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回忆版)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1-14
手机版

  “2023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回忆版)”终于整理好了,同学们可以先看看,因为时间仓促,如有遗漏或者错误的地方,欢迎同学们指正!!!在此谢过了。

  2023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回忆版)

  业务课代码:333

  业务课名称:教育综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3小时

  考生须知:

  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小先生制

  答: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缺乏、经费匮乏、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陶行知提出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所以推行“小先生制”即“即知即传”,人人将自己所识的字,所学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儿童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承担者。陶行知认为小孩也能做大事,“小先生”不仅教别人识字学文化,还教别人做“小先生”,由此知识不断得到推广。“小先生制”是贫穷国家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

  2.走班制

  答:走班制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而学生不固定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班级,在不同的教师中流动上课,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作业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走班制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3.乡学

  答: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统称为乡学,只有小学。其入学对象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教学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学校级别为:地方学校自乡以下有四学(乡校、州序、党庠、家塾)。管理与考核为: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把贤能者选送司徒,经司徒择优再选送国学。乡学与国学等级有别,但有一定的联系。?

  4.庶富教

  答:孔子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认为在实现较多的劳动力(庶)、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富)的前提下,必须施行教育(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只有在庶和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5.实科中学

  答:受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德国实科教育在18世纪得以兴起并得到发展。1708年,席姆勒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此后在各地都有发展。实科中学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实科中学排除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注重自然科学和实科知识的学习,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学生不能升入大学,大都只能进入职业领域。

  6.绅士教育

  答:洛克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家庭教育是培养绅士最适合的途径。他注重贵族子弟的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对贵族子弟实行体育、德育、智育的教育内容。洛克的教育思想以其世俗化、功利化为显著特点。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工读主义教育运动的主张

  答:工读主义思想萌发于“一战”期间蔡元培等人对旅法华工的教育活动,其一般含义就是提倡“做工和读书相结合”。

  (1)“工读”主张表现为不同追求:

  其一为勤工俭学,勒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解决求学费用;其二为工学结合,把学生所学的内容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认真做过工、实验过,应用过的学问,“方是通达、纯熟、实在的真学问”;其三为劳心与劳力的结合,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养成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者平等的观念;其四为建立一种“新村”社会的理想;其五为强调学生和知识分子应与工农群众结合,唤起工农革命觉悟。

  (2)意义:工读思潮具有鲜明的民主精神,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命题,主张劳心与劳力结合,有利于青年学生德智体的和谐发展。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发展过程。

  (1)思想品德发展的整体性

  开展德育活动时,应注意全面性,兼顾知、情、意、行各要素,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废。教育者要注意四者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并将其统起来,发挥品德结构的整体功能。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儿童各方面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

  (2)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

  开展德育,既可以从知情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意或行的锻炼开始,可以有多种开端,具有多开端性。在品德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每个学生品德发展情况也存在差异,表现出来的品德面貌或品德问题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德育实践的针对性

  道德的知、情、意、行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素质的培养不能一概而论,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例如,学生道德认识的获得和提高,可以通过讲解、阅读、谈话与讨论等方法来实现。但用这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信念多半难获得成效。

  3.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答:(1)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学科知识教学有机结合,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①要丰富学生的观念性知识。②要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要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注重对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

  ①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难度,问题过难,不易为学生掌握,问题过易,起不到应有的训练作用。②学生在现实中大概率遇到结构不良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结构不良问题的训练。

  (3)分析问题的构成,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

  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运用他们已掌握的知识去解释问题,或者用画草图、列表、写方程式等方法来重新表述问题。

  (4)强调一般思维方法和具体问题解决技能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将一般思维方法和具体技能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问题解决中,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方案;教给学生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如元认知监控策略、启发式策略等。

  (5)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训练,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

  首先要注意加强态度的训练。一要训练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二要注意培养学生解题的自信心。三是要求学生严谨地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尽量减少观念上的限制,并形成一种自由探索的气氛。同时教师也需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解决不良问题的机会,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

  4.教师角色冲突及其解决

  答:由于个人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于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

  (1)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社会“楷模”与“普通人”角色的冲突。社会希望教师“为人师表”或成为社会的楷模,但这种期望对教师要求过严、过高。许多教师做不到也不愿做到,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

  ②“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实况的冲突。一方面,教师头上有许多令人羡慕的“桂冠”,被誉为“人类的工程师”;另一方面,教师的地位卑微,由于分配不公,教师在经济上拮据,捉襟见肘。

  ③教育者与研究者角色的冲突。教师的角色要求他与儿童维持一种密切而持久的关系,这种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使许多教师产生被“抽干”的感觉,形成教师在教书育人与教育研究上的矛盾。

