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工业奠基地」城市芳华是父辈们的温暖记忆
2018年5月28日,辽海·沈阳讲坛“老厂记忆”活动现场。
一位叫周振华的老人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是:“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再讲讲我的工厂,讲讲我的工作,我也就没啥可遗憾的了……”当时,老人已经84岁,是原沈阳第一机床厂职工,曾经支援过“三线”建设,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就是这位让人充满敬意的老人,通过跟记者“笔谈”,接受了采访。一年后,他因病逝世,生命定格在85岁。
【述评】
辽宁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沈阳是“共和国工业长子”。
在现代工业历史中,沈阳从“一五”“二五”时期开始,以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指向,先后创造出100多项“第一”,构筑了新中国装备制造业体系的框架,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沈阳对全国工业建设的支援,为加速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历史性贡献。
这样厚重的工业发展史,《沈阳日报》一直忠实记录着。
城市记忆里的“史上第一”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档案馆、沈阳日报社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为主题,联合推出《我和我的祖国70年70个城市记忆》大型系列报道,以图片见证为导引,选取70个片段记忆,讲述影像记录背后的城市故事。
2019年3月22日《沈阳日报》11版,我们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发生在1949年,劳动竞赛的萌芽——“创造生产新纪录运动”。沈阳第三机器厂车工赵国有是第一位创造生产新纪录的工人。1949年10月,新纪录运动从机械工业领域兴起,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到纺织、化工、电业、冶金等行业,在全市迅速形成了热潮。此后,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发布的《关于开展群众性创造新纪录运动的决定》中指出,新纪录运动是“劳动竞赛的萌芽”和“东北经济建设高潮的起点”。后来,新纪录运动开始由沈阳走向全国。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1951年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诞生过程。制作新中国第一批国徽的任务秘密下达到沈阳,交给了第一机器制造厂(原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我们采访到当年已经97岁的吴嘉祜老人,他是任务小组成员之一,是厂里的八级钳工,他给我们讲了制作国徽的一些细节。那金黄的麦穗上,有多少个麦粒;那崭亮的齿轮上,有多少个齿牙,吴嘉祜都记得清清楚楚。1951年5月1日,由焦百顺、吴嘉祜等参与制作的直径为两米的大型国徽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我们还记录了新中国第一台车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台18马力蒸汽拖拉机……沈阳人民创造了数以百计的“史上第一”,也让体现智慧与结晶的“沈阳经验”“沈阳模式”在神州大地复制推广,这是沈阳人的骄傲,是永不褪色的城市记忆符号。
老厂记忆里的工业文化
拥有近百年工业发展史的沈阳,蕴藏着丰富的工业文物资源。这些不可再生的工业文物,是沈阳工业文明发展的“见证者”。抢救工业遗产,刻不容缓。
2018年5月开始,《沈阳日报》推出《老厂记忆》系列报道,一共推出了13期,有老工人的工厂记忆,也有老厂房的“前世今生”,我们也算是抢救性地挖掘了一段沈阳的工业历史。《沈阳老厂记忆》现已结集出版,为沈阳留下一份珍贵史料,提供一个文化营销城市的作品。
我们很珍惜这样的采访机会,毕竟亲历者年龄都大了,找到知情人会越来越难。我们幸运地找到了周振华、单明思、乔树源、姜杰、季波……虽然这些名字代表的只是沈阳工业发展中默默奉献的一个个普通工人,但沈阳工业的骨血早已融入他们的生命,让他们和千千万万沈阳产业工人一样一生以此为傲。作为城市中的一分子,他们把生命的记忆融入了城市的血脉中,也让这样的血脉去滋养这方热土。
通过这些老工人的讲述,沈阳鼓风机厂、沈阳重型机器厂、沈阳化工厂、沈阳机床厂、沈阳电缆厂、沈阳水泵厂……一个个工厂的记忆跃然纸上。
工业文化不是冰冷的,它有着自己的年轮,有着自己的温度。工人的温度、工厂的温度和产业的温度在时代中汇聚,形成了沈阳这座城独有的温度,镌刻成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老厂记忆”是我们走出去的一次尝试,报道与讲座结合,我们在报道中近距离接触听众,他们是我们的第一读者,使我们的报道更加丰满,更接地气。
劳模记忆里的奉献情怀
沈阳为共和国母亲作出的贡献,还有精神上的,这就是劳模精神:吃苦耐劳,高度认真的工作态度,广泛的创造性,交流、协作,组织起来生产的智慧,不求回报的信赖和忠诚,等等。
沈阳是“劳动模范的摇篮”。劳模辈出,是沈阳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
