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了一切吗?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2-03
手机版

  5月18日~23日,美国知名经济学家、“过去十年最有影响力经济学家”(《经济学人》)泰勒·考恩将在中国上海、北京举办系列活动,与诸多国内经济名家或企业家对谈。其中,5月20日,第一财经“财经名人谈”现场,泰勒·考恩将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院长张军、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大数据》《数据之巅》作者涂子沛,及《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宇东就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话题,展开对谈。议程及报名信息请见文末。

  泰勒·考恩任教于乔治梅森大学,并主持该校知名智库Mercatus Center

   

  我们已经错过很多创新,但在互联网上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了所有人曾经的期待。

  “摩尔定律”与“把人们通过某种媒介联结在一起”这样极其简单的想法相结合,使互联网迅速变得更好、更快、更有趣。不过,我们很难衡量互联网的生产力,但20年前——或者更短,我们还没有谷歌、浏览器、博客、Facebook、Twitter,或者Craigslist等这样的创新产品,而所有这些现在正在为数百万人所使用。而在这个我们最具革命性的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却是一些非专业人士—比如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 创始人)。这并非偶然。从这点来看,互联网与英国工业革命的早期非常相像。

  与电的发明不同,互联网还未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但它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且将会对下一代产生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有利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愿意去应付那些由泛泛之交构成的超大关系网的人、愿意以极快速度吸收信息的人。本书的很多读者可能包含其中。

  从经济的视角看,互联网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拥有如此之多的免费产品。在日常而典型的一天里,我可能写两条Twitter,阅读20个博客,追踪一些影评,浏览eBay,在YouTube上看些克劳伦斯·怀特的吉他演奏视频。这些都不花我一分钱,而我整个过程充满趣味和愉悦。

  “生产”,这个我的经济学同事们世代使用的词汇,已经越来越接近人的精神世界,而非根植于生产第一线。可能一条Twitter看似没什么重要,但其价值深藏于精神维度之中。我们使用Twitter、Facebook、MySpace,以及其他的网络服务,在脑海中建立了关于故事、图像和感觉的复杂的综合体。网络的任何一个产物单个儿看上去都并不重要,但是其混合物却具有丰富的乐趣、激情和悬念。而且,使用这些并不难—只需要购买一个网络连接设备,打开电脑,创设一些密码,你就可以开始了。

  换句话说,新的“低垂的果实”更多是出现在我们的头脑和电脑中,而不是经济的创收部门。也许,“低垂的果实”尚在,它只是没有以传统的形式出现。你可以乐观地认为,互联网正在令我们快乐,还有益于个人成长;你也可能继续悲观,担心互联网很难促进经济发展,或是没法偿还我们的债务。创新并没有停止,它只是采取了新的形式,进入了我们未曾很好预测的领域——我们是基于对新的创新仍然延续过去的理解上,制定计划并维持已有机制的继续运转,然而,创新发展却出乎意料。

  不可否认,互联网确实产生了一些收入:谷歌广告提升了广告的质量;《纽约时报》在自己的网站上销售广告;亚马逊则销售书籍;在eBay上进行二手货交易,令产品的利用率更高,销售新产品也更为便捷;你Facebook上的朋友可能可以帮你找到一个新工作;而企业可以通过网站链接签署平等协议。因此,互联网绝不可能与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完全切断联系。即便如此,相对于对我们生活和思想的塑造,互联网的收入构成相对式微。在智力和情感创新上,大部分的互联网空间是免费的,是一块丰富我们内心生活的广阔的画布。

  互联网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科技有着天壤之别,互联网的好处,与我们对其开发利用的认知能力成正比。虽然互联网是公共产品,但你并不能自动因它受益——就像你可以从抽水马桶和沥青公路中获取的那样。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是一项更为专业的技能。

  在之前的章节中,我指出了之所以GDP数据会过高估计经济增长的一些原因;现在,我们又看到GDP数据是怎样低估经济增长的。

  互联网的大部分价值在个人层面上实现,而不会出现在生产力的统计数据上。比如,购买2美元的香蕉可以增加GDP,但是你没法计算出,我在网上冲浪获得了价值20美元的乐趣——这段时间产生的GDP不会超过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电费。虽然离开电脑会让乐趣变少,但使用互联网—而不是外出去买冰激凌或进行其他消费——甚至反而可能会降低GDP的净值。

  某个经济领域不产生高额利润没有什么本质上的错误,事实上,这反而有利于互联网从巨大的商业压力中解放出来。举例来说,你无需投入资金,就可以写篇博客或者读些文章。不过,这种获得的价值和创造的收益之间的落差,还是会有一些经济上的问题。