  ④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教师在学校工作艰辛,下班后还要各课或家访,尽不到丈夫或妻子的责任,引起家庭矛盾。

  (2)调节这些冲突,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

  ①客观上:第一,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师,肯定他们的劳动;第二,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第三,提供教师进修和发展的机会;第四,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②主观上:第一,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第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胸开阔,乐观自信,努力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第三,努力工作,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第四,根据自己所面临的角色冲突,灵活处理,做到轻重缓急。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

  1.材料:人才是振兴乡村的第一生产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必须破除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结合实际,论述晏阳初乡村教育实验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性。

  答:晏阳初是我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被誉为中国的“平民教育家”。

  (一)以县为单位的教育实验

  自1926年起,晏阳初把平民教育的重点从城市转移到乡村。1929年秋,中华平民教育总会由北平迁人河北定县。晏阳初与平教会同仁携带家属同时迁居定县,全力从事“彻底的、集中的、整个的县单位实验”,任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院长。1936年,他在重庆北碚创办了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并任院长。

  (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开展乡村平民教育实验。通过对中国农村问题的考察,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针对这四点,晏阳初认为应该发展“四大教育”,为了实现这“四大教育”,可以采取“三大教育方式”。

  1.四大教育

  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问题基本可以用“愚、贫、弱、私”四个字来代表。而要解决此四大问题,他提出推行“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①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②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

  ③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健康力;④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2.三大方式

  推行“四大教育”要依靠“三大方式”,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①学校式教育:主要以青少年为对象,教材以《公民千字课》为主。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和生计巡回学校。②社会式教育:主要以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为对象,如读书会、演讲比赛、办农业展览等形式。③家庭式教育:如家庭成员间开展的公民道德、卫生习惯、儿童保护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三)“化农民”与“农民化”

  “化农民”和“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试验的目标和途径。晏阳初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

  1.乡村实验的目的:“化农民”,指实实在在地进行乡村改造,教化农民。

  2.乡村实验的途径:“农民化”,指广大知识分子放下身段,与村民一起劳动和生活,时称“博士下乡”,彻底与广大农民打成片,更好地进行乡村改造。

  (四)当代启示性

  晏阳初先生提出的诸多乡村建设、平民教育的理论和思想,这都是当今新农村建设和和乡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完善和升华,这将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用之不竭的发展资源。下面是我具体思考所得出的一些启示。

  1.深入调查,以人为本。

  制定科学的农村教育发展策略晏阳初先生的乡村平民教育从社会调查入手,提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农村的教育体系。当今中国的农村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农村第一线,进行实地考察,和农民打成一片,发扬献身精神,关心农民的生活和疾苦,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真正关心农村问题,关心农村教育发展。找出中国农村教育的问题所在,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教育改革方案。

  2.乡村建设的实践要与理论研究密切配合

  眼下中国的教育学术研究同乡村教育实践联系不太紧密,形式多于实质。没有专业研究的科学指导,农村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新突破,科学研究理应与农村建设更为紧密。这需要致力于农村建设和做研究的学者通力合作,也需要政府在这方面加以沟通联系,创造一个符合理论联系实践宗旨的平台以供交流。

  3.要授之以渔,而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

  农村村民生活艰辛,乡村建设任务艰巨。“发扬民力,开发展力,改造生活”,教给他们能自力更生的能力,使他们自己就能解决各种变幻多端层出不穷的问题,这才是长久之道。

  4.开拓创新的精神实行农村教育

  晏阳初创造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乡村平民教育体系,他的教育理论为我们今天的农村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何继往开来,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这笔遗产,我们的研究及实践还任重道远,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研究农村教育的工作者肩负重任,需要锲而不舍的开拓、进取、创新。

  2.论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与课程的关系,三者分别起到什么作用,以及它们与当代课程改革有何关系。

  答:(一)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就必须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分别如下:

  1.课程方案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主要涉及课程的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

  课程方案是对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规定学校的培养目标,规定课程开设的时间、学时和学分,规定上课周数、复习考试周数、节假日周数以及参加其他活动的时间。课程方案虽然不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却为课程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和依据,是学校工作正常进行所不可或缺的。

  2.课程标准与课程的关系

  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

  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它对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程的灵魂。

  3.教科书与课程的关系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其中课文是其主要部分。

  教科书具有“学习资源”的性质,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依据,是课程作用得以发挥的蓝本,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和汇集。

  总体而言,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者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方案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阐释每门课程的性质并规定其质量标准;教科书陈述每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应开展的活动。因此,只有三者与课程相结合,才可以确保课程顺利的实施,教学有效的开展。

