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邻居打了女儿一巴掌,62岁杨绛打架落下风,钱钟书拎着木板冲出屋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2-06
手机版

  原标题:邻居打了女儿一巴掌,62岁杨绛打架落下风,钱钟书拎着木板冲出屋

  钱钟书

  生逢乱世,自有不一样的风骨和血脉降生,在普罗大众的映照下显得更为殊异。

  比如,三人同出一门,婚配却成为各自传奇的宋家三姐妹。

  比如,傅氏父子三人,翻译、英文、钢琴,各自坚持自己的事业并使其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再比如,梨园领袖蓄须明志的梅兰芳,能立于庙堂着眼天下百姓生计的梁漱溟……

  时局动荡,但他们的才华和人格却从不因为时局而折损半分。

  而今天提到的钱钟书一家,亦是上述人群中的一员。多年来,除了他们各自的成就以外,他们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也是吸引诸多读者的原因之一。

  透过钱钟书一家,我们也可以真切见识到,文人卓越的作品背后,有伟大而坚强的灵魂,更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可爱童真天性。

  年轻的钱钟书

  风起邻墙,妻女受辱。

  邻居打了女儿一巴掌,62岁杨绛打架落下风,钱钟书拎着木板冲出屋。

  这个时候的钱钟书和杨绛,都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未曾想漂泊奋斗半生,晚年的他们却要经历这些波折。

  钱钟书的女儿名叫钱媛,是钱钟书和杨绛唯一的孩子,随着她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教授,钱钟书夫妇对她的喜欢和为之自豪的感情也随之增加。

  后来,女儿和女婿结合,这门婚事他们也是满意的,可天不随人愿,面对诸多原因,女婿选择一死了之,用自尽来告别这个世界,这也是一切令人无奈的事情。

  可钱媛就这样每天被恶毒的邻居议论为“寡妇”、“死了丈夫”……,一系列污言秽语,不堪入耳。

  她本也是受害者,现在却因那个年代不成熟的婚恋观被迫忍受这样毫无道理的恶意。

  钱钟书一家人

  更何况,被直接打了一巴掌。

  钱钟书夫妇怎么能忍受宝贝女儿在自家被掌掴!

  杨绛优雅了半生,在法国巴黎一面照顾钱钟书和自己上学一面照顾初生的钱媛时尚且能凭借着信念和能力保持体面,没成想老来却被这样欺侮。

  常年执笔的文人自然不是对手,杨绛在争执中逐渐落了下风,但想想女儿所受的委屈又不甘心随意停手,勉力支撑的过程中,看见钱钟书从房中出来。

  届时的钱钟书手拎着一块木板,身子在木板之前,愤懑不平的眼神又在身体的前面。

  读书人红了眼眶、失了理智,不带任何招式技巧只是凭借蛮力把木板抡向他眼中的敌人,只为了在那些野蛮的灵魂前,保护受了委屈的妻子。

  钱钟书和杨绛

  邻居收敛了嚣张做派的同时,杨绛上前拦住了钱钟书,并且温言将他劝回了房内。

  为女儿不平一时出手,可丈夫毕竟是个老人,且半生没有打过架呢。

  后来,杨绛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回忆起这段往事,温柔亲和的笔触没有描写邻居的凶神恶煞,也没有将那时的矛盾完全复刻在书中,相反,她所有的笔墨,几乎都写了那个时刻的钱钟书。

  杨绛书中大约说道,那个时候的钱钟书是她以往不曾见到的,眼睛通红,满面气愤,和平时的童真痴气全然不同,本还在为女儿仗义出手的她看见这样的钱钟书,都还是想着先将他拦下来。

