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华师大附属东昌中学:单元整合促思维,群文阅读提素养——“双新”区级展示(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1-14
手机版

  冬日暖阳研意浓,为了深入践行“双新”理念,积极探索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路径,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共同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2022年12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举办了一场以“单元整合促思维,群文阅读提素养”为主题的研究盛宴。

  莅临本次活动的嘉宾及团队有: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心科教授,华师大专家顾问团赵志伟教授,浦东新区语文教研员余锡宝老师,浦东新区高一年级、华东师范大学高中语文学科联盟组以及远在西藏日喀则市拉孜高级中学的学科同仁。

  WDCM上传图片

  课堂教学 践行“双新”

  统编教材呈现出新的面貌。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人文主题”的设计充分考虑新时代高中生人格和精神成长的需要,“学习任务群”是单元组织的另一条线索,每个单元都设计有若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

  “课”的划分主要根据“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依据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特点进行组合。含有两篇及以上课文的这样的“课”的特点,带有较强的整合的特点。统编教材这样的单元内部组织形式,这样的“课”的特点,非常适合实行“群文教学”。

  东昌语文组对基于教材的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实践研究,本次参与展示的两节课,就是我们的实践探索。

  WDCM上传图片

  陈伽老师群文阅读的两篇课文《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是一课之内的两篇课文。在教材中,第二篇画星号,表示二者有主次之分,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陈伽老师处理为并列式的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选择,陈伽老师关注的是人文内涵。本堂课教学目标定位明确、具体、适切。教学难点突破有效,教学过程完整,活动设计巧妙合理,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同时能紧扣住单元重点,体现了教师较好的单元意识。

  WDCM上传图片

  金添玉老师群文阅读的是《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三篇课文,是跨“课”的三篇课文,前两篇是第14课,《我与地坛》是第15课。金添玉老师处理为并列式的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选择,金添玉老师关注的是散文写法。整节课中,教师循循善诱,通过比较探究分析法,教学难点突破有效;学生在情境创设和课堂活动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度学习,也提高了品鉴散文的能力。

  WDCM上传图片

  这两节课,一节是一课之内的两篇文章,一节是涉及到两课,关联到三篇文章,三篇文章涉及到组元能力。也就是,为什么这两篇放在一起,这三篇组合到一起?篇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与单篇阅读教学有紧密的联系,但又要超出单篇阅读教学,是对教师专业功底的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伽老师、金添玉老师做出了探索。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专题汇报 以研促教

  在双新实施过程中,东昌语文组基于课标精神,研究新教材,进行了多方面摸索。比如怎样以大单元教学视野下以教材节选篇目引领整本书阅读,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怎样在作业设计中体现思维培养意识等等。在教研组、备课组的指导下,沈裴裴老师做了很多探索,她作为团队代表发言交流,汇报的主题是“双新研享育素养,单元贯通提思维”。

  WDCM上传图片

  首先,沈老师谈了对新教材大容量的设计处理。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分别在必修上册和必修下册增加了一个整本书阅读单元,这也成了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然而,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整本书阅读和研讨”却不仅仅在这两个单元中需要落实。新教材五册书中作品节选课文共有18篇,这些课文的学习其实同样指向“整本书阅读和研讨”——一方面,节选课文内容与作品的其他内容关系紧密,无法完全切割出来进行“断章取义”式的解读;另一方面,若希望学生对于作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进行深入的思考,“管中窥豹”式的片段阅读也远远不够。为了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因不了解作品的完整内容而云里雾里、浅尝辄止的情况,我们备课组试着探寻新的教学方式,以期在学生效能、课堂容量、教学深度、学习内化几个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以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为例,文本包括《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老人与海(节选)》和《百年孤独(节选)》。我们对本单元进行了大单元教学设计,核心是以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为抓手探究小说主题,实施方法是以具体任务驱动学生活动,学生在九个任务中选择其一,组成主题任务小组,进行整本书阅读,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一次主题演讲交流。这样的形式将教师目标式引领和学生个性化阅读相结合,以一篇带一本,以一本带多本,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阅读主动性,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学生自主研习和教师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落实“外国作家作品研习”“整本书阅读和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等多个学习任务群。

  接着沈老师分享了思维培养教学落实的几点探索经验,分别是:基于教材单元的理论学习;以问题链引导的课堂浸润;形成专题序列的作业练习;指向思维输出的写作实践。

  最后沈老师带着反思说道:三年的新教材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备课组进行的思考和探讨远不止这些,但我们一次的尝试仍然是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我校语文组全体同仁仍在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努力前行,组内合作研讨的具体内容包括校本评估练习的编撰、更多序列化作业的设计与完善、单元教学说课交流与展示、群文教学校内开课研讨等,携手前行。

  专家评点 引领提升

  WDCM上传图片

  余锡宝老师首先肯定了东昌中学语文教研组在新教材实施中的努力探索,指出此次聚焦群文阅读,是在新教材实施中新的课型。群文阅读相较于单篇阅读,各有优缺点,不可偏费。单篇阅读就像慢嚼细咽,可以深入挖掘,但会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群文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对学生思维的要求高,但也可能只有概念。了解两种课型的优缺点,灵活运用,至关重要。群文阅读的前提,需要学生对单篇课文有充分的认识,如果单篇没有很好地把握,很难推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两位老师的课上都可以看到学生的回答非常准确,学习认真,做好了课前的学习。群文阅读需要确定核心议题,也即公共话题,必然是两篇文章共有的特点,再深入下去。

