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配套题库和答案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2-16
手机版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认为自己深藏的东西被泄露出来,并被其他人轻易读懂,属于()。[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

  A.透明度幻觉

  B.观众幻觉

  C.聚光灯幻觉

  D.聚焦幻觉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A项,透明度幻觉是指认为自己的表情会清楚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并会被在场的其他人注意(认为别人看穿了自己)的错觉。B项,观众幻觉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范畴。C项,聚光灯幻觉是指有时候人们总是不经意地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他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自己的错觉。D项,聚焦幻觉是指当过于关注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导致对其预测错误或评估失准的错觉。

  2社会促进被定义为()的倾向。[中山大学2017年研]

  A.由于有很强的社会和谐愿望而忽视了批判思维

  B.当有他人在场时操作熟练的任务时效率更高

  C.在群体情境中失去自我约束

  D.由于前面顺从了他人一个小的请求,进而顺从他人更大的请求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社会促进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更好的现象。A项,属于团体极化现象,团体极化是指通过团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当个体在保守的团队中讨论,讨论结果将更加保守,个体为了使自己更融入集体或受到肯定而忽视了批判思维。C项,属于去个体化现象,去个体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D项,属于登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的现象。

  3根据沙赫特(S.Schachter)的实验研究,使人的合群行为倾向增加的主要因素是()。[统考2017年研]

  A.利他

  B.权力

  C.忧虑

  D.恐惧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沙赫特研究表明影响合群行为的因素包括:①情境因素,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其成员会产生亲合的需要;②情绪因素,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③出生顺序,出生顺序是影响亲合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沙赫特等人的研究发现,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同一家庭中,这种合群倾向会按出生顺序递减。

  4依据阿希的从众实验,在每一次观察中,对被试的安排是()。[统考2017年研]

  A.均为真被试

  B.真被试多于假被试

  C.真被试与假被试一样多

  D.真被试少于假被试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心理学家阿希关于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最为著名。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7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

  5先提出一个小要求,对方接受后不久,再提出一个大要求,此时大要求被满足的可能性会增加。这种策略是()。[统考2017年研]

  A.折扣策略

  B.登门槛策略

  C.留面子策略

  D.滚雪球策略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折扣策略,是指对基本价格做出一定的让步,直接或间接降低价格,以争取顾客,扩大销量。其中,直接折扣的形式有数量折扣、现金折扣、功能折扣、季节折扣,间接折扣的形式有回扣和津贴。B项,登门槛策略,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本题中就是从小要求到大要求,故是登门槛策略。C项,留面子策略,与登门槛策略相反,留面子策略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后,对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增加的现象。D项,滚雪球策略,这种策略以某一个目标为“根据地”和“大本营”,进行精耕细作,把“根据地”和“大本营”做大、做强、做深、做透,并成为将来进一步提出目标的基础和后盾。

  6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是()。[统考2016年研]

  A.社会比较

  B.监狱模拟

  C.从众

  D.社会助长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早在1897年,特里普利特进行了有关他人在场对个人行为影响的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他研究了人们骑自行车的速度,发现个人单独骑自行车的速度要比一群人一起骑自行车的速度慢20%。后来,他又以一群10~12岁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实验内容是卷线,发现团体卷线比单独工作的效率高10%。后者被认为是最早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室研究。

  7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很可能会使个体的侵犯性()。[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研]

  A.增加

  B.不变

  C.减少

  D.不确定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的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它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因为去个体化的匿名性、自我意识降低以及责任扩散能引发人们释放邪恶的冲动,使得个体的侵犯性增加。

  8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能正确地解释自己的特性,这被称为()。[西南大学2014年研]

  A.虚假一致性偏差

  B.自我中心偏差

  C.宽大效应

  D.巴纳姆效应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特性,描述的正是巴纳姆效应。A项,虚假一致性偏差,又称“虚假同感偏差”,是指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的倾向。B项,自我中心偏差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C项,宽大效应是指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做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

  9当亲密关系面临破裂的时候,人们采取的主动破坏性策略是()。[统考2014年研]

  A.忽视(neglect)

  B.表达(voice)

  C.忠诚(loyalty)

  D.退出(exit)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退出是当人们认为没有必要挽回这种关系的时候会采用的一种主动的破坏性的策略。表达是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策略;忽略是很多男性会采用的一种消极策略;忠诚表现为被动地去弥补出现的裂痕。

  10下列情绪理论中,强调对生理唤醒进行认知解释的是()。[统考2014年研]

  A.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B.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C.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D.伊扎德的情绪理论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情绪理论(也称情绪唤醒模型)认为,对特定情绪来说,有三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①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②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③相应的环境因素。

  11在阿希的从众实验中,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是()。[统考2014年研]

  A.深度知觉判断

  B.运动知觉判断

  C.颜色知觉判断

  D.线段知觉判断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阿希的从众实验过程是:实验者依次呈现给被试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卡片上,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直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编号依次为1、2、3的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

  

  12基本归因错误是指()。[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

  A.行为者和观察者对成败的归因不同

  B.是否涉及自身利益时归因会有不同

  C.将行为归因为态度或人格等内在特质而忽略外在因素

  D.将自然现象等做拟人化归因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基本归因错误是归因理论的一个现象,即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13米尔格拉姆在实验室中研究了哪一种社会现象?()

