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报告里的“人才”,这些二十大学习笔记充满力量!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1-03
手机版

  热议报告里的“人才”,这些二十大学习笔记充满力量!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报告在全国各界各类人才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发挥自身优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人社传媒小编整理了全国各界各类人才学习二十大笔记,它们充满力量、闪耀光芒!

   

  党的二十大代表谈“人才”:

  使命光荣 责任重大

  (全国篇)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玉山:

  身为西部地区的技术人才,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倾注更多心血来带领团队,最终实现在高端控制阀领域领跑世界这一更高的目标。在新的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工业强基、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党委书记 刘炯天:

  一流大学是团结奋斗出来的!郑州大学将切实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任务、科技创新任务和文化引领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荣誉校长 朱有勇:

  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提升,下一步要重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不能让论文和成果“锁在柜子里”。要积极发力,出台更多政策措施,让科研成果转化有机制、有渠道,让更多创新成果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赤飚: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主动担当作为,发挥多学科和建制化优势,集中精锐力量组织系统攻关,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力争在国家战略需求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党的二十大代表,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胡伟武:

  我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自主中央处理器(CPU)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以构建自主信息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为目标,实现从技术“补课”向生态建设、从政策性市场向开放市场、从跟随性发展的“必然王国”向自主发展的“自由王国”转变,进一步打通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链堵点,为构建我国信息产业新发展格局、实现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付巧妹:

  习近平同志的报告为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依循,也为我们科技工作者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就我从事的古基因组学研究来说,关键技术的探索不但面临极大挑战,更有着巨大创新空间。关于未来,我在思索如何发挥主导优势在东亚人群演化问题上做更深入和系统化的工作,自觉履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委员、研究组组长、研究员 陈玲玲:

  报告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献。在下一步学习贯彻落实中,我们科技工作者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聚焦重大科技问题,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围绕国家急迫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科技支撑,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代表,同济大学校长 陈杰: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齐全、融合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整体优势,为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同济人的智慧力量。

  党的二十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李元元: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科技力量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可持续供给的保障,是源源不断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基础。同时,高水平的科技发展体系、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又能极大激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三者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提醒我们,一定要辩证把握三者关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要素活力,扎实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大力锻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舒歌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党代会报告第一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为新时代教育和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必须坚持“四个面向”,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加强有组织科研,把过去“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转变为“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党的二十大代表,安徽大学党委书记 蔡敬民:

  高校要主动变革科研范式,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以学科优势为基础,研究提出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明确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布局集成优势平台,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育、研究生招生、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和支持,最大限度汇聚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

  党的二十大代表,兰州大学党委书记 马小洁: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应巩固和发扬基础研究优势,开拓和发展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在“厚理”的基础上“拓工”,持续凝练释放跨学科优势,致力于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中担当作为。

  党的二十大代表,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张桂梅:

  以前,我想让孩子们人人有书读。现在,我看到了更高、更远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们读好书,实现教育公平。希望城里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们能够走进乡村,用教育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教育公平;希望社会各界创造条件,让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同步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让山里的老师们能够享受更好的待遇,提高教育质量。

  党的二十大代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 沈炜: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上海教育卫生系统一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继续改革创新、勇挑大梁、攻坚克难、敢为善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 巩志义:

  从过去的多劳多得,到如今的优劳优得、技高者多得,技术工人待遇提高、打通成长路径渐成“企业自觉行为”,这让许多年轻工人对干技术不再望而生畏。

  我认为还应该进一步打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给劳模工匠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平台。以煤矿智能化建设为例,企业亟需煤矿智能化技术人才。建议对劳模工作室授权教育资格,让工作室带徒成为人才发展的重要途径,促使更多产业工人由“工”变“匠”。

  党的二十大代表,“技能大师” 马黎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振奋人心,如何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优秀工匠人才,吸引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是我们要探索的方向。

  党的二十大代表,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医生 查琼芳:

  报告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论述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重视培养有灵魂有温度的医学人才。

  党的二十大代表,华大集团党委书记 杜玉涛:

  近年来,基因检测行业发展迅速。过去五年间,华大基因团队无创产前基因筛查样本数量已突破千万,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造福了众多家庭。要牢牢把握基础研究这一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原创性突破持续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努力使技术进步造福社会大众。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科技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科技、人才和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多年来,华大集团持续投入资源为行业培养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党的二十大代表,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设备动力部综合维修组组长 秦选:

