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深圳):名校+名城闪耀教育之光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通讯员 谢梁晖
一流的城市呼唤一流的高等教育。从“双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到“全球标杆创新城市”的城市定位,都决定了深圳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来支撑未来城市的发展。哈工大在扎根深圳办学的20年间,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升级”,书写了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名校+名城”的化学反应,让哈工大(深圳)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成为深圳乃至广东高等教育的“标杆”之一。
“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汇聚高端人才的桥头堡、培育创新成果的策源地、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区”……哈工大(深圳)这幅“自画像”正日益清晰。而为这幅“自画像”执笔描摹、增光添彩的,正是不断优化“升级”的教师队伍。
抬头,仰望星空;俯首,甘为人梯。哈工大(深圳)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不断取得亮眼成绩的“秘密”,或许就藏在这样一支不断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中……
大师+团队
以优秀的人培养优秀的人
2022年5月,哈工大(深圳)机械工程学科徐文福教授荣获第三届哈工大“立德树人先进导师”。从教15年来,徐文福教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持续探索“本硕博融合共进、大团队协同攻关”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领头羊”带领团队不断创新、持续进步。课题组学生100%参与国家级项目研究,将科学研究与解决国家重要需求结合起来,开发了多个国际领先的机器人系统,着力解决航空航天领域重要问题,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团队研制的仿生扑翼机器人受邀在央视2019年央视春晚、2021年央视新年音乐会进行飞行表演,荣获了“广东青年五四奖章”优秀集体等奖项。
在哈工大(深圳),像徐文福这样优秀的老师还有很多。
优秀的人相聚,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近年来,哈工大(深圳)积极“筑巢引凤”,从2015年至2022年,教师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22.88%,截至目前,共有全职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教师数量的增长推动了高水平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教学研究人员占比不断提高、职称结构比例更加均衡、教师队伍更加年轻化、教师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等特点。
哈工大(深圳)依靠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通过“以才引才”模式,整体引进对学校战略发展急需的学科团队,将大师、核心成员、团队骨干分级分类纳入相应的师资队伍,为团队发展提供所需资源,发挥团队的人才集聚效应和传帮带作用。目前,哈工大(深圳)以院士为引领,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骨干,以国家级青年人才为主体,形成了“大师+团队”的人才格局。
2017年6月20日成立的哈工大(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就是“大师+团队”的生动演绎。在魏奉思院士的带领下,研究院从最初的8名教师发展为现在的以院士为核心、5位国家级人才为骨干的21位教学科研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围绕国家子午工程二期哈工大(深圳)综合站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单光子大气雷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澳门科学卫星一号”标量磁强计研制等国家、省、市项目不断积累团队科研实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空间科技任务、能做出重要空间科技创新成果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优秀的人相聚,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在哈工大(深圳),优秀的老师与优秀的学生产生“化学反应”,优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催化剂”。哈工大(深圳)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积极培养本科生的学术科研兴趣,科教融合育人成效初显。学校在全国率先实施专业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协同运行的教学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新模式,打造了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机器人、电子制造等新工科实践平台。
有优秀老师领路,有优秀平台支撑,有优秀模式赋能,学生的优秀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截至目前,哈工大(深圳)本科生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学生参与热度和成绩逐年提高,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到目前为止,本科生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400余项,省部级奖项1200余项。2022年6月获得哈工大“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指导教师奖”的戴坤添老师就是一个代表,他所在的工程训练中心教学团队带领同学们先后荣获了RoboMaster机甲大师高校人工智能挑战赛冠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RoboMaster赛事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23项、省部级奖项29项,打造了以南工骁鹰、Critical-HIT为代表的一批学生创新实践团队,成为了哈工大(深圳)的靓丽名片。
教学+科研
以优秀的人成就优秀的校
优秀的个体,成就优秀的整体;而优秀的整体,则为个体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飞跃注入不竭动力。哈工大(深圳)的教师与学校间,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共生、彼此成就的教育生态。