  A.服从

  B.去个性化

  C.从众

  D.自我知觉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米尔格拉姆进行的电击实验,又称权力服从研究,是为了测试受测者在面对权威者下达违背良心的命令时,人性所能发挥的拒绝力量到底有多少。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14他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干预的可能性,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统考2013年研]

  A.从众

  B.社会比较

  C.社会学习

  D.责任分散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责任扩散即当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的责任小了。研究表明,在场的人数越多,越少有人提供帮助。责任扩散就是把责任分给了众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责任就轻了。别人不采取行动便认为自己也没有采取行动的必要了。

  15下列几种群体中,容易出现群体思维的是()。[统考2013年研]

  A.高凝聚力的群体

  B.低凝聚力的群体

  C.民主的群体

  D.放任的群体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群体思维是指高内聚力的群体认为群体做出的决策一定没有错误,在从众的压力下所有成员都支持这一决策,与此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忽视的思维现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尼斯对大量错误的群体决定进行分析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群体的内聚力越强,就越容易导致群体思维的错误。因为在群体决定时,本来有不同意见者也碍于群体的压力而不再坚持己见,也会觉得集体的决策似乎是对的,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听从大家的意见。同时群体中的成员认为决定是大家作出的,责任由大家分担,个体较少负有直接责任,所以就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16以囚徒困境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双方如果合作,各自的获益最大,但合作的基础是()。[统考2013年研]

  A.熟悉

  B.理解

  C.竞争

  D.信任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囚徒困境”指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在典型的囚犯两难困境中,最佳选择取决于对于对方的信任。

  17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一种观点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叫作()。[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研]

  A.群体思维

  B.群体极化

  C.社会助长

  D.社会懈怠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B项,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A项,群体思维是指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的现象。C项,社会助长是指个人由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的现象。D项,社会懈怠是指个体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进行群体活动时,会降低自己的努力和表现水平,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18人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即()。

  A.证实偏差

  B.自我中心偏差

  C.基本归因偏差

  D.自我服务偏差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B项,自我中心偏差是指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有时人们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出这种偏差,而有时虽不公开表露,心里却认为自己在合作中的地位更重要。A项,证实偏差是指人们往往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C项,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D项,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将们肯定的结果归于内部原因,而将否定的结果归于外部原因的倾向。

  19在意向上表现为追求智慧、能力的发展和追求理想、信仰的自我意识属于()。[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

  A.生理自我

  B.物质自我

  C.社会自我

  D.心理自我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G·W·奥尔波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自我意识的概念,认为自我状态是逐渐发展的,从生理的自我到社会的自我,最后发展到心理的自我。A项,生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C项,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D项,心理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情感和评价。从时间看,心理自我可分为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理想的我。理想的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为自己将来应当成为的哪种人,是个体行动的动力和参照。

  20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觉知指的是()。

  A.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的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B.个体对自身状况所做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C.影响自我意识形成、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D.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自我觉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及其状态的认识和了解。具体包括对自己的身高、形体、容貌,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智力、性格、气质、需要、价值观等方面的觉知或意识。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觉知不仅包括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觉知,也包括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觉知。

  21在归因过程中,我们通常认为机遇是()。

  A.内在的稳定的因素

  B.外在的稳定的因素

  C.内在的不稳定的因素

  D.外在的不稳定的因素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韦纳认为,对于成败的归因应包括两个维度:①观察者必须决定成败是由于内在的因素还是外在的因素;②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败是经常发生的(即稳定)还是偶然发生的(即不稳定)。通过这两个维度才能做出总结性的归因。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任务的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是指个人的努力,不稳定的外在因素是指个人的运气(机遇)。

  22父母训斥自己孩子的行为是()。

  A.亲社会的侵犯行为

  B.反社会的侵犯行为

  C.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D.不是侵犯行为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A项,亲社会的侵犯行为是指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例如,司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适当的惩罚等。这些作为虽然具有潜在伤害性,但是合乎社会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不是伤害,所以是亲社会的,称之为亲社会侵犯行为。

  

  23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是()。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归因

  D.社会行为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C项,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能预测、评价人们的行为,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

  24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A.从众

  B.归因

  C.沟通

  D.角色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A项,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从众,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如助人情境中跟随大家旁观,暴乱中跟随大家一起破坏等;又如开会形成决议时进行举手表决,少数人由于多数人举手的压力而最终赞成多数人的意见。

  25“望梅止渴”属于暗示,具体属于()。

  A.直接暗示

  B.反暗示

  C.间接暗示

  D.自我暗示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A项,直接暗示,即暗示者直接地把事物的意义提供给受暗示者,使其迅速地不假思索地接受。B项,反暗示是指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受暗示者相反的反应。C项,间接暗示,即暗示者通过其他事物或行为的中介,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受暗示者,使其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D项,自我其他片暗示,即依靠思想、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认识、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或要求按某一方式行动。

  26对目标达成后可能获得之利益对自己的重要性程度的估计称为()。

  A.期望值

  B.效价

  C.工具性

  D.预期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A项,期望值是指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其数值变化范围在0~1之间。B项,效价指行为目标对于满足个体需要的价值,即个体对行为结果的重视程度。C项,工具性是指个体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D项,预期是指对目标达成后可能获得之利益对自己的重要性程度的估计。

  麻烦大家关注+点赞,谢谢!!

  本文由【才聪学习网】原创,关注我了解更多考试资料!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华东政法大学就业率流出,个别学院仅一人就业,法学不是王炸了?
下一篇:国内“很不错”的3所二本大学,录取分数不高,适合中等生报考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