  文雅一生,亲人是他们失去理智不顾体面的唯一一个理由。

  于杨绛而已是这样,于钱钟书也是。

  钱钟书一家

  相携出国,是夫妻,亦是朋友。

  虽然晚年有了一些小意外,但钱钟书夫妇的前半生其实能说的上一句安稳美好,他们在民国烟雨里求学相知,好过千万食不果腹的生灵。

  他们本是神仙眷侣,在清华大学一见如故。

  钱钟书于清华校园里一眼看见杨绛,自那以后,一生融洽,白头到老。

  他们同时拥有自由恋爱的快乐和包办婚姻的幸福。

  相识于校园,钱钟书因为家人原因工作地点从北到南改变,两个人只能将满腔思念付诸于信件。

  而杨绛除了和钱钟书互诉相思以外,以很成熟的口吻和眼光,在信中对钱钟书谆谆劝导:你和我这样的开心,不如家里人都承认以后正常往来的开心呀。

  杨绛

  机缘巧合之下,这封信被钱钟书的父亲看到,信中的女孩子文风温柔倒在其次,更难得的是这端庄大气的观念和心胸。

  即使还没有见面,但钱父对这位儿媳妇已然十分满意,并且亲自去信,表示对她的喜爱和肯定。

  这样亲切的长辈和两代人融洽的关系为钱钟书以及杨绛后来的生活做出了铺垫。

  后来,两人有一起出国的机会,由于杨绛的家庭出了一些问题,两人的出国费用都得由钱家支出。

  坚强自尊的杨绛不愿意让钱家多花费,于是选择了一种半工半读的就读方式,和钱钟书一起远渡重洋,留学海外。

  钱钟书

  那时候的杨绛远没有半生后的淡然处之,学校里有一种背心是因为全资全时间段的学生才可以穿的,杨绛去找钱钟书时,每每看见那件背心,内心都十分羡慕。

  而钱钟书的痴也是始终如一的,他反而羡慕杨绛的自由选课。作为全资学生,强制安排的课程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不喜欢的,这无疑占用了太多他自由阅读的时间。

  每次看见杨绛不用发愁那些强制必修的课程时,他的心情也十分无奈。

  两个人就这样以一种互相羡慕的心情修完了学业,并且在得到其他学校较为宽松的报名方式后,又马不停蹄了报名了另外一所学校。

  优秀的人总是对生命满怀热爱,精力无限,他们用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扩充无限多的内容,比如,远在异国他乡的钱钟书和杨绛。

  钱钟书和杨绛

  他们一边求学,一边开始了同居生活。钱钟书对学问有着最淳朴自然的追求和痴迷,杨绛自然而然开始处理两个人的种种生活细节。

  她会晚上和钱钟书一起读书交流心得,也会在每天早上预订牛奶,热两个人的早餐。

  她会在休息日的下午和钱钟书手挽手出去散步谈心,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景,也会尽力烹饪食物,照顾好自己和钱钟书的同时,还经营维系好异国的同胞情感。

  钱钟书也许技能上有所不足,但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及不遗余力地表示对杨绛的感谢。

  他曾写过一首诗,诗中写到:“忧卿烟火熏颜色,欲寻仙人辟谷方。”意思就是,他心疼杨绛为他操持家务,怕油烟熏坏了杨绛的面容,想找个神仙的辟谷方子,以后不吃饭就好了。

  杨绛

  钱钟书的纯朴自然离不开杨绛的成全

  钱钟书曾说过,杨绛与他而言不只是妻子那样简单。

  杨绛是妻子、朋友、情人。

  这分别对应杨绛的贤惠全能、善解人意、魅力万千。

  钱钟书是思想上的巨人,阅书无数,浩如烟海的图书馆永远是他的乐园,曾有一个朋友希望钱钟书能帮忙简单开一份英文的书单帮助学习,钱钟书交回来的书单却写满了一面白纸,并且很严谨的反馈:这只是一部分,等你把这些都看完了,再根据你的效果开第二份书单。

  无数书籍在他的大脑中分门别类,内容和重点都被区分明白,这是怎样惊人的记忆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钱钟书

  可这样的人却也有手足无措的时候。

  杨绛怀孕生子的那段时间,钱钟书一个人料理家事,经常都是整张脸委委屈屈地去医院里面看杨绛。

  钱钟书看着产房里面的杨绛,苦着脸说道:我做坏事了,我把房东家的桌布用墨水给染坏了。

  杨绛急忙回答,不要紧,我会洗。

  后来钱钟书放心回家,但是不久又做了坏事,他把台灯给砸了。杨绛也只是一句: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再次放心回家。不久后他又说,我把门轴弄坏了,杨绛还是会说:不要紧,我会修。

  杨绛的每一次不要紧,都让钱钟书完全放心。正是因为杨绛的聪慧和全能,给钱钟书一次一次的安全感,才让他在短暂面对家庭的繁杂琐碎时,也没有被消磨掉生活的热情。

  杨绛

  钱钟书爱读书,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杨绛便想方设法压缩时间钱钟书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两个人的中年时期,因为各种原因总要搬家,每次都住所条件差别很大,杨绛总是留心附近有图书馆之类地方都住所,她太明白钱钟书的热爱。