  从一名一线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我见证技能人才推动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受益者。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业高地,既要培育大批科学家、技术专家,更要有几何级数倍增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

  我要把大会精神带回生产一线,把党中央对产业工人的关心关怀带给工友们,带领大家做好本职工作。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开拓创新,用好“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帮助更多的工友成为“大国工匠”,为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代表,云天化云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中心经理助理 冯伟珍:

  专业技能和创新技术将在推动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作为一名产业技术工人,自己使命在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作为技术岗位领头人,要扎实做好“传帮带”工作,把更多的年轻职工培养好、带出来、推上去。

   

  党的二十大代表谈“人才”:

  使命光荣 责任重大

  (湖南篇)

  党的二十大代表,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

  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省教育系统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建设更有质量更有温度更有特色的湖湘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积极贡献。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有着自身的内涵和边界,推动职业教育育人方式、培养模式等改革是大势所趋。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紧盯产业链条和技术前沿,紧盯社会急需和市场信号,加快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坚决改变用分数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的陈旧观念,全面推行个性化培养,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大学党委书记 邓卫: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的重要交汇点。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作为国家“双一流”高校,湖南大学应当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大战略中勇担重任、再创辉煌。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其敢于挑战、敢于质疑且善于发散性思考、执着性探究的科学素养。

  下一步,我们还将在专业、课程、机制上进一步深化改革,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学校“双一流”’的重要内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大力锻造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学校将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制定实施新工科新文科行动计划,筹建未来技术学院,深化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进培养模式试点,实施大类培养,开展拔尖培养,探索书院制,推行导师制,开办文科理科试验班和六大特色人才培养试验班。

  将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走深走实、落地见效,彰显“富有历史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独特优势,着力培养新时代经世致用的领军人才。

  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柏连阳:

  国家全面发展,很多问题都要靠科技创新来解决。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提到了更高的高度。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跟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深度融合起来,坚持“四个面向”,加强“卡脖子”技术的研究,争取在原创性、前瞻性的科学技术上有突破。

  过去研究杂交水稻、“两弹一星”时,也遇到过很多大的难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举国体制发挥得好,克服了重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协同攻关,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定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党的二十大代表,湖南航天有限责任公司(湖南航天管理局)董事长(局长)、党委书记 焦继革:

  作为一名航天领域的代表,我感到无比自豪。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航天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取得了系列发展成就,为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近年来,湖南航天加大研发投入,整体研发投入强度由“十三五”末的6.8%提升到10%;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高质量完成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十四五”以来新增授权专利450余项,同比增长93%;狠抓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形成了以“一室三院四中心”为核心支撑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开展重大项目专项激励、项目跟投,充分激发科技自立自强的斗志;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成功引进目标人才的员工给予“伯乐奖”奖励,新设博士后工作站3个,选拔10支优秀创新团队并给予经费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3+1”重点举措,解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需要不同领域的每一个人携手努力,结合实际办好自己的事情。将与湖南航天一道,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主责主业,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更大力量,助力湖南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彰显更大担当作为。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 付玲:

  作为来自企业的代表,我切身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我们企业坚持通过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促进生产效能的持续提升,并基于行业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可以发挥多方面优势,助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一是发挥市场化创新机制优势,有效集聚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各类创新要素,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进步;二是发挥创新平台优势,依托企业重大基础技术研究平台和产品开发平台的辐射力、带动力、整合力,打造涵盖技术、产品、产业、市场、管理全链条的创新集群,通过中联重科的创新平台,企业新产品的迭代速度缩短至4个月,近三年研发应用近500项新技术;三是发挥协同产业链、创新链的优势,发挥龙头企业承上启下、连接左右的作用,完善创新链条、贯通产学研用,建构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

  党的二十大代表,株洲市总工会副主席(兼)、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制造二部电焊班班长 易冉:

  我深感只有大国重器才能挺起民族脊梁,只有自主研发大国重器才能掌握核心技术。今年国庆假期前,我们党员先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参与制造的中车株洲有限车辆公司重载新型运煤车成功下线。该款重载车型具有智慧化、轻量化特点,集成了北斗定位系统、无线电空制动系统和复合材料防尘环保活动顶盖,不仅技术质量世界领先,还百分之百国产化,研发、制造、安装,带动了铁路货车全产业链的升级换代。

