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中国大陆"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1-15
手机版

  "上海大学?上海哪个大学?"

  "就是上海大学!"

  

  "共祝前程似锦",2020年7月3日,中国第一高楼、世界第二高楼的上海中心大厦为上海大学的毕业生亮灯——从19:22到20:20,寓意着上海大学从1922年到2020年的发展历史,上海中心亮灯是上海大学毕业季的一项传统。

  上海大学、上海中心,同样都以"上海"这座城市来命名。有人说,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学则代表了上海的气度。这不仅是对上大毕业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一座城市关注和重视教育的一种表态。

  

  放眼全球,许多以城市命名的大学都在世界高校前沿,比如东京大学、伦敦大学、纽约大学等。中国也有北京大学、香港大学进入世界著名高校之列,而居于中国金融中心的上海,上海大学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历史上,她曾跟黄埔军校并称,留下了"武有黄埔 文有上大"之美名。现如今,她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了解上海大学,最好的方式是从校史开始。

  文有上大,武有黄埔

  上海大学诞生于风雨如晦的年代,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红色学府"。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犹如茫茫黑夜里照进希望的曙光。1922年,为应对军阀混战时局,承担起救国使命,国共合作建立上海大学,也就是现在人们口中常说的"老上海大学"。这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的第一所高校,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

  老上海大学发轫于闸北里弄,迁播于租界陋巷,后选址于江湾一隅。那时校舍简陋湫隘,办学经费拮据,但在中国共产党以及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声誉日隆,红色学府名声不胫而走,吸引四方热血青年奔赴求学。五年时间里,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留下了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李硕勋、杨尚昆、陈望道等一长串彪炳史册的名字,在当时就赢得"文有上大,武有黄埔"之美誉。经历了短暂而辉煌的五年,1927年,"四一二"事变爆发,老上海大学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位于原西摩路(今陕西北路)的上海大学老校门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复办上海大学(简称原上海大学)。1994年5月27日,新上海大学于上海解放纪念日组建成立,新的上海大学由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

  

  1994年5月27日,新上海大学成立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举行

  两次合并组建得到了老上海大学校友及其后代的热烈支持和响应,他们纷纷题词、致信,祝贺母校"复建""重光";党中央、国务院及上海市委、市政府也殷切希望新上海大学继承和发扬老上海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新上海大学首任校长、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提出:"当今世界,以城市命名的大学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佼佼者。我们上海大学的任务,就是达到这些大学的水平,并与他们并驾齐驱!"

  

  新组建的上海大学传承创新精神,在国内最早实行"三制教育",即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在国内高校领风气之先。此外,还在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辅导员队伍聘任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垂范,为上海乃至全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贡献了上大智慧。

  2016年以来,上大先后成为上海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单位、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是上海高校中仅有的两所"全国首批文明校园"之一。可以说,建设与上海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大学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实现着。

  

  勇立潮头,全国前列

  近年来,在国家战略引领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大学的"名校战略"轨迹明显——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社会影响,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育质量,都跻身全国高校前列。

  在上大有着一支实力一流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全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3人。

  

  而在教学平台方面,上大更是实力出众,现有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4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创新引智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批准备案建设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3个上海高校智库,为培育英才营造了肥沃的土壤。

  

  依托着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教学平台,上大打造了一批质量上乘的课程。上海大学首创"项链模式"教学法,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大国方略",被誉为"中国系列"课程的开山之作。"创新中国"入选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团队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上大推出的"育才大工科"——人工智能系列通识课,"人工智能""智能文明""人文智能""智能法理""生命智能"等名师优课,打开学生脑洞,强化人文内涵,提升中国文化自信。迄今,教学团队已上线超星尔雅同名慕课9门,出版12部配套教材。上海大学思政"红"课,被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广泛报道,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标杆。

  上海大学奋力行进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发展势头迅猛:

  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9个强势学科进军全国前20%,社会学、美术学2个学科获评A类,较上一轮进步显著;有35个学科入选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上榜学科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上海大学35个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0%