  余锡宝老师肯定了陈伽老师的教学设计,指出《赤壁赋》《登泰山记》的核心议题确定为探索文章的人文内涵和情景关系,符合单元特征和单元要求。接着具体评析了陈老师的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是交流作业,板书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学生在描写景物时比较客观,作为铺垫。第二个标题,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把景物描写当做自己抒发情感的载体。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两篇文章在写景时手法不一样,对比特别的鲜明。教师把《赤壁赋》的写景赏析了一遍,夜游赤壁之水月、历史联想之水月、哲理之水月三个角度,框架清晰。第二个板块,贴近文本,先提问这些句子哪些是和水月有关的?起点很低,学生也理解得很好。紧扣文本来讲,注意引导的方法,比如讲到哲理水月的时候,能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到有意味的方向。总体来看,设计合理,板书精彩。

  余锡宝老师接着分析了《登泰山记》,指出其中蕴含作者的凌云壮志。顶风冒雪、攀登七千多级台阶、除夕之夜在山顶上,新年的第一天迎接初升的太阳,迎接新的人生,具有宏大的意象,太阳神奇的力量,“异色”无法形容一般,这条线是白天和黑夜的交界线,黑暗和光明的分界线。日上正赤如丹,大海只是日出的背景,场面壮烈。颜色、形态,朝阳如此有气势,给人无限的希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登山前非常郁闷,看到红日升起的时候,自己的心中也升起了一轮红日。泰山之行是他的精神突围,泰山之行结束之后,毅然辞官,泰山的景色给作者带来的精神鼓舞。

  WDCM上传图片

  赵志伟教授表示自己担任东昌中学语文组顾问已经十余年,肯定了学校对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做法。赵教授提到了自己写作的《论语文教师的“教学观”》一文,他非常推崇群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金添玉老师这次开设的课有《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我与地坛》。随后赵教授对《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娓娓道来,指出无论整本书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一定要知人论世。

  另外,赵教授非常支持群文阅读,从语言学习的理念来说,就是一篇文章带出一篇文章,一本书带出一本书,语言训练过程在阅读中完成,而非分析、研究和探讨,平时的教学过程一定要在阅读中磨炼。“什么样的文章可以群文阅读?”赵教授认为现代文,比如把《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济南的冬天》《想北平》群文阅读,比较它们的不同,这种比较非常有意思。对于文言则比较推崇单篇教学与记忆背诵,语言结构在背诵过程中得以熟悉。

  加涅在《教学方法的学习基础》指出:“为了学习任何一项言语信息而进行的教学,其重要的特点是提供和这项信息联系在一起的或者可以配合起来的更大的有意义的知识。”所以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就是要通过真正的训练,语文学科就是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操作过程中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老师的文本解读与学生的理解相调和,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专题报告 致思致远

  双新实施中,学科核心素是我们必须要在教学中落实的。我们都已经在有意识地落实“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任务群——单元——课的教学来落实。学习任务群,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载体,18个学习任务群具有自身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提示,在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有各自的学习要求。

  本次“双新”教学展示活动中,学校诚邀华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张心科教授作《核心素养·任务群·整本书阅读》的讲座。

  WDCM上传图片

  讲座伊始,张教授明确: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后,一系列新概念发生变化,比如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大概念、任务群、情境教学等。语文核心素养到底是恒定静止的,还是发展变化的?是语言素养,还是语文素养?是中心的,还是重要的?是独立的,还是交叉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并非专指语言素养,而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可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不同角度去考察但又难以将其截然分开的,是一种融合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要素的综合品质。

  接着,张教授指出:教材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若干单一专题或综合为载体,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可见,所有的编排都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从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综合养成;从单篇课文组织单元转向主题单元,任务驱动;从导语、课文、练习转向任务、情境、活动。

  进而,张教授就教学实施提示:近几十年来所确立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的“双基”,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目标,再到现在提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要素的核心素养目标,其演变也是受不同时代的学习者、校外生活、学科专家三个因素变化的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及取向也随之变化。

  当前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个体在处理海量信息时思维显得很重要;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个体的文化素养。为了应对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倡导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可能就要围绕“语言”“鉴赏”“思维”和“文化”来确立某个篇目的教学目标,既要帮助学生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又要致力于提升个体的文化素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根据所处时代的课程目标来确定,课程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学目标的改变。

  然后,张教授就语文学习任务群谈到:现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的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就像18座连在一起又各自独立山峰一样。现在的课程标准只确定了任务和目标,即要攀登这18座山峰并达到峰顶。就是像佐藤学所说的,是一种充满着不确定性的“项目型”课程。任务和目标是确定的,而过程和方法是不确定的。这自然有好处,不同的登山者可能探索出不同的路径、使用不同的工具、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具体的情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看到沿途不同的风景。不过,也许有人只能爬到半山腰就退下来而望山兴叹,或者只能在山林里打转,毫无方向,他们最终都没能攀登到峰顶。事实上,肯定存在到达峰顶的捷径和最省力的攀爬方法。所以,提供必要的路线图和攻略是有必要的。如果能把这18座山峰的攀爬路径开发出来、方法找到,甚至每座山峰设计出多种攀爬方案,供人选择、落实、比较、总结,则更好。

  而后,张教授对任务情境设计、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阐释了他的深刻见解。讲座深入浅出,例证鲜活生活,让听者大有“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之感。

  本次研修活动,质量颇高。不仅公开课上得有水平,评点指导也是干货满满。感谢各位专家耐心细致的指导!现场老师们都在积极思考,认真发言,认真记录。

  双新实施一直在路上。“双新”是一个挑战,是理念上的挑战,是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其根本指向应当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这挑战中,我们一起,感受教师自我的更新,感受自身专业的成长!“精研致思,众行致远”,只有不断向下扎根积累,向上生长与追寻,才能实现新的发展与突破。

上一篇:2022高校招办主任访谈|哈尔滨工业大学
下一篇:《沙丘》评分一夜降到7.6,遭大量差评,到底是恶意还是真难看?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