  建设交通强国离不开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在这款重载运煤车制造过程中,技能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克服重重困难,制动波速和煤炭卸净率大幅提升,成本大幅降低,实现绿色高效能源运输,为湖南制造添彩。这些年,通过项目育才,由我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原创技术创新97个,申报国家专利33项,培养高技能人才近100人。

  踏上新征程,我将继续把工匠前辈的精神传承下去,培养更多技能人才,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界人才代表谈体会:

  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

  (全国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钟南山: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具体要求和医疗事业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宏观展望,对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部署安排,这正是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赋予科技工作者和医护工作者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我们要主动担当,面对疫情应该继续在药物研制、疫苗开发等方面加强科研攻关,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作出更多努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凯盛科技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彭寿:

  时代成就梦想,创新决定未来。作为材料领域科技工作者,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市场思维,准确把握科技战略态势,立足“四个面向”勇攀科技高峰,脚踏实地实现“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材料使命,为实现党的二十大宏伟蓝图、为深圳的“双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尤政:

  高校是人才培养与各类人才聚集的高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作为高校管理者,我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我对“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深有体会,这更加突出了“人”的关键作用,这是新时代、新格局、新形势的新要求。我们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华科大品牌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将华科大打造成新时代创新人才聚集的高地,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中走在前列。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维:

  作为从事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研究的科技与教育工作者,今后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秉承先进材料与柔性电子团队原创的“开道超车”发展理念,开辟发展以柔性电子等颠覆性技术为代表的新领域和新赛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踔厉奋发、守正创新,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我国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积极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宇亮: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只有培养和集聚一大批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才能把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到世界顶尖水平,最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一直致力于推动纳米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科学前沿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只有更加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才能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学敏:

  人才是第一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人才至上的理念,以追求卓越科学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价值导向,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培育适合人才成长的文化土壤,让人才充分释放创造潜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院长、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超滑技术研究所所长 郑泉水: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战略部署,才能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维民:

  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的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倍感自豪,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界提出的要求,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脚踏实地练内功,踏踏实实做科研,积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努力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突破,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又和:

  要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深入发展。我们将以中国科协等7部委今年批准建设的首批全国科学家教育基地——“兰州大学力学学科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团队“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一体的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以期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

  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科大是一所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大学,自建校之日起,就坚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坚守“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始终将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今后,中国科大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

  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西部高等教育必将迎来更重大机遇。我们要坚决扛起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赋予高等教育的时代责任,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广揽人才,努力铸就一支心怀“国之大者”的高端人才队伍。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科教产教多学科交叉融合有机结合的育人体系,着力造就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大力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阔视野提升格局、彰显特色换道超车、主动服务促进发展,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羲和号”科学总顾问 方成:

  近年来,科技界的人才工作发生了很大转变,但还要下大力气“破五唯”。更重要的是,要勇于让年轻人承担大项目、大工程。不能让他们钻在文献里,而要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更快成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翟婉明:

  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轨道交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顶尖育人平台为支撑,在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的过程中,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培养模式。我将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科研报国,服务交通强国,带领团队勇攀高峰,为我国轨道交通引领世界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高级技师 周皓:

  细数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渊着陆器的“功绩”:2020年,“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成功,带领中国科学家潜入万米海底;截至目前,“奋斗者”号已累计下潜125次,其中万米下潜21次;我国已有27人搭乘“奋斗者”号到达全球海洋最深处,极大推进了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进程,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也提升了我国在世界深海领域的话语权。相信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能够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多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穆荣平:

  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体现了依靠和培养人才的科教融合发展思想。不仅要强调教育培养人才的使命,更要强调科技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一是要注重教育技术创新,用最新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二是注重在重大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培养一批敢于碰难题、善于解决系统复杂问题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且还强调了促进教育公平。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现代化国家建设。其次,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德才兼备的拔尖创新人才,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再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数字转型,构建高质量、低成本、广覆盖教育服务体系。”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 黄晨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目标方向。

  在合肥研究院,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始终被作为发展之本和未来之基,始终处于改革创新发展的优先位置。近年来,合肥研究院突出大科学装置集聚、建制化科研优势,强化以业塑才,突出以才引才,强化精准引才、引育并举。

  此外,我们还突出科教融合、国际化发展,拓展人才队伍发展视野,强化人才政策与机制的完善,精准激励、分类保障、促进交融。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 王海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技、教育、创新的内容有很多亮点。首先强调了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抓住了三个战略的关键要素,即人才,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人,科技创新要依靠人,科教融合发展,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抓手。报告还提出“四个新”,即“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她认为,这里强调的不是国际领跑,而是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新领域,做出新选择。

