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儿童做算术,父母要警惕孩子进入学数学的误区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有朋友问橙子:家有5岁的小朋友,很会做算术题,结果20以内加减法做得又快又准,可以瞬间说出答案,但是最近做题目变化多一点的练习册,却遇到了问题:

  譬如说,8+4她知道得12,12-8她知道得4,但是如果题目说,给你8,4,12,这三个数字,用“+”,“-”,“=”连接成一道算术题,她却懵掉了,怎么启发讲解都弄不明白。

  我就问啊,这个小朋友是不是平时做算术题做得非常多啊!朋友回答说没错啊!娃上的幼儿园挺拼的,5岁孩子天天有作业,每天都要算一大篇儿的数学题,刚开始做的时候真难啊,感觉就像是乱蒙答案一样的,还好坚持了好几个月之后,做得就又快又准了,可现在题目一变化就不会了,也不知道是聪明还是笨。

  这么简单的题目变化都搞不明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孩子根本对“数量”,“加”,“减”这样的数学概念完全没感觉,之所以能算的又快又准,那是因为那些算术题的答案是孩子背下来的。

  孩子肯定不笨,能在几个月内把结果20以内加减法各种组合一共190个算式结果都硬背下来,至少记性是极好的。

  可是越是这种记性好的孩子,在刚刚开始接触算术题的时候,越是容易误入歧途,因为他有一条“捷径”,可以绕过艰难而缓慢的“概念理解”和“逻辑推理”训练,准确快速的给出答案,非常简单粗暴的让所有大人都开心并且夸奖他。

  可数学毕竟和记忆力没关系,甚至和运算能力关系都不太大,它训练和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而这两个能力是和年龄相关的,越小的孩子越是差,这和聪明还是笨没关系,这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

  所以,只要不是天才儿童,学龄前孩子表现出算数算得慢,算得容易错,需要掰手指头,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或老师着急,非要让孩子算得又快又准,每天让孩子做很多的题,而孩子现有的理解和逻辑能力又没办法支撑住那么大量又快速的运算,他能怎么办?他就只好动用他最擅长的东西,也就是“机械记忆力”了,尤其是对于记忆一些毫无逻辑关联的杂乱信息,小孩子的能力往往比大人都强很多,只要每天重复,很快就能把那些运算答案都记住。

  当孩子不用思考过程就能瞬间报出题目的正确答案时,他就开始用“机械记忆力”代替了理解和逻辑能力,这个时候再多大量的练习,也只是强化记忆力的精度以及反应的速度。可当孩子遇到更灵活的数学题,必须开始动用理解和逻辑能力的时候,才发现它们空闲了太久,已经开始萎缩退化,完全生疏不会用了。

  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就想当然的抢跑,以为领先就是优势,殊不知正好是南辕北辙,越是学得早,越是高强度的练,最后反而学成了一锅夹生饭,表面上熟了,吃进肚子里根本就不消化。

  这就是拔苗助长的现实版演绎。

  可难道说,为了不拔苗助长,学龄前就应该避免去练习算数吗?那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孩子又不是特别聪明的类型,上了学害怕跟不上怎么办!

  当然不需要避免练习算数,但是你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先熟悉数量概念

  数量的概念是所有数学概念的基础,如果数量的概念搞得透彻了,加减法和进位的概念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而数量的概念不是解释明白的,也不是背下来的,而是实际操作中“体会”的,体会得越多,理解的就越深刻。

  如何体会呢?用游戏的方式是最好的

  我曾经写过文章《随便玩玩的居家小游戏,就能让孩子学数学不费劲儿》,是讲如何用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的“数字敏感性”,其实就是让孩子不停的体会“数量的概念”。

  游戏如果太累,也可以把体会数学概念融入到生活当中去,每天和孩子数各种东西的数量,数家里有几个人,桌子上有几个碗几个盘子,饼干有几块,家门口的台阶有几级……

  总而言之,让孩子对数量熟悉,有敏感性,是他进行一切运算的基础,这个看上很简单,但是很重要的“熟悉数量”过程一定不能跳过。

  孩子一开始可能只对3以内的数量敏感,你平时各种游戏体验越多,孩子熟悉的数量范围也会慢慢变宽,只有在孩子熟悉的数量范围之内,他才有可能做出真正经过大脑的加减法运算。

