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专家智慧 共筑药物安全防线 ——2021 CSCO-赛诺菲肿瘤治疗艺术高峰论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2-01
手机版

  

  2021年3月13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与赛诺菲共同承办的“肿瘤治疗艺术”高峰论坛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隆重召开。大会特别设立药学论坛,论坛议题围绕肿瘤治疗药物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和药物警戒体系建设工程进行分享与探讨,涉及肿瘤药物的选择、使用、监管、监测等多个维度,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肿瘤药物的使用,提高肿瘤临床药学服务质量,加快药学服务模式转变。

  

  

  

  

  

  

  药学论坛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吕迁洲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李国辉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高申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上海市静安区临床试验中心黄仲义教授担任荣誉主席。

  从实践出发 聚焦临床合理用药——肿瘤治疗药物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要求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的健康;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愿景目标纲要再次提到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马飞教授就“肿瘤药物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实践探索”进行了精彩演讲。马飞教授指出,药品管理应该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全程管理,全面提升药品质量的管理;药品质量的管理要贯穿于从研发到生产乃至使用的全过程,这是药品质量管理服务于健康中国这一宏伟战略规划重要之处。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全国正在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对全国抗肿瘤药物的监管高度重视,因此,抗肿瘤药物的药品管理应实现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闭环,包括从药品的研发和注册审评,到药物的生产工艺和临床使用,甚至包括代产监管。这样的行动才能确保抗肿瘤药物能够规范化使用,才能保证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得以实施,才能把肿瘤的危害降到最低,最终实现健康中国2030这一宏伟的战略规划目标。

  

  化疗药物是肿瘤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但选择性差、治疗指数低、个体差异大、毒性大,影响其在临床中的使用。来自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苏教授从药学视角分享了化疗药物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临床用药选择多维观。李苏教授指出,需要针对化疗药物进行全程化的药物管理,包括个体化用药、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调整药物剂量、根据群体药代动力学计算个体剂量、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PK/PD)模型推荐合适的剂量、通过药物监测调整剂量、推动基因多态性指导下的给药剂量的个体化。在药物选择方面,同类型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态、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合理选择药物。如:溶剂型紫杉醇、脂质体紫杉醇和白蛋白紫杉醇三者因溶解度不同导致作用时间不同,从而在临床使用时需要采取不同的给药方式和预处理。在紫杉类药物中,多西他赛使用剂量较紫杉醇低,主要原因是多西他赛对微管的抑制活性是紫杉醇的2倍且多西他赛在靶细胞内潴留时间较紫杉醇更长且浓度更高等。总之,化疗药物可通过全程管理达到安全有效的临床获益,临床用药选择与药物剂型、药物与靶点亲和力、药物在细胞内的潴留时间等相关。

  

  我国尚未出台关于窄治疗指数相关的药物管理规范,用药安全性问题仍普遍存在。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剑教授从临床视角分享了窄治疗指数肿瘤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的意义。张剑教授指出:目前,我国仿制药大多未通过一致性评价,即使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与原研药仍差距明显,而窄治疗指数药物尤其需要关注(例如:多西他赛,奥沙利铂等抗肿瘤药物)。研究显示,部分多西他赛仿制药的血液毒性、皮肤毒性、及停药率显著高于原研多西他赛。所以,从药学层面过渡到临床方面,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临床医师对于窄治疗指数应当有更深刻的认识。

  博采众长 汇聚多学科力量——诊疗多学科对话

  主持嘉宾

  

  吕迁洲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李国辉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刘韬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姜赛平教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梅清华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的吴新红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许东航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的肖洪涛教授和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于倩教授共同围绕“如何建立高效的医院管理体系,落实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如何发挥多学科力量规范肿瘤药物的合理使用?”这两大问题深入讨论。专家们认为:科学规范的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须由多学科、多专家组成的抗肿瘤药物小组的综合评判;抗肿瘤药物的分级管理会经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管理、从法规管理到技术管理过程的转变,应结合医院特点制定本院的标准(不宜盲从照搬),应具备管理架构、运行机制、专人培训、评价体系等;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管理需不同学科之间协作,药学部门助力精准监测。

  

  *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序

  放眼未来 着手监管标准建立——药物警戒体系建设工程

  

  2019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明确提出了国家将实行药物警戒制度,对药品不良反应及其他与用药有关的有害反应进行监测、识别、评估和控制。来自广东省药理学会的邓剑雄教授做主题开篇——药物警戒系统(CHPS)设计。邓剑雄授从药物警戒发展进程、医疗机构面临现状、药物警戒的工具和方法三个部分出发,对医疗机构如何开展药物警戒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嵌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不良反应(ADR)快速上报功能,提高报告效率和质量,实现智能搜索与主动监测功能,减少漏报,触发器技术和文本搜索技术相结合,可实现ADR主动监测。

  

  2020年12月31日,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窄治疗指数药物开展以药动学参数为主要终点指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窄治疗指数药物生物等效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陈志东教授从实践视角分享了窄治疗指数药物特别监管标准的建立与实施,陈志东教授指出,窄治疗指数药物品种多,其中抗肿瘤药占26.8%。但我国对其监管刚起步,等效性评价指导原则中设置的标准过低,与国际差距大,且许多窄治疗指数药物批准上市后无跟进,未持续监测仿制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因此,我国窄治疗指数药物监管标准的建立与实施十分必要。

  各方联动 打破数据孤岛——社会共治多方探索

  主持嘉宾

  

  高申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黄仲义教授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

  在该环节多位专家聚焦“基于医院信息系统开展药物警戒的探索”和“药物警戒全流程中,各关联方如何有效协作?”进行讨论。参与专家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卞晓岚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方罗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古今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侯锐钢教授、漳州市医院黄小红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振光教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林志绣教授、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肇晖女士、上海拓新健康促进中心司心里先生及赛诺菲药物警戒部门亚太负责人周凌芸女士。专家们表示:目前的预警系统缺乏反馈机制,无法利用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分析,可积极开展个案分析;药物警戒体系的建立需将医师、药师和护师工作中的关键安全要素进行整合,结合风险导向的预警管理、过程导向的安全管理和事件导向的改进管理,并强调了医院信息系统在不良反应上报中的重要性;专家呼吁各方联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及药物临床申办者、药品使用者、医疗机构三者之间发挥有效的协作,各医院数据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孤岛是建立药物警戒体系的关键;企业、公司、医院、患者在药物安全当中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患者的安全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按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序

  大会总结

  吕迁洲教授和黄仲义教授对会议的精彩内容予以高度赞赏。目前,抗肿瘤药物的使用现状不容乐观,也需要国家层面发布分级管理的行政法规、制定指导原则,可由各医院分别制定本院目录后上报卫健委,再由卫健委召开专家委员会,制定下放目录。而对于药物警戒体系的建立,特别是抗肿瘤药物的药物警戒报告统计系统,需要各医院配合开展,为政府做参谋、为药企做反馈。

  本次药学论坛通过探讨肿瘤治疗药物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形成多学科共识,积极探索构建药物警戒体系,推动药学服务向临床发展,奠定多方合作、数据互通基石,为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为推动我国临床合理用药工作和“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MAT-CN-2104142-1.0-03/2021

上一篇:中国农业大学第二学士学位怎么样?好不好?性价比超高!
下一篇:农村金融相关的论文题目推荐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