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柳宗元 >诗豪+诗魔?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男人是个神奇的物种,他们之间的友谊也很神奇,不以相处的时间、相隔的距离、彼此的利益来衡量。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一个擦身而过的照面,就足以成为一辈子的朋友。

  有人搞了一个中国文人圈的最佳友情评选活动,排名第一的居然是是刘禹锡、柳宗元的生死之交。很多人觉得这个结果很意外。

  有冇搞错!排名第一、二位的居然不是李白与孟浩然,也不是白居易与元稹?更有媒体爆料:评选有黑幕,评委收了黑钱。

  你有多意外,刘禹锡和柳宗元两人的感情就有多深。

  (一)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刘禹锡,表字梦得,大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跟刘备刘皇叔一样,刘禹锡喜欢这样开场自我介绍,他很为自己的高贵血统自豪。

  只是,这个刘胜有120多个儿子,到了刘禹锡这一代已经过去了八九百年,估计跟刘胜有血缘关系的不下百万人,估计基本上是个姓刘的就能跟中山靖王扯上一点关系。但刘禹锡却凭着自己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抱负,成为千千万万刘氏子孙中的佼佼者。

  贞元九年(793年),21岁的刘禹锡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金榜题名,不知清朝98岁的谢启祚、103岁的陆云这些早已重孙绕膝而自己还在科举考场奋战的人会做如何感想。

  中举之后,刘禹锡的第一份工作是正九品下的太子东宫校书郎,每日与太子李诵朝夕相处。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他结识了两位日后对他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人:太子的家庭教师(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李适薨,太子李诵即位为唐顺宗。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满目疮痍、国力凋敝,顺宗皇帝立志恢复李唐王朝昔日的荣光,决意改革。

  于是,原先在东宫太子府邸工作的一帮人都得到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刘禹锡、韦执谊﹑柳宗元、陈谏﹑凌准等纷纷进入中央核心决策层,组成了以顺宗李诵为核心的“大唐帝国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掀起了一阵疾风骤雨的改革大潮,削藩镇、抑宦官、拍苍蝇、打老虎,史称“永贞革新”。

  一把手王叔文非常欣赏刘禹锡,让他做国家农垦总局局长(屯田员外郎)、国家食盐钢铁专卖局局长(判度支盐铁案),全面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唐顺宗登基前一个月就已经中风,改革刚开始不久王伾又中了风,此时王叔文又因为母亲去世丁忧回家,革新派顿时失去了坚强的后盾和最得力的两位干将……

  趁你病,要你命。内廷的宦官、地方的节度使、因改革利益受损的大臣宗亲等各股反对势力趁机纠集在一起,逼迫顺宗皇帝禅位给太子李纯(唐宪宗),继而对改革派进行疯狂清算。

  于是,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虽然饱含了自己无数心血和理想的“永贞革新”只持续了100多天,刘禹锡决定用一生来坚守自己的信念。

  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二)

  说到刘禹锡,绕来绕去总绕不开一个人,柳宗元。

  大唐太强了,群星闪耀,真正人才辈出。李白和杜甫是唐诗两座高不可逾的巅峰,孟浩然和王维光大了陶渊明的精神衣钵,岑参和王昌龄在较劲谁的边关更硬核……刘禹锡与柳宗元则是一对相见不多但相守一生的好友典范。

  贞元九年(793年)是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年仅21岁的刘禹锡、20岁的柳宗元同年参加科举考试;在这一年,两人双双进士及第,开始了一段持续26年的友谊。确认过眼神,遇到对的人。

  彼时大唐科举的录取名额才三十来人,刘禹锡和柳宗元年纪轻轻便同时成功地挤过了科举的独木桥。一定是上天特别的安排,才让刘、柳这两个年轻人刚踏入社会之时,就以这种特别方式相遇。

  说实话,很多人不理解刘禹锡和柳宗元两人的关系为啥那么好。的确,这两人不是老乡,既没有一起同过窗,也没一起扛过枪,更没一起分过赃,他们待在一起的时间也没有几年。两人的性格差异还非常的大,刘禹锡外向豪迈,柳宗元沉默枯燥,他们怎么会成为好友?