  中科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书记、沪区党委书记 李正华:

  中科院上海分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要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囯家战略,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打下决定性基础,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发挥“头雁”作用。

  中国科协十大代表、临夏州科协党组书记、主席 马鹏:

  我将认真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四服务”工作职责,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团结引领全州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促进科技繁荣和发展,推动科学普及和推广,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和科协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甘肃省科协党组书记 包俊宗: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作为科普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按照报告做出的安排部署,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认真履行科协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使命,在新征程、新阶段做出新贡献。

  兰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 高原: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工作者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人才工作站、协同创新基地、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甘肃基地等平台,柔性引进院士、知名专家和海外智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全市“强科技”的“人才库”和“智囊团”,使科协成为科技工作者的筑梦之地、赋能之地、成就之地。

  青海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申红兴:

  作为西部省份,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青海教育是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奋斗目标。我们要聚焦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迅速行动、主动担当,紧扣人民群众关切,紧扣全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上狠下功夫,集中力量、倾斜资源解决重难点问题。要依托高校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产业学院、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等创新平台,大力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的急需人才,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毛宏芳:

  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大会精神,把教育人才工作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来抓,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实施“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高校海外英才汇聚计划”,奋力打造教育人才新高地和“浙里优学”金名片,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培养汇聚更多优秀人才。

  甘肃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陈富荣: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报告,再一次强调要坚持科技自强自立,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奋发有为,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甘肃省科学院作为全省重要的科技力量,要以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院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科技攻关,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生态,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全面助力全省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现实需要和重大部署谋划布局人才工作,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安徽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 吴祥为:

  我们要积极投身到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设之中,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关键核心指标,坚持学科、平台、人才、专业一体化发展,聚焦ESI前1%学科建设、博士点申报、高层次人才引培等重点工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筑牢基础,厚植优势,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提供有力支撑,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校长 柴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地方农业高等院校的校长,在倍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甘肃农业大学将迅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深刻领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内涵,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激发办学活力。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大学。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姚凯:

  报告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关键战略作用,人才强国不仅要吸引和集聚人才,通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化我国人才战略力量,更重要的是需要形成自立自强的人才培养力量,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提升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形成竞争力、通过人才引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的三个有机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人才和科技力量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要素可持续供给的基础保障;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强化我国战略力量的核心,也是我国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条件;完善的人才布局和高水平的人才体系是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重要竞争力,也是支撑我国教育体系升级、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核心。

  全国技术能手、鹏城工匠、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调试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周创彬:

  我将牢记新征程上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继续坚守岗位,努力培养后备人才,深入钻研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调试技术,积极持续进行科研创新,守护核安全,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和我国清洁核能电力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全国技术能手、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服务及发展部操作主管 陈活常:

  作为海洋经济产业的技术人才,要继续精益求精、磨砺技能、踔厉奋发,做好技术骨干人才传帮带,不断壮大海洋经济产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把盐田港建设为“世界一流强港”、把中国建设为海洋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01指挥员 廖国瑞:

  今年下半年,空间站将在我们手中建成,责任重大、使命非凡。当前,文昌航天发射场2箭2舱(船)同时在场区进行测试,我将带领团队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为建设航天强国、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四川欧美同学会·四川留学人员联谊会社会服务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睿乐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睿睿 :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作为海归科技创新人才、青年创业者一员,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深受国家政策的感召以及国内工作、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海归学子归国投入祖国的建设。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硬核科技、原创科研的投入,在SOC自研芯片、物联网及平台开发中做出更多的成果。另外,努力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积极团结海归人才,协同发展,共享资源,讲好海归故事、科研故事和创业故事。

  加拿大中国学生联合会负责人 张意青:

  在祖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进程中,海外留学人员能够具象化地看到“学成报国”的实际道路,相信留学青年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澳中青年人才发展协会会长 詹修宸:

  我要进一步把服务祖国当作归国奋斗的目标,立足药物经济学评价领域和药物投资领域,为中国老百姓用上高质量、高性价比的药物努力钻研。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邹耀遥:

  报告中提到了深海、深地探测的关键技术突破,让我备受振奋。十年时光里,我见证了祖国的地质与能源工作者们正在迈向深海、挺进深地、引领世界。我必将刻苦钻研,早日归国,为祖国科技创新发展与关键技术突破勇毅前行。

  上海杨浦区高层次人才代表、上海随训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余建军:

