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课本里的宁夏,你还记得哪一篇?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2-12-28
手机版

  为何宁夏多彩的自然风光 能被口耳相传?

  为何宁夏被称为“塞上江南”?

  或许翻开中小学的语文课本

  你就可以找到答案

  今天

  光明日报刊发的文章

  《课本里的宁夏》

  为我们寻到了答案

  那些年课本里的宁夏,你还记得哪一篇?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公元737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行至萧关(位于今宁夏境内),看到浩瀚无边的大漠和旖旎缓流的黄河,遂写下这“千古壮观”的名句。

  宁夏三面环沙,东邻毛乌素沙漠,西毗腾格里沙漠,北接巴丹吉林沙漠。在沙害严重的地方,只要一场大风,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可以沿着沙坡走上房顶。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是曾经被沙所困的宁夏的真实写照。

  那些年课本里的宁夏,你还记得哪一篇?555电影网

  唐人诗意图·使至塞上(中国画)马岭

  宁夏不只是“大漠孤烟直”,更有“长河落日圆”。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穿山越峡,进入宁夏后一改澎湃奔流之势,缓行北进,在中华大地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几”字。大河流润,沃野千里。在“几”字一撇的臂弯里,黄河母亲慷慨地将一颗颗珍珠玛瑙般的湖泊点缀在宁夏平原翠绿的衣裙上,秦渠、汉渠、唐徕渠,这些以朝代命名且仍在流淌的古渠系,形成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神奇造化。

  1000多年前,塞北江南的神奇画卷,也曾让比王维生活时代略晚的唐代诗人韦蟾赞叹不已。韦蟾在诗中写道:“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一个“旧”字,恰好印证了宁夏在历史上便已有塞北江南之名。

  《向沙漠进军》

  “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包兰铁路从银川到兰州的一段,要经过腾格里沙漠,其间中卫县沙坡头一带,风沙特别厉害。那里沙多风大,一次大风沙就可以把铁路淹没。有关部门在1956年成立了沙坡头治沙站,进行固沙造林。这一工作已经提前完成,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向沙漠进军》,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通过数十年持续治理,漫天黄沙被草方格锁定,腾格里沙漠从距中卫市区只有6公里,被推延至25公里开外,实现了“人进沙退”,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584平方公里。宁夏的治沙经验,也成为“中国经验”的一部分,吸引了不少国家前来学习取经。

  《渔家傲·秋思》

  课本中的宁夏,一面大漠无垠、一面塞上江南。农牧皆宜、水草肥美,加之战略地位重要,古时的宁夏极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秋思》,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在农耕民族与游牧部落对水土的拉锯战中,长城平地而起。宁夏境内长城分布之广、历史跨度之大十分罕见,因此赢得了“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

  《清平乐·六盘山》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语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935年秋,一代伟人毛泽东率红军翻越宁夏南部的六盘山,这座“胜利之山”从此留下许多红色印记,也拥有了强大的红色气场:“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生命的节日》

  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座“绿岛”,六盘山是成语“泾渭分明”中泾河以及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生态意义举足轻重。毋庸讳言的是,作为西海固地区最重要的山脉,六盘山也曾是世界级贫困的地理标志。正如宁夏作家季栋梁所述:“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七月,意义重大,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坐标。许多人因为这样一个坐标,将彻底改变自己人生的轨迹。尤其是我们,生活在西海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七月真正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日子。”(《生命的节日》,沪教版高中语文第6册)

  如今,通过脱贫攻坚中的生态移民等举措,西海固“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历史正在彻底改变——“精准扶贫”的长缨在手,缚住贫困苍龙的时日还会远吗?

  看到这里

  小伙伴们是否也想起了

  那些年曾经学习过的

  课本中的 宁夏?

  不少人都感慨

  到了宁夏

  才发现这片土地

  完全颠覆了脑海中的固有印象

  在宁夏

  有山有水

  有生活在这里的我们

  当然

  还有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上一篇:职高和普高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读普高?
下一篇:好作文▏杭州市留下小学306班庞嘉韵:跟着“手工达人”学木工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