  我们基于对收入增长或保持稳定的期待而借钱;我们基于对总体经济良好发展的期待,而形成对薪水的预期;我们的退休和储蓄计划,以及政府的养老和转移支付计划,也是据此而制定;我们对孩子们未来的期望,同样也是基于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们基于集体共同拥有的历史记忆,预测科技进步会带来的巨大的、可预测的利润增长。

  但在互联网领域,这些推测被证明是错误或误导性的。收入密集型产业已经在持续减速,而技术进步最为巨大的领域却又还没创造出多少利润。比如,就是最近,在拥有5亿用户后,关于Facebook是否能赚很多钱的争论才告结束。

  《大停滞》出版后,掀起了一场关于科技停滞与经济停滞的话题热议。本文内容即选自此书

  互联网与以前的“低垂的果实”之间还有一个主要不同之处—就业。最主要的几个互联网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而不是人工制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比过去的科技突破,多数网络活动产生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更少。20世纪早期,福特和通用汽车发展正盛时,创造了数百万的工作机会,并将底特律打造为美国最主要的城市之一;而今天,Facebook 创造了许多偷窥的快感,但公司本身并未雇佣大量员工,对于帕罗奥图市(位于美国加州)的发展也帮助甚少。公司里的大部分工作是由软件和服务器自动执行的,需要人力的地方不多。

  你可以说,互联网产品的使用者做了真正的工作,在这些产品用户的业余时间,当做休闲一样完成了工作。尽管对于使用者、程序员和一些信息技术科学家来说,Web2.0 非常伟大,但它并没有为政府填充金库,也没能帮助到许多家庭的实际生活。爱上网的好多人都听说过Twitter的大名,但直到2010年,只有大约300人在那里工作。

  根据以下列表,我们可以看看一些顶级的互联网公司大致的雇员人数:

   

  公司

  雇员人数

  谷歌

  20 000

  Facebook

  1 700+

  eBay

  16 400

  Twitter

  300

   

  你有了个大致的框架了吧?再次强调一遍:虽然这些公司“间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间接”增加了收入,但主要的创新仍然来自于机器所做的大量工作,而非人工。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iPod——这个简直无处不在的产品—为美国创造了13920个工作岗位,包括工程师和零售人员在内。而这数字真的非常小。我们的确该为iPod以如此少的人力创造了如此巨大的价值而鼓掌,但这也再次证明了,我们的许多创新与收入间的联系多么微弱。

  顺便说一下,值得关注的是,因为听众购买单曲而不是整张专辑(或是通过非法下载的方式获得音乐),数字音乐已经令音乐工业中的很多人失业了。13 920这个数字,完全没有把这些失业的人数计算在内。可以说,iPod对于工作岗位的创造,纯粹的积极意义非常小。

  这是为什么我们正在经历“失业型复苏”的一个原因,也是为什么失业如此集中在相对非技术工种中。如果你想在发展迅速的新经济领域,或者一些正在重新调试的传统经济领域获得一份工作,擅长信息技术是很有帮助的。但即便如此,这些工作岗位数量仍是不够的。

  大量人口失业的同时,一些最尖端的公司却找不到他们需要的人才——我们正面临一个基本的技能错配,美国劳动力市场正迅速成长为分裂的两部分,一部分能跟得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一部分则不能。

  互联网创造的价值是千真万确的,我在这里予以赞美,而不是谴责。没有互联网革命,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将活得更糟,几乎没有人会变得更好。然而,整体的图景是:

  ●我们正享受更多乐趣,其中一些是从互联网得来。而且也获得了很多更便宜的乐趣。

  ●我们面临着利润不足的尴尬,因此无论是在个人、企业还是政府层面,偿还债务变得更难。这种形势意味着包括全球主权债务危机在内的金融困境将持续。

  ●当今的科技奇迹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上作为不大。它们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除IT专家外,没能让太多人重返职场。

  互联网很好,但它仍然没法搭救经济中的创收产业。

  科技先锋仍在继续行路,它已经为我们带来Twitter、更好的止痛药,以及在我们又老又病时延长寿命的方法。我爱Twitter,在我需要的时候,也爱这些止痛药。

  自古以来我们就希望摆脱钱、钱、钱,然后发现一些对我们真正有好处的东西,这些东西不是追求利润的产品。从某种关键点上来说,我们正在远离物质主义。我们可能仍然渴望豪车,但是我看到许多人开始真正关注内在,他们愿意从事较低收入但更为有趣的工作,只因这些工作能提供更多的挑战和驾驭的感觉;我也看到很多有钱人热衷浏览网络,在乎他们的Twitter记录,而不是购买钻石。

  奇怪的是,如此大规模地远离物质主义——无论这种变化是不是一种美德——真的,真的令我们很痛苦。而我们活在当下的美国,亦正是活在这样的痛苦中。

   

  泰勒·考恩中国行

  时间:5月18日~23日,上海、北京

  主办:世纪文景出版机构

  全程战略合作财经媒体:第一财经

   