  只能说这是命中注定。两个人三观太一致了,都立志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贞元十九年(803年),刘禹锡、柳宗元在新的工作岗位中纪委(御史台)重逢,在这里他们还认识了另一位大哥——韩愈。韩愈年长刘4岁,年长柳5岁,社会阅历更丰富一些,仕途也更坎坷一些,经常给两个小弟弟一些工作和人生上的建议。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无一,三个博学多识的年轻人很快打得火热。他们在饭局后不去夜场唱KTV,也不去会所洗浴按摩,他们不聊如何撩妹,不聊长安城哪家宵夜好吃,而是畅谈诗歌、畅谈理想。

  “同官尽才俊,偏善柳与刘”(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

  相对而言,刘禹锡与柳宗元两人的关系更密切一些。两人同年中举,差不多时候丁忧,差不多时候下基层锻炼,回京之后又在同一个部门工作,同时参与改革,同时被贬出京……世间这种巧合不是天命?

  就像周润发在《友谊之光》里唱的:今天且有暂别,他朝也定能聚首;纵使不能会面,始终也是朋友。

  被贬朗州的刘禹锡和被贬永州的柳宗元,他们像异地恋的情人一样“日日思君不见君”。虽然相隔近千百里,他们时刻记挂着对方,除了艰辛的生活环境,更有内心深处的痛苦:正值壮年却被放逐远州,满腹才华却怀才不遇。于是他们经常给对方寄点土特产,当然两人之间肯定少不了互相写诗来鼓励对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兄弟,你要坚强!即使只是一个被逐之臣,也要时刻保持一颗斗士的灵魂!

  (三)

  十年之后的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被贬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陆续收到朝廷的通知:come back!

  刘禹锡收到通知后非常高兴,甚至觉得春光比往年更加明媚一些。柳宗元也很高兴,终于逃离了毒蛇遍地的永州。于是在回到长安后,两人相约着两家人挑个春和景明的好时节一起去长安城热门的5A级旅游景点——玄都观去搞个家庭Party,赏花、郊游,顺便BBQ。

  时间是最伟大的武器,它让一切都改变了模样。在远州蹉跎了十年最宝贵的岁月,刘禹锡、柳宗元已从年富力强的中年迈入不惑之年,而如今的长安到处是因政治投机而成为当权派的朝廷新贵。

  刘禹锡看着头发开始斑白的兄弟,不禁感慨万千,提笔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很快在朋友圈传开了,也传到那些当权派那里。小子,你几个意思?你们文化人就TM的爱含沙射影,我们这些人都是托你被贬的福才能到混到中央是吧?你刘禹锡赤果果的打我们脸啊。怎么肥事,10年外放也没能让你懂事一些?看样子是朗州还不够远,反省还不够深刻,那你就再去更远的播州(今贵州遵义)吧!还要查查都有谁跟你一起去看的桃花,一并收拾了。

  于是,刚回到长安屁股还没坐热的刘禹锡又被贬往播州,柳宗元被贬柳州……

  播州是什么地方?播州是还未开发的边陲小城。不,应该是边陲小镇,那里的城乡常住人口(民户)仅有500余户,崇山峻岭,虎狼出没,瘴气弥漫。物质贫瘠,百姓蒙昧,在一线大城市长安生活过的人一定以为那里的人刚从树上下来。

  去播州刘禹锡自己是不怕的,常年的贬谪生活已经让他把外放看作是又一次远游。只是,他是一个事母至孝的大孝子,去哪都带着年迈的母亲以便随时供养、随时尽孝。他怕的是如此恶劣的环境,年老体弱的老母如何经受得住?他在发愁,好兄弟柳宗元也在为这个问题发愁,他也担心兄弟80岁的老母经不起如此折腾。

