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忧虑人口达26亿,提出计划生育,仅少数人赞成,他被罢职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1-10-06
手机版

“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难。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单看这段话,我们就能勾勒出一个坚持原则、敢为真理抗争的斗士形象。事实上,这段话的作者马寅初先生,也确实称得上是“斗士”。

众所周知,马寅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人口学家,除此之外,他在经济领域也颇有建树,还曾经担任北大校长,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这是说,马寅初在上世纪因为坚持计划生育的政策,被当时的高层批判,人口没能得到及时的控制,迅速增长,为生存资源与空间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大众所熟知的马寅初,总是与“计划生育”、“人口爆炸”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计划生育”只是马老抗争路上的一部分。

马老历经一个世纪,从战火纷飞的疲弱乱世,走到改革开放独立自强的新时代,在原则性问题上,一直不曾妥协。郭沫若曾评价他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这颗铜豌豆嗑掉的牙可不少。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抗战开始,但国民政府采取消极政策,致使东北最终被日本占领。从此,《松花江上》这首歌传唱大江南北,勾起无数国人泪水。

当时的马寅初意气正盛,痛感于神州动荡,对国民政府的做法不满,发表《长期抵抗之准备》一文,猛烈批判其“不抵抗政策”,以及蒋当局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虚伪言行。

不过,马寅初批判的事情可不止这一件。可以说,哪里有反动,哪里就有批判:物价大混乱,批判+1;经济政策失当,批判+1;蒋先生独裁统治,批判+1;官僚资本出卖民族利益,批判+1;爱国志士遭国民党特务杀害,批判+1......

马寅初做出批判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蒋的气量不大,他手下的特务处,是军统的前身,除了帮他处理叛徒,还为他压制“反动”的文人。1933年,文人杨杏佛就因为抨击蒋当局,在街头被特务堂而皇之地刺杀。

马寅初的抗争最终也引起国民政府不满,为自己招来了祸端。

1940年,马寅初被捕入狱。他先后被国民党囚禁于贵州息烽与江西上饶,经过多方努力,才终于在两年后出狱,但出狱后仍然被软禁。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这样一则逸事:鲁迅走在上海街头,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有一天,鲁迅准备戏弄他们,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转身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特务顿时目瞪口呆.....

对鲁迅这样的民主斗士来说,身后跟着一两个特务,是再常见不过的事。那时的中国,外有列强环伺,内有蒋介石独裁,还有仍然手握一方大权的军阀,各种势力交织,动荡又危险,军士随时有性命之虞,文人的笔杆也被盯得紧。

像马寅初这样常年活跃在抗争一线的民主人士,自然也逃不过被特务跟踪的遭遇。马老在演讲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晓得人群里面有特务,用手枪瞄准我的胸膛。我不怕!怕就不会到这里讲话了。”

抗战期间,马寅初始终与中共保持着联系,即使是在被软禁在歌乐山期间,幼子马本初也替他传递着与中共的信件。1949年,他兴奋地跑到周总理车前,大声地说:“遵照你的指示,我已平安来到北平!”

建国之后,局势安定下来,没有了战争的威胁,也没有了国民政府混乱的统治,一切都开始走上正轨,马寅初也得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学术。

他曾在美国攻读博士,回国后成为享誉很高的经济学教授,人口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1953年中国大陆第一次人口普查。

普查显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但马寅初秉持着科学的精神,对调查提出了质疑。这次普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直接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代替人口实际增长率,但是人口实际增长率并不能这样简单地运算。

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水平不一,大城市条件好,死亡人数相对较少,死亡率就低。解放初期的偏远地区还比较落后,医疗设施没能建设,人们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小病小灾可能就要人性命,死亡率高。如果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用哪里的出生率减去哪里的死亡率才合适?能得到一个相对客观准确的结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马寅初不肯接受这样明显不准确的结果,亲自对人口进行了调查。经过三年调查研究,他发现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3%,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是“传统型”,这种模式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在2%,当时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超出一般值0.2%以上,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小,乘以人口基数,就是庞大的人口增长数量。

马寅初做了计算,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大陆约有6亿人口,每年至少增长1320万人,如果任其发展,50年后,也就是到2003年,中国人口将高达26亿。我们13亿人之时,人均资源尚且处于世界下游,再来13亿,资源就更不够分了。

数字面前,更能理解马寅初的忧虑与坚持。

人口必须要加以控制了,马寅初清晰地意识到这个事实,于是,他开始为人口问题奔走。

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马寅初就人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只得到了少数人的赞同,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意见。他没有放弃,只是收回发言稿加以完善,打算等到时机成熟,就再次提出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成熟的时机尚未到来,马寅初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1956年,一向注重体育锻炼、精力旺盛的马寅初患上腿疾,一条腿不幸瘫痪。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