优秀的教师团队,增加了学校的“含金量”,哈工大(深圳)对于优秀学子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自2016年首次招收本科生以来,哈工大(深圳)累计招收本科生逾6000人,录取生源质量逐年攀升,连续5年蝉联广东省内高校首位。普通类(物理)方面,今年哈工大(深圳)最低投档分依然在广东省领跑,最低投档分为647分。
而在“人才出口”端,哈工大(深圳)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首届本科生实现高质量就业,354名首届本科毕业生毕业率100%,就业率94%,升学比例(含出国深造)53%,前往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高校深造比例71%。哈工大在深圳办学20年来,已累计培养本硕博学生超2.2万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哈工大(深圳)60%以上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52%在深圳就业。历届毕业生创办企业百余家,其中85%在深圳创办,且九成以上为科技型企业。第三方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哈工大(深圳)毕业生整体满意率高达98.8%,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满意率均在90%以上,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的满意率更是高达100%。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绝不仅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提升,更有思想的引领、精神的传递。哈工大(深圳)教师在科研方面的孜孜以求,就是对“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一哈工大校训精神的最好演绎。
2020年,哈工大(深圳)宋清海教授团队在超快调制微激光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其提出的全光开关新原理,有望突破超短切换时间与超低能耗之间的矛盾。相关研究发表在《Science》上,有望带来高效的超快全光调制,并最终革新全光计算领域;2022年9月,好消息再度传来——宋清海教授团队成果再登《Science》,该团队在高纯度超集成手性光源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利用手性准连续域束缚态实现了从自发辐射到激光的高纯度、高方向性与高Q值圆偏振光发射。
2020年4月,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白热化之际,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其传染病月刊发表中美学者联合完成的学术论文,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称为“第一份关于新冠肺炎病毒传播证据充分的研究,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宝贵科学基础”,而该项研究的的发起和主导者,就是哈工大(深圳)的马婷教授。在与病毒赛跑的路上,哈工大(深圳)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疫情大数据安全融合开放平台”在疫情期间第一时间捐赠并部署到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抗疫一线;绿色新型消毒制剂“苦参碱椰子油酸离子液体材料”使得医护人员免受“酒精手”困扰,向武汉华科附属同济医院等单位捐赠产品万余支……一个个闪耀着智慧与情怀的科研成果,彰显了哈工大(深圳)教师团队的实力与担当。
办学以来,哈工大(深圳)科研条件不断优化,科研实力实现了显著增强,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航天科技、节能环保、土木建筑、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其中单体最大项目合同经费近10亿元,发表SCI论文10000余篇。
一手执教鞭,一手搞科研,哈工大(深圳)的教师团队以追求卓越的勇气和实力擦亮了学校的“金字招牌”。
名校+名城
以优秀的人赋能优秀的城
2022年1月,哈工大(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滕军教授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发信方是深圳市住建局。在信中,深圳市住建局对哈工大(深圳)团队及滕军对大型复杂建筑提供的技术支撑表示高度认可和衷心感谢。滕军教授团队通过大量的现场数据采集、分析、调研,并通过不断的科研攻关,为保障大型复杂建筑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与支撑。
这是哈工大(深圳)以实力反哺深圳的一个缩影。20年前,哈尔滨工业大学逐梦南行,与深圳市合作办学,这是哈工大与深圳的“双向奔赴”。而现在,哈工大(深圳)为深圳的社会、经济、科技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彼此滋养,相互成就。
在深圳市的大力支持下,哈工大(深圳)创新建设模式,以“一室两区”模式拓展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和院士牵头筹建重点实验室3个,重点实验室集群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科研机构的集聚平台、多学科一流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平台、重大基础研究及重大应用研究的实施平台、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创新基础研究的孕育平台、哈工大科研成果的孵化平台。
除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人才,汇聚智慧外,哈工大(深圳)的教师团队还直接参与到深圳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多个环节。坚持“立足深圳,支撑湾区,辐射全国,放眼全球”的科研面向,哈工大(深圳)致力于推动科学进步与技术创新,融合校本部深厚的学术积淀、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产业战略布局,重点研究领域始终与科技发展、国际学术前沿保持同步。哈工大(深圳)负责建设的“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是光明科学城布局的六大专用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项目设备工程经费近10亿元;子午工程二期哈工大深圳站将于2023年年底全部建成,届时将成为广东省首个低纬度空天环境综合观测站,显著增强我国南方低纬度大气层和电离层空间环境扰动的多频段监测能力,并面向航天、通信、导航、地面管网等提供空间天气预报服务;致力于城市污水处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助力深圳环境朝着更绿色、更安全、更生态的方向发展,参与深圳市西部片区水塘治理等10余项深圳治污工程……