  /上海/

  科技创新与经济成长

  第一财经“财经名人谈”

  互联网提升了生活的乐趣效益,但它是否本质性地改变了生活水准,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泰勒·考恩比照20世纪初期高速发展所依靠的电力、马达、汽车、火车等等重大变革性科技创新后认为,计算机和互联网至今没有根本上提升人们的生活,更没有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比如:

  ●价值——互联网的大部分价值在个人层面实现,而不会出现在生产力的统计数据上。购买2美元香蕉可以增加GDP,但是你没法计算出,我在网上冲浪获得了价值20美元的乐趣。

  ●就业——互联网公司主要的创新来自机器所做的大量工作,而非人工。Facebook创造了许多偷窥的快感,但公司本身未雇佣大量员工,对于公司所在地帕罗奥图市的发展也帮助甚少。

  科技发展速度的减缓会将经济拖入泥沼,而如何持续创新,使互联网科技为利润增长贡献更多,尤其是在新一轮的经济大潮中,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创新科技,让企业切实增长,从而打破整体经济发展瓶颈,切实拉动经济发展,这是我们这一时代面临的最大课题。

  时间:5月20日(周三) 14:00-17:00

  地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报告厅(上海市杨浦区国权路600号)

  嘉  宾:泰勒·考恩(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教授,《大停滞?》作者)

          张  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院长)

          涂子沛(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大数据》《数据之巅》作者)

  主持人:杨宇东(《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

  主办:第一财经、世纪文景出版机构

  协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报名资讯请关注第一财经 官方客户端,或扫描下图二维码)

   

  大停滞?美国的难题与中国的机遇

  《大停滞?》读书会

  时间:5月18日(周一) 19:30-21:00

  地点:上海长宁区图书馆8楼(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356号)

  嘉宾:泰勒·考恩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教授,《大停滞?》作者)

  许小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主办:世纪文景出版机构、啖书局

  承办:上海长宁区图书馆

  协办:中欧校友长宁分会中欧校友读书群

  (注:本场活动为内部读书会,全程英文,不接受公开报名。)

   

  美国“大停滞”与中国机遇

  SAIF名家讲坛暨SAIF金融E沙龙

  从1970年代起,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发达国家陆续经历了长时间的“停滞”期。2011年9月的高盛报告称,全球经济可能从大衰退过渡到大停滞。欧洲和美国经济走在一条通向典型大停滞的大道上。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济连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制造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美国在黄金发展期也曾经历过这个阶段。那么,中国是否会重蹈美国覆辙,面临停滞的窘境?还是能够在新一轮的创新大潮中,抓住后发优势,在全新的技术时代,利用新的科技创新,迅速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和提高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效率,拉动GDP的增长?

  时间:5月19日(周二) 19:00-21:00

  地点: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校区303礼堂 (上海市徐汇区淮海西路211号)

  嘉宾:泰勒·考恩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教授,《大停滞?》作者)

  钱  军(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主持:张  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执行院长)

  主办:世纪文景出版机构、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上海天翼图书有限公司

  报名方式:请发送姓名+活动名称+手机号码 到世纪文景 微信(ID:shijiwenjing2002),如报名成功,您将会收到短信确认。

   

  /北京/

   

  中国靠什么保持高速增长:科技创新vs企业家创新

  中国用30年走过了西方200年走过的道路,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制造业、劳动力转移、快速攫取的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而所依靠的技术和产品,主要还是来自于西方。面对日趋紧迫的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趋缓,改变刻不容缓,但应该从哪里入手?

  技术进步及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技术革命的成果,其余荫至今惠及世界——电力、发动机、药品、大规模生产技术……但纵观我们这一世代,除了互联网之外,几乎再没有划时代的发明与创新,甚至所有的产品和生产力源头似乎仍然停留在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科技果实。就算是本世纪最引以为傲的巨大进步——计算机与互联网,也至今没有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但是也有人指出,真正让大多数人受益的,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企业家的创新理念与市场预见。100年前,没有人想到汽车是普通人消费的产品,而福特的汽车生产,就让汽车成为了普及性产品,不仅改造了汽车业,而且改造了整个制造业。

  中国经济要保持高速增长,到底需要更多的科技创新,还是企业家创新?谁才能真正决定未来?

  时间:5月23日(周六) 14:00-17:0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

  嘉宾:泰勒·考恩(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系教授,《大停滞?》作者)

        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主持: 陈永伟(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办:世纪文景出版机构、人文经济学会、北大之江发展论坛

  协办: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

  报名方式:请发送姓名+活动名称 到世纪文景 微信(ID:shijiwenjing2002)

上一篇:人民日报:数字时代 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下一篇:23考研!准考证下载打印详细流程及注意事项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