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市2021年春拍明清香炉专场拍品精选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2-20
手机版

  明清香炉专场精品预览

  LOT:1740

  阿拉伯文炉瓶

  罐高10厘米 炉高22厘米 瓶高16厘米 重4520克

  炉瓶三事也称炉瓶三式、炉瓶三色,是古人熏香时所用的一套香具,由三件组成,分别为:香炉、香盒、匙箸瓶。香炉用来焚香;香盒用来盛装香料;匙箸瓶包括瓶、香箸、香匙(铲),香箸用来夹取香料,香匙(铲)用来处理香灰,两者一同收纳于瓶中。焚香是古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炉瓶三事也成为桌案上的必备物品,古人对生活细节的要求可谓刻画入微,所谓“炉瓶三事”,笼统来讲无非是焚香的器具,但在凡事皆讲究的古代礼节中,是和“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一般的雅致细腻。

  阿拉伯文正德款炉瓶盒品香三事文化背景

  香炉文化,在明宣宗时期,利用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南洋伊斯兰苏丹敬献的八万斤风磨铜,大兴铸炉之风,创汉地中原宣德炉之名品。早在我国明代,随着太祖朱元璋对伊斯兰教采取宽容、保护和鼓励发展政策的推行,从而奠定了伊斯兰兴盛、穆斯林地位优越的条件,许多回族接受了汉语、部分汉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使中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长期处于和睦相处的状态。在明代永乐时期,东察合台汗国畏兀儿人完成伊斯兰化,回族汉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可以说明代是伊斯兰发展时代。伊斯兰文化由唐宋至明清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据《明实录》统计,从洪武至成化的百年间,西方来华穆斯林近七十批,其中宣德六年的一次来归就达三百余人。明代形成继元代之后穆斯林入附中原的新高峰。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热爱宗教,沉浸于伊斯兰教、道教、佛 教中,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这其中,伊斯兰教无疑最受正德帝推崇。受前代皇帝的影响,明正德皇帝仍旧推行宽松的民族政策,十分重用回族人,不仅朝廷官员多穆斯林,就连许多嫔妃、宫女和太监也 多用穆斯林,甚至在许多宫廷御用器中也多以大段《古兰经》箴言、圣训格言,以伊斯兰书法作为装饰,将赞颂真主安拉和贵圣穆罕默德的字句题写在器物上,如以图案化的阿拉伯文装饰的瓷器和铜炉即为典型代表。形成我国明代独特的伊斯兰文化特征。

  关于正德款铭文器物,民间多有传说,阿拉伯铭文香炉,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1505年-1521年,在位16年)年号正德。其中一种广为流传之说法为正德 皇帝之爱妃为伊斯兰教之信徒,故而正德皇帝下令制造了一批带有正德款识,却以阿拉伯文作为装饰之器物,因而,带有阿拉伯铭文铜炉,成为绝世之响。

  正德皇帝特别崇信伊斯兰教,对伊斯兰文化无比推崇,深谙伊斯兰教理教义,是相当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当政十六年间,深研于伊斯兰教、道教、佛教,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提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可见其对伊斯兰教的推崇。文献记载:正德皇帝还有一个阿拉伯文的名字,叫做妙吉敖兰,意思为安拉的荣耀。伊斯兰教无疑最受正德帝推崇,曾作一首御制诗:“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 却尊谁?”表明了其将伊斯兰教置于其它宗教之上。

  正德帝曾经特下旨命宫廷御匠用静练之铜,铸炉造鼎,作为宫中陈设或供奉使用。明朝对伊斯兰教采取包容政策,部分伊斯兰信徒由此得以与明朝政府建立政治联系。前后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阿拉伯铭文铜香炉、珐琅炉、陶瓷炉,包括宫中瓷器、各种铜器等,并且在每个器物上,都要以阿拉伯文为饰,多数是皇宫御用或赏赐功臣。其次是安置在清真寺经堂陈设,世代家族传承享用,世代传承。纵观正德一朝。在他执政时期,对各种宗教均抱有宽容态度。故而在结合了阿拉伯与中国两种重要的东方文化后,才有可能孕育出以中国传统器型配以阿拉伯文进行装饰之经典杰作。正德皇帝重视伊斯兰教,所以当时阿拉伯文甚为流行,出现在各类器物上,文字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有时内容已不重要,相当一部分文字已无法释出原意,而只是作为装饰纹样。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传统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回族经济也不例外,但是回族农业经营又有它的特点,就是不单纯依赖于农耕,不单纯依赖于生产粮食。回族农民善于搞多种经营,注意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表现出一种勤奋、进取的活力。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回民的自身繁衍生存的能力大大增强,这成为明代回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明代回族为追求时尚之美,彰显本民族的信念与文化品味,将崇信真主的信念,引进到这一传统礼器铸造工艺之中,尤其以正德皇帝赏赐官作阿文炉为范本,创制出自己喜爱的各式各色简易以阿拉伯铭文铜炉作为清真寺经堂和居家的陈设,而世代传承享用。各式各色阿拉伯文香炉,成为中国回族传世的典型文物和回族和谐文化的重要标志。

