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另类不孝蔓延:考上大学也没啥用,还不如从小不念书的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2-06
手机版

  孩子长大之后孝不孝顺,这些年衍生出来了各种版本。有说毕业后执着于考公,考研,不出去赚钱不孝顺的。有说不好好读书,让家长操心不孝顺的。

  除了这些之外,农村家长开始流传出了一种新型的不孝顺。这类学生好好学习,毕业之后好好工作,能够出人头地,却还是不孝顺。

  不明所以我们就看看究竟,那种横竖都是不孝顺的孩子,到底怎么个按部就班的生活,还落不下好名声的。

  

  不管是农村家长还是城里家长,对于下一代最好的期待是孩子将来比自己强。离开从小到大作为基石的老家,走向更广阔的的地方,去拼搏,生存。

  在农村以前说能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不容易,那是全村都要庆祝的。现在不一样了,大学生含金量缩水,这个标准就变成了考上大学能留在外面,自力更生。

  

  大城市想要自力更生不容易,成家立业的过程中,少不了家长的帮衬。指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现在的城市里买房买车生活无忧,这个标准太高了。

  城市家长说帮学生成个家还能容易一点,不管怎么样也算是本地人。农村家长就不容易了,不是所有的农村人都是地主,都能拆迁,大部分帮助学生立足的家长,都填上了一辈子的积蓄。

  

  逢年过节的时候,看见亲戚朋友,讲一讲我们家小谁在城里安家了。看着孩子开车回来,一副城里人的打扮,就算是安慰了自己多年来的付出。

  这些你情我愿的事情,也被不少学生和家长,默认为是应该做的。一旦涉及到应该了,这对立面也就出来了。

  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有些家长不想这么做,却又不想背上不管孩子的名声。或者钱花出去了,兜里空了就没有安全感了。

  

  发现把自己大半辈子积蓄都花掉,换来孩子在城里安身立命,不如把钱握在自己手里时候有安全感。上大学没用,还不如不读书的言论也就出来了。

  这部分家长往往面对的孩子,都是勉强留在城市里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还是捉襟见肘,另一半也不想和老人住,或者房子不够大,总之各种原因。

  

  这就导致老人人到老年,没有收入能力了之后,自己手里既没有钱,身边也没有孩子,丝毫安全感都没有。

  心里也清楚孩子现在的生活情况,根本没有能力顾及到老人。看着身边那些就留在小县城里的孩子,心里羡慕的不行,赚的不多,但是生活成本低。

  老人本来花的就不多,还在在身边,帮衬一下,怎么都是方便。这样就出来了为什么他们觉得还不如不读书,就留在老家要更好一点的原因。

  能不能这样想,其实完全取决于当初是出于一种自愿,还是强迫。自愿是就想看着孩子好,自己无所谓,是那种真心想要付出的家长。

  强迫是被逼无奈,更像是一桩生意。付出之后,想要得到什么样的回报,得不到就整日闷闷不乐,给其冠上了不孝顺的标签。

  所以是不是真心不孝顺,除了看孩子的表现之外,还要看爸妈想要的是什么。当亲情变成一场交易之后,就要接受有输有赢。

  

  其实亲人之间的感情,家长是附条件复出的更多,承担的更多。孩子给予回馈,是真心地。真心的觉得你老了,不忍心你一个人。

  知道你没钱了,不忍心你吃得不好,穿的不暖,这些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这才叫做健康,正常的亲情。

  

  如果亲情是计算,我供养你读书,把你送到城市里。你就需要接我一起生活,需要供养我的晚年,需要做这做那。

  这样的需求可以,就算他们做不到,法律也会帮助家长讨回公道。但是亲情如果走到需要这样维系的一步,就难堪了。

  法律是道德的最底线,在底线之上,是常年侵染之下的亲情。是言传身教的感恩,惦念,和自强不息。

  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懂老家爸妈的辛苦,老人之后没有退休金,手里也没有钱的难处。爸妈也能理解还在在外打拼生活的不易,并不是所有的城里人都有钱,真的可能在负债生活。彼此体谅,亲人是相互扶持和理解的战友,不要想着彼此索取,还理所当然。#孝顺#

  今日话题: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上一篇:初中必背古诗:龟虽寿拼音版
下一篇:北大经济学院“行业研究前沿”课程|马军:新能源行业研究框架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