  上海正在全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我们将充分发挥平台、技术优势,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积极参与到上海和杨浦区的人才建设中来,全力孵化在线新经济青年人才、促进校企共育,创新在线新经济研发项目,为上海“五型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各界人才代表谈体会:

  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贡献

  (湖南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 电影盒子 邹学校:

  在实现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我们将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肩负起引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任,全面提升种业创新能力,着力培养更多“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姿态奋进新征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 吴义强:

  作为中南地区唯一一所以林业和生态为特色的绿色高等学府,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抢抓时代发展机遇,聚焦“双碳战略”、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助力“三高四新”,在培养“知林爱林兴林”人才上下功夫,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校上下要有“想为”之境界、“勤为”之作风、“敢为”之担当,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大力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助推学科专业上台阶,努力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 黄伯云:

  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令我们对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更满怀信心。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新的生产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多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 郑健龙:

  党的二十大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也对科技工作者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出了新要求。科技工作者更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坚持“四个面向”,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南大学党委书记 易红: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面向新征程,中南大学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欧洲科学院院士 蒋洪新:

  学校将深入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站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政治高度,进一步坚定正确办学方向;肩荷立德树人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教师教育特色,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心怀“国之大者”,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主动服务重大战略需求,不断彰显“双一流”大学的时代担当。

  湘潭大学校党委书记 黄云清:

  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伟人故里,牢记嘱托,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奋进的姿态和昂扬的斗志,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罗成翼: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催人奋进。作为毛主席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红色校史,提炼红色元素,以“大思政”育“大先生”,以“红色血脉”铸“红色师魂”,努力培养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扎根三湘大地,服务基础教育和担当“三高四新”战略使命的时代新人。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谢永红:

  新时代的十年,是中国发生巨变的十年,也是中国教育开拓、奋进、跨越的十年,更是教育改变中国的十年。聆听了习近平同志的报告,心情无比激动,精神备受鼓舞。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在教育教学中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陈岳堂:

  坚决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力量。

  怀化学院党委书记 王刚:

  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怀化学院的智慧和力量。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邓志革: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刘建湘: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爱国、求知、创业、兴工”的“楚怡精神”,扎根机械装备制造业,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南华大学特聘教授 陈志明:

  我是一名党员,曾在美国有10年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深刻地感受到推动科学自立自强对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党和国家对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更坚定了我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我们将脚踏实地做科研,力争实现一流的科研产出,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添砖加瓦。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周全:

  随着航空航天、卫星通信等前沿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作为卫星互联网与电气工程领域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倍感振奋与自豪,也深感党、国家和人民寄予的期待与责任。科研工作者要怀着“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成功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现实应用转化为牵引,勇于探索突破瓶颈,在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的新征程上发出最强音。

  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秦光照: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和科研事业的高校教师,我有种强烈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3年前,我从国外留学回来,接到湖南大学邀请,从事芯片可靠性设计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前沿,也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方向。

  芯片产业有两大难关:设计好并造出来,性能要先进;把造出来的芯片用好,让它稳定可靠地工作。这几年,我们全力以赴,研发合金技术,让芯片热导率更卓越;通过特殊材料的研制,给芯片穿上“防弹衣”,提高芯片稳定性,不断破解“卡脖子”技术难关。

  国家关键产业的自主独立和超越,需要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争做科研难题的“解题人”。我将把青春底色融入“国之大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湖南省十佳科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教师”“全国特色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 朱朝义:

  听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后深受鼓舞,作为新时代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下一步,我将进一步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开展好科技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能二班班长 宋海鹏:

  2017年,来铁建重工工作的第3年,我成为公司首批机器人焊接手,跟同事一起攻克了一道技术难题。变速箱是盾构机最核心部件,焊接要求极高。那时,在盾构机行业,从未有厂家使用焊接机器人来焊接主驱动变速箱。我们加班加点钻研机器人程序,反复实验,最终解题,填补了世界行业空白。

  这些年,我们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开创了自动化焊接行业的先河。把产业工人的“汗水”,变成了机器人的“焊水”。

  最让我自豪的是,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参与了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的制造,为这台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大国重器”,贡献了智慧力量。

  青春报国趁韶华。我们青年技工要立志成为大国工匠,磨砺科技创新的“匠人技能”。

上一篇:这份古诗词资料,直击考点,孩子诗词默写不丢分,建议收藏
下一篇: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中职生学什么专业最吃香?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