  有一次,分配给他们房间很简陋,可一看到房间附近有一间类似于旧书旧报储藏室的所在,杨绛心里第一感觉便是:钟书一定喜欢这里。

  她们互相懂得,明白彼此不在意居住条件,唯有精神满足才是两个人坚持和追求的东西。

  钱钟书和杨绛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也许杨绛的贤惠和全能总被读者熟知,但她绝不是个靠丈夫才华被记住的女子,相反,杨绛这个人本身,就代表了才华和实力。

  出身清华高等学府,有英法留学背景,经由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被称为最成功的译本,至今仍有读者拜读。

  才艺双全的她,曾是整个家里的精神支柱。

  钱钟书晚年身体不佳,钱媛女士亦重病在床,杨绛频频往返于父女之间,要细心宽慰两个病人,更早疗愈自己。丈夫和唯一的孩子都卧病在床,她几乎承载了这个家里所有的精神希望和物质支持。

  孩子需要她,丈夫也是。

  她也是需要人鼓励和安慰的角色,却始终坚强心性,反过来给钱钟书父女力量。

  杨绛

  知足常乐。

  醉心诗书,灵魂相互理解契合。

  曾有一段时间,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没有什么心思去著书立说,手头的工作也完成得七零八落。

  但是在此期间,杨绛和钱钟书从来都没有中断过自己的工作经历。相反,他们因为自己卓越的学识和真诚的态度始终可以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此期间,钱钟书在各方朋友的帮助下,认真地编纂宋诗选注。 而1956年或1957年开始,杨绛就已经接受了三套丛书编委会交给她重新翻译堂吉诃德的任务。

  钱钟书和杨绛

  任凭外面风雨飘摇,他们两个只坚持自己能做的会做的,不被外界因素所打扰,具有最纯碎简单的学术思想。

  除了对学术上的严谨和极度痴迷以外,两个人的心态也同样重要。杨绛和钱钟书始终都对祖国抱有满腔热爱和全心全意的感谢。

  杨绛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沦陷上海,当灶下婢的时候,能这样大模大样的读书吗?

  我在旧社会的感受是,卖掉了生命求生存,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在新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都由国家包了。我们可以分配的合适的工作只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全心全意愿为人民服务,只是我们不会为人民服务,因为我们不合格,然后国家又赔了钱,重新教育我们,我们领了高工资受教育。分明是国家亏了。”

  这样的心态,何其通达,何其智慧。

  杨绛

  回顾半生。

  后来,杨绛在书中写道:不过3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他们最终还是走散了,留下杨绛一个人,带着三个人的回忆,安静地回忆着他们仨。

  钱钟书和杨绛

  回忆录里面又他们外出求学的点点细节,他们带着爱意踏上别国的土地,在紧张的学习生活间隙出门探险散心,在别国尝试中国美食,紧锣密鼓地准备考试和作业。

  他们摆脱了糟糕地房东,一次一次的乔迁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生活的小诀窍,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能和越来越多的同胞取得联系。

  钱钟书

  他们注册了巴黎大学,向往着不同的文化,而后坦然面对新生命的到来,不放松自身学习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个意外之喜。

  杨绛始终记得,钱钟书跟医生强调,接生要最好的专家、他不要儿子想要一个和杨绛相似的女儿、他觉得生产的母亲和好不容易存活的孩子都十分辛苦。

  钱钟书

  她本十分坚强,生产过程几乎不叫疼,因为觉得叫了也没用,都是徒劳,不如安静,可面对钱钟书这种最直白热烈原始的在乎和呵护,她还是把丈夫的每句话、每个表情,都如数记录在回忆录里面。

  她记得夫妻两个在船上因为口音的争吵,但更郑重写下的是: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

  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但此后几年,我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

  钱钟书和杨绛

  他们的女儿在夫妻双方的关注和悉心教导下逐渐长大,变得成熟、独立、优秀、善良。

  有事业、有目标,而后,有了自己的家庭。

  又过了很久,就是杨绛女士用积蓄创立了一个奖学金,用来鼓励爱好爱好读书的学子,她在借这样的行为,穿越时光,缅怀那个爱书成痴的丈夫和严谨聪敏的女儿。

  钱钟书

  时至今日,钱钟书一家人已经过世许久,但他们三人出色的作品和认真的学术精神仍然影响着一批批学子,鼓励他们坚持读书、成就自己、重视家庭、珍惜亲人。

  他们带来的力量,多年以来,温暖不改。

  责任编辑:

上一篇:十大名高榜首:华师一附中,武汉高中的神话!4年5个全省第一
下一篇:20.56亿元!第三届甘肃·崇信发展大会硕果累累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