  根据ESI 最新数据显示,上大有工程、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理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社会科学9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ESI学科排名百分位不断向前,目前工程学科已接近前1‰,一众学科正在积蓄力量,朝着世界顶尖学科行列迈进。

  在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单中,上大共有19个学科上榜,其中冶金工程居全球第26位。

  

  上海大学上榜19个世界一流学科,括号内为学科在中国大陆高校排名

  凭借着雄厚实力,上大人向来擅长为国家的重大工程贡献智慧。孙晋良院士研发的碳/碳复合材料已批量用于我国多个型号的航天运载器;无人艇团队"精海"系列无人艇已广泛用于南海巡航、东海勘测、南极科考等领域……这些上天入海的"大国重器",都闪耀着上大人的智慧之光。自新组建以来,上海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科研能力和水平处于全国高校先进行列。

  

  上海大学研制的"精海2号"无人艇随"雪龙号"进行南极科考

  一流师资、一流学科、一流平台造就一流人才。在上大,从来不缺高水平学霸。2020届毕业生中,环化学院博士生罗磊,围绕"0-1"原始创新,成功研制人工纳米抗体,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等重要期刊;材料学院博士生王琦琨,聚焦卡脖子技术,从事氮化铝单晶生长研究,获得20多项专利,打破欧美长期垄断;管理学院硕士生谢天豪,组织团队研究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在第十六届"挑战杯"中勇夺特等奖;钱伟长学院本科生史雨晨,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Finalist(前0.32%),还带领团队获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高校组男子国际跳棋团体和个人双料第一……

  

  而上海大学的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2016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2019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21%。近五年就业率均居于上海市同类高校前列。2019年全球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国内地高校排行榜中,上海大学位居16位。

  进步神速,赶超985

  

  学校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是相互成就的。如今的上大已是教育部"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中国大陆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在最新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上海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387位、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6位,排名赶超部分985高校。

  

  校友是学校培养质量的投影,目前遍布世界各地的"上大人"已有30余万,其中很多人成就卓越。1987届物理系校友黄勇,是国际著名的光器件专家,其领衔研发的高双折射保椭圆光纤,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997届机自学院校友王迅,因在激光投影手机产业的杰出贡献,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近年来,上大的发展可谓越来越充满活力。除了在上海招收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外,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也选择报考上大,连续两年,报考上大研究生的人数位列全国第二。

  

  此外,作为日益国际化的大学,近年来上大国际学历生以每年接近30%的速度递增。这些国际学生的生源遍布世界各地,超过60%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近30%来自欧美地区。上大目前与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200所院校或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着力推进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计划,打造以"境外高水平海外交流、境内国际化校园营造"为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在上大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已超过4000人,可以说其对国外学子相当具有吸引力。上海大学对外开放与留学生的增加,在全国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已成为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身处伟大时代,立足卓越的全球城市,上海大学拥有大好的发展机遇。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作为中国经济之都、世界著名国际性大都市,上海的城市发展始终走在中国城市前列,目前上海正在着力打响"四大品牌",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力推进新时代全方位对外开放。上海需要靓丽的文化和教育名片,需要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的地方大学。

  

  为对接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上大成立了长三角研究院,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示范区建设;成立临港研究院,服务上海承接国家创新战略。谋划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新举措,建立微电子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筹建生物医药研究院,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瓶颈,在上海打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地中贡献上大方案。

  

  吴晓春团队: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工模具钢及应用"项目;工模具钢完成单项3000万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吴明红团队:通过离子精确控制石墨烯氧化膜的间距层,应用于受污染水体治理;宝山区6条治理河道水质指标均已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

  

  任忠鸣团队:获"关于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两机专项)第一批立项,经费3730万元。

  

  "上大艺术流派"正在产生巨大影响,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赓续红色基因,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上海这片沃土上,上海大学这所"红色学府"会发展成为地方高校建设中的标杆,成为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符的世界一流大学!

上一篇:上海:力争2025年实现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
下一篇:“土猪拱白菜”的衡水中学张锡峰高考成绩公布:或无缘北清交复 但985稳了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