  二,少练“算术题”,多练“实际应用题”

  算术题,就是类似这样的练习纸,大家应该很熟悉:

  这种题把数学运算完全抽象成了符号,而且是随机无规律的题,很容易让孩子忽略掉数学运算的本质,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符号游戏,练得太多只是让孩子记住答案而已。

  就算要做这种抽象算数题,也是出系列题,举几个例子:

  每个数加一:3+1,4+1,5+1

  结果一样的题:6+3,5+4,7+2

  “数字家庭”题:2+5,5+2,7-2,7-5

  ……

  这样的,互相有关联的题,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的规律,孩子会为了让运算更简便,进而去思考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对逻辑思维有益处的。

  当然,最好就是在生活中多出“数学应用题”给孩子:

  现在家里有2个男人,3个女人,一共有多少人?又来了两个人呢?

  现在饭桌旁边有5个座位,只有3个人坐,那几个座位是没人坐的呢?又来了3个人,那会有人没座位吗?

  类似这样的实际问题,多让孩子试着去解决,大量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孩子在解决这样的问题中,一定会锻炼到理解和逻辑的能力,也就不会掉入到“用记忆代替逻辑”的误区里了。

  三,允许孩子算得慢,错误率高,用掰手指头辅助

  孩子年龄在那里摆着,逻辑能力是很有限的,所有这些体会数学概念,熟悉数量,搞明白运算规律的过程,无一不是很艰难,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弄明白,再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慢慢变得熟练,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这和每个孩子的天份,反应力,智力发展水平的快慢都有关系,这个过程真的不能着急或者加速。

  只要孩子凭借自己的能力,最终可以算对,那就是没问题的,就算看起来很慢很笨,总比背下来说答案要好得多。

  想要算得快算得准,只要大规模的重复练习就好了,就算现在做不到,再长大一点总能做到,反而是件相对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数学的概念和逻辑没搞透彻,学夹生了,再往回补,挫败感就非常大了。

  所以,一定要允许孩子有很长一段时期,算得慢,容易算错,掰手指头数的过程,每次慢慢的算一遍,都是让他多一点体会,多锻炼一次逻辑,这样的过程积累多了,孩子总有一天可以开窍,彻底弄明白这些关系。

  其实越是算得慢,越是能把运算过程弄得清楚细致,反而更有利于对今后数学的学习。

  譬如说橙子自己就是这样,我小时候记性差,反应也慢,背不下来那些题的结果,就算上了小学之后,结果超过10的运算我还必须掰手指头才行,就这样一直悄悄掰到2年级。所以我速算成绩一直很差,一旦要求时间,我就不及格。但如果不要求时间,让我慢慢算,就可以打满分。

  就因为不得不把那些最简单的题用最笨的方式算了一遍又一遍,让我对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别人更熟悉更加敏感,就算到了高年级,概念学得更深入,题目有更多样的变化,也完全难不倒我。我本身其实是一个更擅长文科的人,但是数学却一直都可以学得不错,以至于后来走了理科的道路,应该是和小时候这个经历有直接关系的。

  总而言之,无论孩子怎么做数学练习,一定要确定提高的是他逻辑推理的过程,而不是纵容他动用“记忆力”就把问题解决了。

  所以,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盲目的追求孩子算得又快又准,没有意义,孩子要练习形成的是逻辑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一百个问题的能力,是人类高级的智慧,不是去做人肉计算器这种低级的劳动。

  按住孩子最擅长的记忆能力,调动孩子不擅长的理解和逻辑能力,让孩子知道如何去算,为什么这样算,才是数学启蒙时期,最重要的事。算得快算得准这样的事,往后推一推再解决,无论如何都来得及!

  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举报/反馈

上一篇:部编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之初》课文翻译 来了,家长收藏哦
下一篇:教育部:小学不得举办学前班 要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