  阿拉伯文正德款炉瓶盒品香三事具体数据

  此套香具均以黄铜铸就,铜质精炼,入手生坠,观之若金。更为难得之处此套完整香具皮色均为上佳,通体红皮宁静匀透,似朝霞之初现,包浆厚泽沉稳,若美玉之莹润。整体打磨光滑,炉身厚重,整器造型规整,做工精良,皮色精绝,通身珠光宝器。此炉造型典雅端庄,拙朴厚重,包浆温润,宝气内蕴。炉直径14cm;高22cm;炉重2638克图示:造形端庄,开光内呈现鱼子地锦纹刻阿拉伯文颂词。线条流畅,造型大气,尽得肃穆端庄之美,深得文人雅士所钟情的一等佳器。阿文字体飘逸洒脱,刀法细腻,古拙雅韵,堪称明正德年间中原与西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重要佐证。且通体包浆隐若,气息沉稳老道,当属正德铜炉至美臻品。

  瓶直径7cm;高16cm;瓶重1012克图示:此瓶撇口,长颈,鼓腹。圈足,颈部饰如意耳,腹部如意开光内 书写阿拉伯文。阿文书法背底珍珠满地,寓意吉祥,非正德宫廷不能为之。錾刻刀法精湛,古拙雅韵,为阿文炉装饰典型官做之佳品。

  直径7.5cm;高10cm盒重867克 图示:香盒扁圆,上下子母口扣合,顶部和底部及扣合处均起弦纹装饰,顶部纹样与香炉腹部一致,相互呼应,盒内部上下旋纹,典型明代铸造之手法。盒顶部书写阿拉伯文字,书写流畅,刀法精准,有刀笔合一之功。香盒纹样与香炉,香瓶阿文书写一致,相互呼应。款识:图示:底款刻汉文四字篆体“正德年制”。炉底中央开框方正规矩,内铸「正德年制」四字方篆书,结体中正,笔画深峻,体量大,充满方 框,布局充实,铸后修刻,笔画斜直锐利,一丝不怠。四字篆书款,端正庄严,铸后修刻,底平字峻,剔刻精细,极为工整,四字于框内 比例均匀,保留书写意趣,又不失官方气度,款识与炉型高度融合, 官气十足。

  据历史记载,盛极几朝的宣德、正德铜炉,现竟然失落得几乎无迹可寻,就连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也仅收藏了四座(史有议义)。这二朝所官制各式铜炉除了供御用外,也用来分赐给诸王、边彊大吏臣下与贵族,及京内各郊祭坛,甚至于各地的闻名寺院,分布得非常广泛,然而在几百年改朝换代之际,不但失散了,甚至于销毁,原因是宣炉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间遭到了多种劫难。

  一、崇祯铸钱崇祯是明朝最后一朝,内优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其中包括上古三代及宣德、正德年间的铜炉。二、咸丰铸钱 清代咸丰年,亦是内忧外患,连年战争,国库空虚,为了发行钱币,不惜把皇宫、内廷保存的各种铜器毁掉用以铸钱。三、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做枪炮缺乏铜料,于是在我国各地搜集铜 器,熔化后改做枪炮。四、民间所藏铜炉的三次大劫难 第一次是在1950~1953年抗美援朝时,战争需要大量的枪炮弹药,便发动民间收集“旧铜”,从各地所收集来的旧铜器中,自然有不少的铜炉。

  第二次,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全民征集铜铁,老百姓家里 的铜器,如铜盆、铜锅、铜勺、铜炉等都贡献出来了。第三次,是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各种古旧铜器,包括铜炉,自然作为迷信品“破四旧”被收集到铜材厂熔掉。已被熔化的自然也不在少数。这是建国后三次铜炉大劫难。五、销洋庄几十年来东西方的海外买家都大谈考古学,争相购买明清铜炉,一些商人为了迎合买家,竟把旧炉磨成崭新的炉,破坏了不少好炉子。六、敷色有些玩家专门讲究炉色的绚烂,于是一些商人又将色皮剥蚀晦暗的旧炉,重新敷上色皮,破坏了原炉的美。七、凿底 有些好炉,往往厚重,一些世俗的人怀疑是纯金铸造,就凿底部 来化验,破坏了炉。

  或有部分铜炉的炉身镀了数量相当可观的黄金,人为地“杀鸡取卵”。八、烧炉 这是自已在近十年中观注最痛心的事件,很多新人不懂铜炉皮色的盘养之道,鲁莽学习王世襄烧炉之法,利用燃气、电炉……毁坏数以万计之炉,成为历史之第八大炉厄正因为明清铜炉历史上经历诸多劫难,损失惨重,造成今日二朝各色式铜香炉,已成凤毛麟角,而在特定环境下的正德款阿拉伯文官造炉瓶盒三事,成为历史惊鸿一眷,眼前呈现的这一绝代风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推崇它存在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如今阿拉伯文香炉成为 了中国回族传世的典型文物和回族和谐文化的重要标志,阿拉伯铭文 香炉在明清铜炉收藏系列中成为了又一光彩夺目的瑰宝,更是已成为 极其重要的品种,阿文炉瓶盒三事保存完美者十分罕见,实为成组者 更胜珍惜。

  举报/反馈

上一篇:如何提升孩子专注力?一个“道具”能提升,孩子越玩越聪明
下一篇:回顾2022年高考!南京大学江苏省录取数据,省常中排第二!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