  (二)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在课程中的作用

  1.课程方案起到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的作用。

  课程方案规定学校的培养目标,规定课程开设的时间、学时和学分,规定.上课周数、复习考试周数、节假日周数,以及参加其他活动的时间。可见,课程方案对课程起到了总体规划和设计的作用。

  2.课程标准起到了目标导向的作用。

  课程标准涉及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针对课程标准的实际运用提出了建议。因而,其对课程起到了目标导向的作用。

  3.教科书起到了工具性作用。

  教科书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可见其在课程实施中的工具性作用。

  (三)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与当前课程改革的关系

  1.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是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依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运作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和规定为先导。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便是这些理论和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教育界的专家们经过研究和论证最终确定下来的,作为课程改革的依据,指导课程改革的实施。

  2.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是课程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经过具体实践的检验和验证后,原本从理论上设定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便更好的为课程改革服务。同时,它们也是课程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

  3.论述杜威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和超越。

  答: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和哲学、心理学及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哲学家们的哲学家”。主要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体系进行了否定和批判,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超越,具体如下:

  (一)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1.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脱离社会生活,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对于个人特殊的生长能力,如何适应其需要,促进其生长却予以忽视。因而杜威提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该与儿童生活以及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从“教育即生活”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学校即社会”。

  (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杜威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象,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

  (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忽视直接经验,只学习抽象理性的知识体系的教学。他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

  2.教育的目的:(1)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所追求的是过程的、内在的教育目的即“生长”;(2)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务。

  (二)课程与教材论

  1.批判传统课程: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认为这是成人编写的,代表着成人的教育标准,很多知识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是他们力不能及的东西。

  2.“做中学”: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作业取代传统书本的统治地位,使儿童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又能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3.“教材心理学化”: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之后再把直接经验组织化,从而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教材形式。

  (三)思维与教学方法

  杜威提倡反省思维,是指对某个经验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其功能在于求得一个新情境,把困难解决、疑虑排除、问题解答。

  此外,根据杜威的科学的实验主义探究方法和反省思维方式,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①创设疑难的情境;②确定疑难所在;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④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种困难:⑤验证这钟假设。

  (四)道德教育理论

  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道德性与教育的社会性是相通的,道德教育应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不能只停留于口头说教。

  综上所述,杜威是西方现代教育派的理论代表。他对传统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挑战,奠定了现代教育的理论基石。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使美国教育由赫尔巴特主义转入杜威主义,并影响到其他国家。杜威强调知行合,使教学中死的知识变为活的知识;对“教育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强调,是对内发论和外砾论的突破;奠定了儿童中心论,解决教育与儿童相脱离的问题,并通过学校与社会的统一,思维与经验的统,解决教育与实践,学校与社会脱离问题;提出了做中学这一建立在新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新方法,拓宽了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了教学专业化。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进程发挥巨大作用,对日本、中国、土耳其、苏联、墨西哥等国具有直接的影响。?

  4.材料:小张很聪明,但他贪玩不用功,每次考试都有侥幸心理,如果考得不好,他就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

  (1)小张的归因是否正确?这样的归因对之后的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如果这种归因不正确,如何引导他正确的归因?

  (3)对教师而言,正确掌握归因理论有什么意义?

  答:(1)小张的归因不正确。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个体解释自己行为后果时的归因是复杂的,这种归因将影响其今后类似行为动机的强弱。人们通常将自己行为结果的成败归为六种原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态、任务难易、运气好坏、外界环境。他把以上六种原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①内部归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以及身心状态属于内部因素,其他属于外部因素。②稳定性归因:能力高低和任务难易属于相对稳定的,其他都是不够稳定的。③可控归因:努力程度是受意志支配的、可控的,其他都属于不可控的。

  其中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小明将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归因于运气,这是不能进行正确归因的表现,那么他就不会意识到自己失败的真正的原因是没有付出足够多的努力。

  如果考的不好,他就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因此会产生气愤,从而降低其学习积极性。此外,他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归因,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归因训练,从而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材料中,教师应该引导小张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这样才会激发其学习动机。

  (3)对教师而言,正确掌握归因理论意义重大,具体如下:

  ①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②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③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④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不断更新中!!!

  以上就是“2023年江苏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及答案(回忆版)”的部分内容,仅供参考,预估分数成绩好的同学,可以考虑准备复试了,乐昇学教育有对应的复试备考资料。预估分数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又想提升学历的同学,可以考虑同等学力申硕/中外合作办学/高级研修班/国外在职硕士/国外全日制硕士等学历提升方式。路在脚下,千万条任你翻高山趟河流,只要想走,总会有办法的。希望好学不倦的你能够遇到乐昇学,我们一起携手,照亮通往未来的路。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维护国家安全,责任关系你我
下一篇:2022年中国幼儿美术教育协会主办全国青少儿美术作品展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