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瑾 刘红霞:凝聚家校“向心力” 画好育人“同心圆” | 生活教育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文章作者简介附在文末)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对于一年级新生家长而言,怎样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怎样督促孩子高效完成作业?如何引领孩子正确面对小学生活……这些都是摆在大部分家长面前的难题。而对于学校而言,在“双减”背景下,怎样凝心聚力开展家校共育,共同促进一年级新生快速适应小学生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这是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以心换心,紧密家校关系

  1.植入前置课程

  幼小衔接。与招生区域内的幼儿园合作,通过问卷,了解家长需求,开设学生入校前的幼小衔接活动,包括学生及家长到校参观、参加升旗仪式、食堂试餐、体验小学课堂学习氛围、了解学校社团等。通过这样的体验课程,让一年级的准学生家长对学校、老师、小学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心中有数,不至于入学后不知所措,更有力于以后的家校合作。

  前置课程。针对家长的需求,借助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关的信息资源及案例分享,包括国家政策法规、开学指南、疫情宣传、双减政策、五项管理等。供家长学习、参考、借鉴,让家长了解教育的变革、学校活动和课程,给家长提供理论的支持和方法的指导。同时,学校还精心设计入学须知,对一年级新生的习惯要求、用品要求、常规要求汇编成册告知家长。

  2.扎实两类课堂

  家长课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开学报名前,对一年级的新生家长进行小学的第一场新生家长会,将学校的各方面的规定告知家长,让家长对学校的各项要求心中有数,帮助家长快速的适应小学生家长的身份。同时,通过不定期的家长学校课堂,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学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策略,架起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桥梁,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学生课堂。爸爸妈妈学习的同时,为期一个月的“书院蒙童适应性训练”也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学习课堂常规、文明就餐、文明如厕、上下楼梯、路队放学等,让一年级的同学尽快适应学校德育常规要求,做讲规则、讲文明的小学生。

  科学民主,强化队伍建设

  1.“传帮带”助力班主任团队

  开展岗前培训。开学前,学校对一年级班主任开展岗前专项培训——《一年级学生适应性训练的通识培训》。由二年级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分享训练的项目、方法、得失等,快速提高一年级班主任的治班能力。

  开展师徒结对。与教导处协商,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每个年级都要有“领头羊”班主任。一年级新入职的班主任由本年级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传帮带”,便于随时交流分享,传授处理突发事件和问题学生的方法,以及与家长沟通的策略等。因在同一个年级,操作性、实用性强,有师傅的助力,徒弟成长的更快。

  2.有的放矢,建立健全三级家委会

  公推直选。家长会上各班通过公推直选,选出“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成员。在校级家委会中,一年级的新委员协助其余校级家委会成员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审议、监督学校重大事项的决定,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履行职责,也是学习培训,为校级家委会的梯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有效沟通。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班主任要跟每位家长至少面对面沟通交流一次。利用每天下午放学的时间,根据学生在校的表现,有针对性的跟家长进行沟通,支招解难,缓解新生家长的焦虑情绪。同时家长更加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更加支持班主任的工作,更有效的促进家校合作。

  推陈出新,丰富共育活动

  1.丰富家长课堂

  前期调研。结合双减,通过问卷星网上问卷,通过家长会现场问卷,做好家长课堂前期调研,结合一年级年段特点设计相关的课程,指向性强。

  专家讲座。邀请品格教育知名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围绕“专注、有序、守时、坚持、责任”等品格为主线,向家长们分享培养一年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名师指导。邀请市关工委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为一年级的家长作专题讲座:例如《陪伴是一件幸福的事》,讲师给家长们介绍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有效的陪伴孩子健康成长,在陪伴的过程中感受幸福的所在。《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专题深入浅出的让家长理解“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专题分享。家校共育的工作并不仅仅是德育办的工作,是全体行政人员共同的工作。学校行政团队深入到一年级进行调研,梳理调研结果,形成专题分析报告,通过“一年级家长课堂”同家长分享,帮助解决家庭教育的困惑。会后家长填写《家长学校活动留言空间》,根据留言梳理家校共育的得失,进一步了解家长的关注点,及时调整家校共育的路径和策略。

  2.丰富家校活动

  邀请新生家长到班听课,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状况;家长到校试餐,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情况;家长参与防疫演练,积极献言献策;参加防暴演练,明确孩子遭遇校园暴力的正确做法。一年级开笔礼活动,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和进步;爱眼讲座,家长了解健康护眼知识,为孩子的眼睛健康保驾护航。家长课堂走出学校,家长们和孩子参观消防中队,走进敬老院等。形式多样的家校活动,既让家长全方位的了解了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见证了孩子的点滴成长,又融洽了亲子关系。

  3.丰富家访活动

  新生入学第二学期,家校沟通的方式主要是家访。老师走进孩子的家中,也走进了家长的心中。有时候,有些不好解决的问题,当学校老师、行政亲自上门后,沟通顺畅了许多。特别是疫情期间,老师关心孩子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亲自走进学生家里,和学生及家长交流,建立了更深厚的感情。在资助评选工作中,资助人员和班主任深入到学生家庭、社区,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对贫困学生进行慰问,体现了管理团队的人性化。

  谋求共识,促进长效发展

  在一年级奠定良好的家校共育的基础上,教师与家长在实施教育的全过程还要不断的谋求共识,促进长效发展。

  培养目标的共同确定。培养下一代的共同目标需要教师与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相互配合确定。这种配合不仅指家长要配合教师,也指教师要配合家长,是相互的、双向的配合。教师要在和家长互通情况的基础上与家长一起,共同找出学生身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统一教育要求,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设计出既符合社会需要又适合学生特点的培养目标。

  培养方式的共同选择。教师要发挥自己熟知教育规律、教育原则的优势,与家长共同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闪光点和发展潜能,给孩子理智的爱,坚持正面教育和积极诱导,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形成合力,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培养过程的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多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曲折的、周而复始的辩证过程。在出现问题、查找原因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双方要用客观、全面的观点去分析教育过程的特殊性,不能主观的、片面的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对方,互相怀疑、指责,以至陷入矛盾的境地。

  评价方式的和谐统一。教师、家长要畅通双方的信息沟通,更广泛、更全面的了解学生校内外表现,共同做好学生情况分析,寻求适合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并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或矫正措施,一致努力,引导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走的更健康、更顺利。

  人的成长是自然成长和社会成长的统一,濡化与教化是形成人的过程的双翼。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对孩子施加的是规范的社会影响;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人的影响是在一种亲情融融的氛围中进行的,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孕育完美人格、建构理想人生各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双方共同发力,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支持,密切分工合作,才能凝聚家校“向心力”,画好育人“同心圆”!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选自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2年9月刊/栏目:生活教育

  作者 | ①付瑾,都江堰市青城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小学一级教师,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理事。②刘红霞,都江堰市青城小学德育办主任,中小学一级教师,都江堰市优秀班主任、都江堰市优秀德育工作者、都江堰市乡村教师楷模、都江堰市学科带头人。

  编辑 |张競之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1044次推送

上一篇:绘画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三年级
下一篇:三首赞美母爱的古诗词,每一首都很经典,第二首几乎无人不知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