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连续抽检出问题,985名校被教育部约谈,两类人需重点盯防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2-06
手机版

  在教育部的三令五申和民意、舆论的积极呼应下,加强对在校生的学业管理,严把毕业“出口关”,在时下高校圈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今年以来,包括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知名学府,在高校圈掀起的本科生、研究生“清退潮”,就是对在校生从严管理最有力的回应。

  

  而严把毕业“出口关”,则很大程度上是把目标指向学位论文上,避免出现抄袭、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如果导师、评审专家在这最后一环上“手软”,或毕业生存在“闯关”思想,那么“问题论文”将随之而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必然会大打折扣,这是几方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一、山东大学因“问题论文”被教育部约谈

  近日,985名校山东大学就因“问题论文”而被教育部约谈。为此,山大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

  通知显示,在教育部2018年度例行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山东大学一共被抽检的数量是82篇,其中,有4篇被认定为“问题论文”,占比仅5%,问题多集中指向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等方面。

  之所以被教育部约谈,主要是因为山东大学已经连续两年在论文抽检中出现问题,而且数量和比例均呈上扬趋势。因此,此举可以看作是教育部对山大博士学位论文审查管理敲的一次警钟。

  

  二、两类人与“问题论文”息息相关

  通过对近年来“问题论文”的综合研判分析,山东大学发现以下两类人与“问题论文”关系最为紧密。

  其一,在职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这类人由于是在职攻读学位,首先在学习时间、精力上就难以保证,所以开展研究的方式方法会比较简单,甚至是浅尝辄止,研究深度和成效必然不理想。再加上他们在职研究生的身份,会本能地降低自我要求,包括在论文撰写上的要求,最终出现问题的概率自然更高。

  

  其二,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由于高校研究生近年来持续扩招,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必然水涨船高。而众所周知,一个导师带3个研究生和带10个研究生,培养效果肯定会有很大差别。总的来说,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越多,倾注在每个人身上的时间、精力就会越少,学生论文出现问题概率就更高。

  

  三、如何让“问题论文”更少一些?

  很显然,“问题论文”数量和比例的上升,必然会损害学校的办学声誉,尤其是像山东大学这样的名校,正值首轮“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期,恐最终评价结果也会受到影响。那么,怎么样可以让“问题论文”更少一些呢?高校至少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努力:

  1.加强对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

  一篇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最终答辩,当中需要经历很多环节。过去,多数环节的审核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才让那些论文中本该消除在初始阶段的问题,出现在了“终端”。所以,加强对学位论文每一个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一锤子买卖”在论文撰写上是行不通的。

  

  2.加强责任追究

  所带研究生出现了“问题论文”,要视情况轻重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培养单位可以进行负责人约谈、减少次年招生计划等;对于导师可以减少暂停招生资格,扣除奖金、津贴等。相信从制度上把研究生论文质量与部门的计划、考评和导师的资质、待遇直接挂钩,并且严格执行,能让“问题论文”更少一些。

  3.严格控制在职攻读研究生招生规模

  既然在职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出现“问题论文”的比例更高,除了加强培养管理方面的要求外,完全有必要控制其招生规模,从源头上减少“问题论文”出现的空间。除此之外,在招生审核时,要特别注重考察报考者是否有顺利完成学业的可能性。当然,此举从操作层面上并不容易,这给高校的招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山东大学博士“问题论文”数量和比例持续提升,以及高校圈对在校生的从严管理,你怎么看呢?

上一篇:南京大学被骂上热搜,只因花120万发特刊,真的只是面子工程吗?
下一篇:厉害,华为牵手浙江高校,没选浙江大学,却选择一普通本科院校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