  刘禹锡的解决方法是在长安城四处活动找关系,同时打报告、写申请:领导,此去播州舟车劳顿,老母年迈定会性命不保,请求外放稍近一点的地方;

  因刘禹锡而再次遭贬的好兄弟柳宗元,丝毫没有怨恨挚友,反而深深地理解这位知己。他为兄弟遭遇难题的解决方式也是打报告、写申请,“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这就是传说中的“以柳易播”生死之交。

  柳宗元不顾自己体弱多病,请求把条件相对较好的柳州让给刘禹锡,而自己拖着病体去蛮荒的播州,这是一种真正以命相交的革命友谊!

  最后,亏得皇帝身边的红人、门下侍郎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度等人从中周旋,刘禹锡才被改贬至条件稍微好一点的连州(今广东清远市连州县)。

  兄弟,你这份“以柳易播”的情谊我会永远记着,刻骨铭心!刘禹锡对自己暗暗说到。

  (四)

  风萧萧兮,灞水寒。

  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刘禹锡与兄弟柳宗元从长安携手南下,再次踏上被贬之路。一个被贬岭南的连州,一个被贬岭南的柳州,都是从长安南下潇湘然后在衡阳分别。两人结伴同行,边走边谈,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有了好友同行,旅途都没有以前那般清苦了。谁知道这次分别今生还能不能再见,刘禹锡很为兄弟羸弱的身体担忧,再三嘱咐柳宗元要注意身体。

  远远地望见衡山了,这意味着马上要和好友分开了,柳宗元写了好几首诗词与兄弟分别: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重别梦得》

  谁能料到,这次分别竟是永别。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一下子失去了两位亲人。一位是至亲的慈母,90岁的老太太终于没能熬过在岭南的漂泊去世;另一位是至亲的挚友柳宗元,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他在柳州病逝,年仅46岁。

  刘禹锡护送母亲的灵柩返乡行至衡阳时,他收到好兄弟病逝的消息后,他伤心欲绝、如丧考妣,马上停下行程为客死他乡的兄弟料理后事。

  柳宗元没有亲兄弟,两个出嫁的姐姐也早已去逝。他在临终前,首先想到不是堂弟柳宗玄,而是非亲非故的刘禹锡。病逝时柳宗元四个子女中年龄最大的长女柳殷贤不到十岁,老二才六七岁,长子柳周六(柳告)才四岁,幼子柳周七更是个遗腹子,他将四个未成年的孩子托付给两位大哥刘禹锡、韩愈等人。

  兄弟,放心走吧,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刘禹锡含泪写了《重至衡阳伤柳仪曹》、《祭柳员外文》等多篇文章悼念好兄弟。他还用了20年时间将柳宗元的遗稿整理成集,后人方知《江雪》、《捕蛇者说》、《黔之驴》、《小石潭记》、“九赋”、“十骚”等千古名篇。斯人已远去,知己再难觅。

  (五)

  离开连州后,刘禹锡这只打不死的小强被贬之路并没有结束,此后他相继外放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夏,已52岁的刘禹锡赴任和州(现安徽和县)。他这种被贬官员,在某些基层干部眼里是脱毛凤凰不如鸡。

  可能得了某些人的授意,实权在握的县令策某借口住房紧张,让他从这一级别该配置的三间三厢大套房搬到了一间僻静的一室一厅,还美其名曰以免闲杂人等打扰领导。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这样的贤士,那我也过一下安贫乐道的生活吧。苦难真是一种财富,在这僻静之所,流传千古的《陋室铭》横空出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

  刘禹锡性格豪爽,爱好结交,他的朋友遍布政治圈、同学圈、文学圈、老乡圈、家族圈等,他通过“大唐诗歌”微信群结交的朋友包括元稹、韦应物、贾岛、孟郊、许浑……他与其中一个群友白居易很快互相加了好友成为笔友。

  因工作关系,他和白居易两人从未见过面,属于“神交”,但两个人同龄,都曾听闻过对方在诗坛的名声,很佩服对方的文采,所以一旦有什么金句佳作都会@给对方求斧正。白居易很喜欢与这个笔友交流诗歌创作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喜爱刘禹锡诗歌所呈现的豪迈风骨,于是他给刘禹锡取了一个外号:诗豪(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如果说让刘禹锡始终魂牵梦绕的是柳宗元,白居易念念不忘的则是元稹,谁能预想诗豪与诗魔这两个未曾谋面的笔友会成就一段黄昏之交呢?

