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宁人里有位诗词高手,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他是谁?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2018-10-26 18:41 |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 马银淇

  “又至秋来白露凉。鸟疏林愈静,掬晨光。江南此际桂花香。北疆处,归雁已成行。极目彩云长。千山随梦远,不堪量。兰亭昨夜叶儿黄。凭风起,幻变是沧桑。”这首《小重山》的作者是新海宁人——46岁的民间诗人程廷俊,他用细腻的笔触,把生活写成了一首诗。

  年少时家贫,高中毕业后,程廷俊就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养家。工作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爱看中国古典文学。18岁那一年,程廷俊开始写一写打油诗,创作至今,他的作品已几度被安庆市诗词报、安庆石化诗词报刊登,还曾获“河南、湖北、安徽三省四市扶贫诗词”一等奖,并成为安庆市诗词协会会员。

  找到最精准的词 创造真的带来满足感

  “话说宋朝二帝太宗,名叫赵光义,驾坐东京汴梁,年号太平兴国……”幼年时的程廷俊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搬着小板凳,坐在广播下听评书,尤其爱听讲史类的评书,《杨家将》《岳飞传》是听了一遍又一遍,百听不厌。

  “从小喜欢文学,喜欢写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程廷俊说,在他读高中时,写下了第一首打油诗,诗的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当时写完的满足感记忆犹新。“所以哪怕刚开始身边的人并不怎么支持我写诗,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有时候两三小时,有时候两三天,有时甚至要十多天,底稿完成后程廷俊往往需要反复推敲,改上几遍是常有的事。在今年国庆假日期间,程廷俊创作了一首词《水调歌头·国庆抒怀》,在上半阙中写道:“八方接紫气,四海纳祥光。九州同庆佳节,骚客普华章。极目山河灿漫,尽览风云变幻,崛起在东方。历载养韬晦,万国瞩炎黄。”这首词在第一次创作时,词中的“历载”原本写的是“多载”,但是反复思量后,程廷俊觉得“历载”更为精准。“有很多字是同一个意思,但是要找到最合适的那一个。”程廷俊说。

  从写诗到写词,从写打工中的个人故事到写社会、民生等内容,程廷俊在创作这条路上一步步走扎实。在创作诗词的这二十八年里,他一共写下了两百多首诗词,其中有数十首发表在诗刊上。

  一切景语皆情语 生活的点滴都成了诗词

  故乡的老树,摇摇欲坠的红柿,在程廷俊的笔下,都染上了一种温暖却又寂寥的感伤。“老树干枯,台阶断裂,萧然几处鸣啾。蓬门难掩,昏日隙间留。红柿摇摇欲坠,经风抖、半越墙头。依檐角、网儿私结,谁个自来投。休休。三十载,儿时故地,今日重游。忆纸牌欢斗,舞棍踢球。那日甜歌笑语,空余得、睹物成愁。凭栏久、断鸿声里,观叶落残沟。”

  程廷俊的文字是有根的,那是地域之根与文化之根。他的文字让平凡事物生出新意,生活的点滴在他的笔下仿佛都会言语,书写得尤为生动。

  “始开网店盼前程,坎路千般也踏平。呆脑还需经历练,眼昏却要对银屏。千金一诺非虚假,诚信无欺好运行。经雨经风勤创业,多销薄利永康宁。”今年开始,程廷俊从建筑业转行,开了一家网店,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勉励自己。

  “把写好的诗词复制粘贴到软件里,点击完成,软件就会自动校对诗词的押韵与否。你看,这个字就用得不对,不押韵。”程廷俊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法宝——一个校对诗词押韵的软件。在他的展示过程中,记者发现他手机里关于诗词的内容占了大半。“这个群是我创建的,每天大家都会把写好的诗词发在群里。”程廷俊加了很多群,还会在群里上课!

  什么叫撞韵?什么叫挤韵?如何起承转合?程廷俊常常会给刚刚接触诗词的新人讲课,教一教他们诗词创作的基本知识。幽默生动的讲课让他有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常常有人喊他“程老师”,向他请教写诗作词。

  除了学习还爱往外跑 行万里路觅创作灵感

  “我喜欢写诗,不图别的,就是感觉写诗的时候很快乐。”程廷俊笑呵呵地说道。写了二十八年诗词的程廷俊,现在最大的乐趣就是改自己曾经写过的诗词。“阅历增加了,感悟也不同。”

  一边创作,一边研究。如今,程廷俊会把自己写好的诗词发给志同道合的友人,让他们品鉴,然后根据他人的意见适当修改,还会抄录别人写的好诗好词,因为他觉得这样誊抄下来记忆更深刻。除了这样不断的学习,程廷俊还喜欢往外跑。

  新疆、深圳、北京、山东……程廷俊从未停止过游历。在一首词中他写道:“幽怀莫数行藏,惜倦客飘零在异乡。叹生途拂逆,天涯孤旅;流年易去,劳世残阳。”各地辗转,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带给程廷俊无尽的创作灵感。

  “我是一个‘假文化人’。”程廷俊笑称。他说他的下一站想去云南,去看一看“云水峰峦簇群松,大理老城雾露朦。踏落苍山残色雪,饮穷洱海异俗风”这样的美景。 “走得越多,对人生的感悟越多,对诗词创作的灵感也就越多。”程廷俊说。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一周观展指南|李公麟“画丽人行”,夏加尔“写梦幻境”
下一篇:此花树很独特,家里有庭院的,一定要种两棵,韵味十足,好看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