哈工大(深圳)还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双区”建设需求,持续推进各类智库建设。哈工大(深圳)高质量发展与新结构研究院成立以来,兼顾发展速度和质量,实现了高起点、超常规发展,于2021年8月入选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该院组织校内外专家老师为深圳市“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编制、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医疗条例、数据条例、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国际船舶条例的起草提供专业意见,取得了良好的资政建议效果。
无论是开好每一门课的认真,还是将立德树人初心融入每一个日夜的执着;无论是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的党旗,还是科研楼里彻夜不熄的明灯,都是哈工大(深圳)教师团队的写照——让优秀成为一种不断积蓄、正向流动的力量,一个人引领一群人,一群人成就一所校,一所校助力一座城。
哈工大(深圳)“师说”
张东来老师
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
2022年深圳市优秀教师
在南国工大任教20年,感恩学校培养,感悟教学相长,感受学生进步,与学校共同成长。
肖淑敏老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老师是一份幸福的职业,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我将与同学们共同在更宽广的未知领域开疆拓土。
卢伟老师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我将把“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服务国家发展的人才。
郭湘闽老师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广东省首届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
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老师是梦想的火炬,照亮学生远行的步履;是大爱的港湾,抚慰学生年轻的心灵;是耐读的诗篇,陪伴学生永远成长。
王鸿鹏老师
两门课获2021年度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
教学上身先士卒做表率,育人上甘为人梯育栋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
朱旭老师
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
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
广东省2021年度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
广东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哈工大学子活跃创新的思维时常激励着我教学相长,我将继续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严谨治学。
赵毅老师
广东省首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22年度优秀教育成果奖
教学要做到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既要围绕国家需求培养卓越人才,也要重视课堂具体实践,以学生为中心上好每一堂课。
王轩老师
广东省安全智能新技术重点实验室负责人
2021年度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回国来深圳时大学城还是一片空旷的工地,20年后这里已是巍巍学府,青青校园,俊采星驰,学子如云。教书育人初心将伴我一生。
马星老师
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称号
2021年度深圳市青年科技奖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时刻保持清醒,谦虚谨慎,勇于实践,成为立德树人工作的努力践行者和积极推进者。
滕军老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的一生很长,要高规格规划人生,把服务国家作为毕生追求;人的一生很短,要学为所用,每一天都有进步。可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吕俊宏老师
2021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指导老师
做有温度、有宽度、有深度、有高度的辅导员,做有思想、有理想、有梦想的陪伴者。在青年学生的“拔节孕穗期”爱严相济,静待花开。
审读:喻方华
举报/反馈
上一篇:复旦附中校长吴坚:面对快速变革的时代,中学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同济大学在985院校中,排名怎么样?有什么“王牌”专业?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
- 黄山屯溪区:秋风迎诗意 教研唤灵思
- 给您提个醒!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别忘了办,认证时间可以自己挑个好记的日子
- 雄安新区城市鸿蒙生态正式启动!
- 打破规模天花板:复杂科学怎样框定企业幂律增长路线图?
- 根植文化自信 福建师大少数民族学生与艺术名家面对面
- 兰大师生参加第18届锕系及裂片核素在地圈中的化学与迁移行为国际会议
- 祝贺!兰大校友吴照华夺得2023年世界武搏运动会男子刀棍全能金牌
- 以更强信心冲刺决战目标
- 原创突发!记者曝出争议猛料,球迷吐槽:中超联赛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 观烟台·观商务丨刚刚,烟台在这里温情亮相
-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校友已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和一笔宝贵财富
- 66年血脉情缘历久弥深,“交大”回来了丨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园区正式启用
- 朱钰峰出席第十三届苏港澳青年发展论坛
- 新西兰留学申请
- 自主与合资企业频出招,海外出口成弱势车企“救心丸”
- 托福写作如何得高分
-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沈义俊: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助力海南海洋强省建设
- 综测推免双第一,保研上财,她用行动创造不凡
- @毕业生:收藏好这份秋招指南 让你“遥遥领先”
- 托福雅思哪个难考
- moto razr 斩获双 11 小折叠多项销量第一,还公布全新智变柔性屏新机
-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 促进贸易畅通 推动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 双峰县教育系统:厚德仁爱尊老爱贤 凝心聚智共谋振兴
- 郝明金出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七次代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