  宝历二年(826年),54岁的刘禹锡终于奉诏回洛阳。小船在大运河上飘飘荡荡着,马上就要到扬州了,有一场为他接风洗尘的私人宴请正等着他,宴会的主人是淮南节度使兼盐铁使王播。此时的刘禹锡充满期待,居然有一丝兴奋,间或有一点羞涩。不是因为有酒喝,而是这次宴请他会见一个人,一个相交数十年却未见面的人。

  在某个装修雅致的私人会所,一个同样须发皆白的老者在门口迎接。

  两个老头一见对方,就知道彼此正是自己想见的人,这是他们书信往来多年后的第一次见面。没有传说中的见光死,两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一见如故,久久拥抱在一起。

  男人间的友情就这么简单,一个拥抱足矣。刘禹锡见的这个人就是多年的笔友白居易,他正在从苏州返回洛阳的路上经过扬州,诗豪与诗魔终于见面。

  神交多年的好友第一次相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饮不完的酒,彼此倾诉着这些年的宦海浮沉。席间,白居易为初次见面的老朋友所经历的唏嘘不已,他写了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兄弟呀,命该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你已经被外放了二十三年啦,莫再为自己的才名所累啦!

  刘禹锡看老朋友如此关切自己,做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对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兄弟,不好意思,我还是那个刘禹锡,并没有因多年外放而有所改变。

  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奉调回长安,他已经从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年过五旬的老者,但他还是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刘禹锡。

  长安既熟悉又陌生,他想起曾经和柳宗元同游过的玄都观,决定一个人再去故地重游。时隔多年,昔日游人如织的道观早已是断壁残垣一片荒凉,往日怒放的桃树一大半已经被人砍伐,没被砍伐的也是乏人修剪而渐趋枯萎,观内长满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经历过大风大浪,看惯人情冷暖的刘禹锡感慨万分: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

  此诗一出,他又被搁起来了,先后外派到苏州、汝州、同州等地做刺史,继而担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这些闲职。

  如果说刘禹锡前半生的生死兄弟是柳宗元,他后半辈子的一世知己就是白居易。

  虽然年轻时的仕途坎坷,但刘禹锡晚景并不凄凉,他最终以正三品的虚职退居二线,在洛阳与白居易、裴度、韦应物等一帮老伙计吟吟诗、吹吹牛,养养老,白马寺、龙门石窟、邙山等热门景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新唐书刘禹锡传》: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晚年的刘禹锡、白居易年老体衰,两人都患上眼疾、足疾,看东西、行动多有不便,白居易心情十分消极。某天,他写了一首《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刘禹锡还是那个刘禹锡,即使已经六十多岁,依然豪情在胸。他做了一首《酬乐天咏老见示》给白居易: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作为一名性格刚毅、豪猛阔达的文人,在一生壮志未酬的情形下,他选择以笔作剑,写下了无数明丽乐观、豪情万丈的诗文: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纵使岁月无情雕刻,千帆阅尽,

  诗豪刘禹锡,愿你归来仍是翩翩少年。

  ps:不好意思,历史需要时间查阅资料,前一阵有点私事,也有点懈怠,多次被催更,万分抱歉!

  举报/反馈

上一篇:北京工艺美术师学院产教融合成果展亮相中华世纪坛
下一篇:2022年度校园“十大新闻”评选开始啦,快来选出最佳新闻吧!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