《沈阳日报》对劳模的报道充分有力,以王凤恩为例,他是中国第一台5000千伏安大型变压器的主要研制者,被命名为全国工业战线生产建设“十面红旗”之一,《沈阳日报》完整记录了他一生的奋斗。
1949年2月24日,《工人报》(《沈阳日报》前身)发了工人王凤恩提的一条建议,算上标点,68个字。但,一名工人的求知欲跃然纸上;1952年8月2日,《沈阳日报》报道《市劳模王凤恩连续三件大创造》;1954年5月15日,《沈阳日报》刊发人物通讯《革新者——记沈阳变压器厂技术员王凤恩》;1958年8月10日,《沈阳日报》一版刊发消息《技术革新者红色的专家》;1999年2月26日,《沈阳日报》一版以《永远的榜样》为题,报道了这位全国劳动模范最后的日子。
2018年12月20日,我们在《一张纸一座城》报庆特刊里,以《温暖“阅读”第一代劳模》为题,报道了赵国有、马恒昌、田桂英、焦百顺、尉凤英、徐连贵、吴家柱、王凤恩等8个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生产者的故事。
我们整理报史,寻访亲历者、见证者,忠实记录历史,这里有沈阳这座城市昨日的芳华,也有您的父辈的温暖记忆。
【内容简介】
1
《老厂记忆》
●采访报道时间:2018年5月~10月
●字数:15万
●内容简介:
2018年5月,《沈阳日报》推出《老厂记忆》系列报道,并与市社科联共同举办辽海·沈阳讲坛之“老厂记忆”活动,采访了一批老工人、老劳模,听他们讲述老厂的故事,对沈阳厚重的工业文化进行细节解读。《沈阳老厂记忆》已结集出版,为沈阳留下一份珍贵史料。
2
《一张纸一座城》
●采访报道时间:2017年12月~2018年12月
●字数:10万
●内容简介:
《一张纸一座城》自2017年推出后共刊发10万余字,特别是2018年12月20日特刊报道(4万余字)被业界称为“良心制作”。在《沈阳日报》与沈阳这座城市共同迎来70岁生日之际,策划报道团队秉承新闻职责与文化使命,事先用两年时间进行组织策划、思考沉淀,紧紧围绕着创业、劳模、雷锋、改革、突破、担当、转型等时代关键词,生动再现了“一张纸与一座城”70年的荣耀芳华,深刻反映了“一张纸与一座城”这个命运共同体血脉相连、砥砺前行的文化自信。刊登这期组合报道的《沈阳日报》被辽宁省、沈阳市两级档案馆和图书馆列为永久收藏类藏品。
3
《我和我的祖国70年70个城市记忆》
●内容简介: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沈阳日报》推出《我和我的祖国70年70个城市记忆》大型系列报道,以图片见证为导引,选取70个片段记忆,讲述影像记录背后的城市故事,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沈阳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沈阳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表达沈阳人民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总策划:程谟刚 兰宝刚
总执行:罗宪杰
策划执行:伏桂明
撰稿:伏桂明 周贤忠
视觉设计:陈起立 魏爽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中考后,准高一学生需要全面了解,高中3年6个阶段的定位和目标
下一篇:19岁少年高考前盗走试卷,中央启用备用卷,被抓时才知考上重本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
- 黄山屯溪区:秋风迎诗意 教研唤灵思
- 给您提个醒!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别忘了办,认证时间可以自己挑个好记的日子
- 雄安新区城市鸿蒙生态正式启动!
- 打破规模天花板:复杂科学怎样框定企业幂律增长路线图?
- 根植文化自信 福建师大少数民族学生与艺术名家面对面
- 兰大师生参加第18届锕系及裂片核素在地圈中的化学与迁移行为国际会议
- 祝贺!兰大校友吴照华夺得2023年世界武搏运动会男子刀棍全能金牌
- 以更强信心冲刺决战目标
- 原创突发!记者曝出争议猛料,球迷吐槽:中超联赛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 观烟台·观商务丨刚刚,烟台在这里温情亮相
-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校友已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和一笔宝贵财富
- 66年血脉情缘历久弥深,“交大”回来了丨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园区正式启用
- 朱钰峰出席第十三届苏港澳青年发展论坛
- 新西兰留学申请
- 自主与合资企业频出招,海外出口成弱势车企“救心丸”
- 托福写作如何得高分
-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沈义俊: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助力海南海洋强省建设
- 综测推免双第一,保研上财,她用行动创造不凡
- @毕业生:收藏好这份秋招指南 让你“遥遥领先”
- 托福雅思哪个难考
- moto razr 斩获双 11 小折叠多项销量第一,还公布全新智变柔性屏新机
-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 促进贸易畅通 推动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 双峰县教育系统:厚德仁爱尊老爱贤 凝心聚智共谋振兴
- 郝明金出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七次代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