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明:聚焦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点位集中发力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扩大内需、战略科学家、基础研究、绿色低碳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冯煦明:聚焦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点位集中发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智库研究室主任冯煦明指出,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这是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从宏观层面来看,投资和消费疲弱是制约当前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主要“梗阻”,国内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微观层面来看,缺需求、缺订单是当下很多企业面临的首要难题。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主体预期转弱的情况下,要从较高层面进行全局性、综合集成式的政策规划,聚焦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点位集中发力。首先,要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提升信息、科技、物流等产业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其次,要在传统行业实施产能更新和产能绿化工程,带动技术改造投资和产能绿化投资。鼓励支持传统行业市场主体进行技术改造投资,更新生产设备,升级流水线和生产工艺,科学限制高污染、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投资。最后,要加快补齐民生领域投资短板。在幼儿托育、中小学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环节,全面优化教育服务供给;扩大医疗及公共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优质医疗服务供给。
摘编自《经济日报》
【尤延铖、杨玉成:提供“种子”、厚植“沃土”,培养战略科学家】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尤延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研室主任、教授杨玉成表示,战略科学家,是能够解决重大科技难题的一流科学家,更是能够谋篇布局、为重要科技发展方向领航掌舵的战略家。培养战略科学家的“种子”可以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型科技创新人才,“沃土”则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应综合考虑战略型人才、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科技企业等多方需求,以“创新+创业”“科技+资本”“战略+科学”的新范式,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探索一条战略科学家培养新路径。第一,健全“创新+创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要真正瞄准世界科技最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效协调需求、市场、研发和生产之间的关系,实现颠覆性科技成果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真正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第二,鼓励“科技+资本”的科技企业跨越发展新方式。借力资本作为有效的外部“杠杆”,以“科技+资本”的方式,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帮助战略科学家从企业视角提炼根本性的重大科技问题。第三,探索“战略+科学”的战略科学家培养新路径。遴选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强的战略科技人才,鼓励他们不断向企业会聚。与此同时,注重在企业设立战略人才培养专项基金,推行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创新科技人才持股制度,构建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的正向激励机制。
摘编自《光明日报》
【程如烟:多措并举加强基础研究,助力实现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程如烟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当前,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互动关系日益显著,主要创新大国都把支持基础研究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推进措施。一是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在全部研发经费中的比例,并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风险投资、慈善基金等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二是根据国家重大需求和未来前沿领域布局。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无线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和纳米技术能够带来制造业的变革,对国家产业根基产生重大影响;生命科学不仅事关人民健康和福祉,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三是重视交叉融合研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8年发布的战略规划把“发展融合研究”作为十大投入计划之一,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在资助机制中专门设立了跨组织主题和多学科计划。四是发挥大科学装置作用。大科学装置是指须通过较多资金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以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当前,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需要依托大科学装置才能开展,主要创新大国都非常重视大科学装置建设。五是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基础研究资助制度。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资助制度,简化管理程序,设立长期资助计划,确保研究人员能够潜心于某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以产出突破性研究成果。六是加强基础研究与后续研发的衔接。重视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以及概念验证和示范等全链条支持,以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应用。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李苍舒:金融科技平台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知识中心副研究员李苍舒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各行业各部门协同联动、公众普遍参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可以扮演关键角色,推动全社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第一,发挥互联网大平台优势,构建全方位绿色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绿色支付领域,可提供便民快捷的电子支付、扫码点餐、电子发票等服务;绿色信贷领域,可建立小微企业绿色评价体系和绿色供应链认证体系;绿色消费领域,可探索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消费;绿色保险领域,可探索构建与节能减排行为相连接的创新车险模式;绿色基金领域,发挥平台力量,搭建绿色基金主题专区。第二,构建数字普惠的小微绿色金融体系,更高效地激励小微企业与经营者的绿色转型发展。金融科技平台基于自身数据和技术优势,可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与经营者维度的绿色评价体系,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小微企业的绿色经营行为进行专业评估,构建数字化和智能化驱动的绿色评价体系。第三,创新企业碳账户管理平台,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政企碳中和网络。金融科技平台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碳中和的过程中,协助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跟踪与监控机制,并完善企业碳信息披露制度,定期披露碳中和成果,增强碳中和信息透明度。第四,积极稳妥探索绿色投资,引导资本流向低碳领域。金融科技企业要注重引导绿色投资,关注清洁能源、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绿色核心产业和前沿市场;小微企业要注重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小微企业的绿色经营;大型金融科技企业在自身的投资行为中要深入贯彻绿色理念,使资金流向有利于国家绿色发展的产业,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杜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雯指出,青年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淬炼成钢的关键期,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本质上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贯穿高校教育工作的始终。一是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找准价值结合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育人效应,既要有针对性地在“四史教育”中讲好党的民族工作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史,也要从不同学科的课程特点出发,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寓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教学、体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紧密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二是把握好“一”和“多”的关系,找准情感共鸣点。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个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意识,厚植家国情怀,筑牢思想基础,突出精神内核,拥护领导核心,坚持正确方向。三是把握好“同”和“异”的关系,找准文化契合点。注重转变观念,切实增进各民族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共同性;注重搭建平台,努力为各民族学生创造共居环境、共学平台、共事机会,营造共乐氛围;注重文化交流,促进高校各民族学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注重文化浸润,切实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标识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
- 黄山屯溪区:秋风迎诗意 教研唤灵思
- 给您提个醒!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别忘了办,认证时间可以自己挑个好记的日子
- 雄安新区城市鸿蒙生态正式启动!
- 打破规模天花板:复杂科学怎样框定企业幂律增长路线图?
- 根植文化自信 福建师大少数民族学生与艺术名家面对面
- 兰大师生参加第18届锕系及裂片核素在地圈中的化学与迁移行为国际会议
- 祝贺!兰大校友吴照华夺得2023年世界武搏运动会男子刀棍全能金牌
- 以更强信心冲刺决战目标
- 原创突发!记者曝出争议猛料,球迷吐槽:中超联赛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 观烟台·观商务丨刚刚,烟台在这里温情亮相
-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校友已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和一笔宝贵财富
- 66年血脉情缘历久弥深,“交大”回来了丨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园区正式启用
- 朱钰峰出席第十三届苏港澳青年发展论坛
- 新西兰留学申请
- 自主与合资企业频出招,海外出口成弱势车企“救心丸”
- 托福写作如何得高分
-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沈义俊: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助力海南海洋强省建设
- 综测推免双第一,保研上财,她用行动创造不凡
- @毕业生:收藏好这份秋招指南 让你“遥遥领先”
- 托福雅思哪个难考
- moto razr 斩获双 11 小折叠多项销量第一,还公布全新智变柔性屏新机
-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 促进贸易畅通 推动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 双峰县教育系统:厚德仁爱尊老爱贤 凝心聚智共谋振兴
- 郝明金出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七次代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