他没有向疾病低头。不能正常行走,就拄着拐杖拖着腿,一走就是五六千步。今年疫情期间,有法国马拉松运动员在阳台完成全马,俄罗斯极限马拉松运动员绕床跑100公里,马寅初也曾每天绕着茶几转几百圈,原因却是病情加重,拐杖也难以支撑远行。

不过对马寅初来说,身体上的问题远不能与人口上的问题相比。他的提议始终没有上升到国家政策,26亿人口的未来一直是压在他心头的大石。

为了解决这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1957年2月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马寅初再次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主张;1957年四月,他在北京大学大饭厅发表了人口问题的公开演讲;6月,他将《新人口论》作为一项提案,提交一届人大四次会议......

马寅初没有注意到,在他积极为人口问题发言的时候,外界的环境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反右斗争席卷社会,学术界笼罩了一层阴云。

马寅初与他的人口论也遭受了批判。起初,他并不在意,一方面,他认为学术问题贵乎辩,真理是愈辩愈明的;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理论有信心。因此,他继续向高层进言以图推行计划生育,并且进行实地调查,希望能完善现有的理论。

这种“两耳不闻批判语,一心只为人口论”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59年。

这一年,中央在江西庐山开了个会,会议后,国内的批判达到了高潮,形势愈发严峻。马寅初接连收到了友人的劝告,劝他不要再执着于控制人口,就连周总理也特意约谈他,劝他为大局着想,暂时妥协,写个检讨。马寅初这才将精力从学术上转移一点,真正注意到那些对自己的“批判”。

然而,就像郭沫若说的,他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铜豌豆,铜豌豆可不会被咬烂碾碎。郭沫若会写大篇的赞扬文字向蒋介石服软,但马寅初不会为学术尊严低头。如果妥协,那也就不是马寅初了。

如果说,曾经的马寅初对所谓的批判是“不以为然”式的放逐,那么此时的他,就要火力全开,正面硬刚了。

马寅初是个文人,文人的特色就是文字。当他写就人口论的时候,文字是他的底气,当他反击批判谩骂的时候,文字是他的武器。维护学术尊严的行动,自然要用文字来成就。

他认真翻阅批判的文章,对批判的观点一一辩驳,并且发表5万余字的《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其中有言:“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坚持真理,即于个人私利甚至于自己宝贵的性命,有所不利,亦应担当一切后果。…学术的尊严不能不维护,只得拒绝检讨。”

报纸也是他抗争的阵地。他在报纸上声称,接下来自各界的挑战书,并且发表《重申我的请求》一文,甚至幽默地反击,说“过去二百多位先生所发表的意见多是大同小异,新鲜的东西太少,不够我学习。”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个人的力量终究不敌社会的重压。

1960年,马寅初被迫辞去北大校长一职,随后全国人大常委的职务被罢免,发表文章的权利也被剥夺,不得已居家赋闲。在家中,他并没有萎靡不振,反而继续做学术研究,甚至写下百万字的农学研究著作。

马寅初曾经说:“我平日不教书,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接触,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我总希望北大的一万零四百学生,在他们求学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随便低头。”

马寅初这样说了,也确实这样做到了。

如果说,来自全社会的批判是他工作中的一大困难,那么,疾病就是另一大考验。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许是上天有意磨练,想要在马寅初的抗争路上多增加些磨折,一条腿的瘫痪不够,又让一场癌症夺了他另一条腿。

1972年,90岁的马寅初做完直肠癌切除手术后,双腿全部瘫痪,只能依靠轮椅。不过就像他说的,马寅初没有向困难低头,治疗期间,甚至还发生了一则逸事。

手术后,负责手术的金显宅大夫向马老询问病情,金大夫说天津话,马老说浙江嵊州话,同为汉语却语言不通。最后,两位老人想起对方都曾在美国留学,竟用英语交流了起来。

后来,他曾经的学生宋运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六十余年来我见过许多许多校长,最让我敬佩的还是马老,马寅初校长。在我心中,没有一个校长能够超过他。”马老的教育想来是成功了的。

1982年,马寅初魂归道山,享年100岁。葬礼上,有人送上这样的挽联:马师在旧社会不畏强暴,敢怒敢言,爱国一片赤子之心,深受同仁敬重;先生为新中国严谨治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堪为晚辈楷模。

马寅初的一生,无论是在战火飘摇之际,还是在风云激荡之时,始终坚持自我,不断抗争。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青山挺拔,江水浩荡,先生的道德风范,却比山水更为高远。

文 | 洛青

上一篇:21世纪教育(01598)拟4.1亿元收购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
下一篇:父亲不留遗产,母亲远走异国,姐姐失联31年,他一生有亲人无亲情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