,高考的意义并不大,但中国的寒门学子远比我们看到的还要多。高考或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对于寒门学子而言,却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唯一一条公平道路。在他们眼里,高考的意义就像曾经高考对于刘学红等知青的意义一样,都是实现人生蜕变的稻草。

  我们试想,如果刘学红没有参加高考,估计她一辈子都是扛着锄头挣工分的普通劳动者,或是到漂泊不定的工厂打工。

  总结

  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方法和资本,刘学红就是典型例子。当人生遇到困境的时候,或许能在书中找到答案。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前进,也在告诉我们一个致命的道理,那就是读书有用,有大用。

  国家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何为人才,是饱读诗书,将其转化为实践的成果。如果没有知识的储备,何谈人才呢?同样,我们也应该学习刘学红对待学习的态度,只要一旦坚定了目标,就要竭尽全力去努力,去拼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上一篇:初三学生,初一和初二没有学好,初三的政治成绩该怎么提高?
下一篇:初中毕业学什么专业吃香?广州白云工商职校排名前五热门专业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