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第七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圆满举行
“翰墨南洋与世界汉学:
第四届中文研究生学术前沿论坛”
圆满举行
“
2021年7月25日-31日,由人文学院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七届浙江大学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项目“翰墨南洋与世界汉学:第四届浙江大学中文学术前沿论坛”圆满举行。受国际疫情影响,本次论坛采取ZOOM直播平台线上交流模式,以学者们线上全英文演讲、同学们线上线下中英双语提问、线上线下师生自由双语互动的形式开展。
本次论坛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合作方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为了吸引海内外研究生的参与,邀请了15位国际知名学者做了15场英文专题讲座,历时一周,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文艺学、比较文学、国际政治、移民史等。授课教授有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Kenneth Dean(丁荷生)教授、容世诚教授、许齐雄教授、苏瑞隆教授、李子玲教授,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潘碧华教授,美国圣母大学东亚语文系Michel Hockx(贺麦晓)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宏教授、游俊豪教授,美国奥勒冈大学东亚系Alison Groppe(古艾玲)教授,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Carlos Rojas(罗鹏)教授,中国台湾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廖咸浩教授,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宋明炜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E.K. Tan(陈荣强)教授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沈双教授等。演讲嘉宾阵容强大,受邀请教授都是饮誉海内外的世界一流学府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其中有3位学院院长、6位东亚系主任,3位高校讲座(讲席)讲授。
本次论坛会议就学科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而有前瞻性的探讨与展望,暑期学校研究生学员更是踊跃发言,认真学习。本次参会的138位中文专业研究生分别来自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杜克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卫斯理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澳门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大家齐聚一堂,教学相长,畅谈学术,切磋思想,共襄盛举。
7月25日
7月25日上午9点,在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进研究员的主持下,本次论坛正式开幕。首讲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Kenneth Dean教授开启,讲座主题为“数位人文与新加坡研究”(Digital Humanities and Singapore Studies)。在本次讲座中,丁荷生教授以制图地方仪式传统所创造的跨国网络为主题,立足莆田,走向东南亚。利用数位人文中所提供的新型研究工具,例如GIS、SNA(社会网络分析)、TEI(文本编码主动权),来丰富中国与新加坡的历史变迁研究。以中国南方福建省莆田市作为切入点,通过呈现莆田平原与东南亚地区的宗族、士大夫和地方诸神庙宇,来分析文化因素的空间分布。
下午2点,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潘碧华教授开展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认同:建国中的马华文学”(Memory of participation: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founding of Malaysia)主题的讲演。潘碧华教授带领同学们从社会历史、种族文化、人口政治等国家人文地理的宏观角度考察建国前后的马来西亚,切入马华文学认同的话题。华人群体从对原乡的依恋,到对马来西亚国土的认同,经过一段复杂的感情转换。马华文学的本土化精神从疏离到亲密,马华作家一直担任起社会变化的旁观者,在他们所处于的时代,真实记录着他们的所思所想,留下珍贵的文字记忆。
7月26日
7月26日上午9点,美国圣母大学东亚语文系、刘氏研究院长Michel Hockx教授做了一场“布迪厄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Bourdieu and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的讲演,本讲座讨论了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学社会学如何激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研究,对布迪厄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体概述。讲座中还特别关注了文学与自治、国家的问题,且将文学领域中特定的“代理人”领入视域进行研究。最后以近来迅速崛起的中国网络文学带来的问题和挑战相关讨论结束讲演。
下午2点,新加坡国立大学容世诚教授开展“Colonial Modernity and Unban Soundscape: Listening to Gramophone and Radio Broadcasting in Singapore”的讲演。本次讲座讨论的是新加坡殖民地时期的“声音文化”,探究“声音”生产与消费的物质史。首先,容世诚教授分析了新加坡在二十世纪早期出现的全球留声机工业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座城市从1900年到1965年之间华人留声机音乐的消费模式。接着,他聚焦于战后新马地区最受欢迎且广为人记忆的有线广播电台“丽的呼声”的文化史研究。通过对大量旧杂志、新闻报纸、录音以及电影片段的搜集征引,容教授指出正是在“听”留声机与无线广播的过程中,殖民地现代性、城市声音景观与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建构得以开展形成。
7月27日
7月27日上午9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六使讲席教授、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教授开启主题为“跨界亚洲与东亚的新政治经济学”的讲座。本次讲座分为五个部分:超越民族国家和次区域划分的研究视野介绍,作为替代框架的“跨界亚洲”,关键主题和不断发展的模式,限制、挑战和竞争观念以及结论。刘宏教授根据亚洲研究中现有的范式问题,指出方法论民族主义无法解释现代亚洲的跨境和跨国维度及其对国内和区域转型的影响。而社区、跨地域、边境研究、移民和侨民、跨国公司、网络空间和媒体、商品等一系列研究类型和单位,又使刘宏教授将研究分析纳入“全球—跨国—国家社会—个人”这四个层面。由此,“跨界亚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跨界亚洲”关注跨国和跨区域背景下的人口、资本、商品和思想流动,同时思考这些流动如何集体或单独地帮助重塑了现代和当代亚洲以及更广阔世界的各个国家的轨迹。
下午2点,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游俊豪教授主讲“离散华人与新华文学”。讲座中,游俊豪教授聚焦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场域,观照华文文化的语境,探究离散族裔主体性的构建。面对近年来中国的大国崛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族群认同,离散华人每一个族群在国家架构里面形成了张力,所以在回应中国的方式上也是多元化的。游俊豪教授在讲座中强调全球化的力量并非无所不能,它尚未消弭所有的国家疆界,也还未渗透到所有的地方空间,所谓“地球是平的”的提法并不全对,因为现代民族国家体制需要捍卫自己的利益。故而应该留意地域政治、族群话语、离散论述之间的张力。挪用离散的理论,将新加坡视为一场域,观察华文文学如何在这场域中发生、进行、延异。
7月28日
7月28日上午9点,美国奥勒冈大学东亚系古艾玲教授开启主题为“黎紫书作品中的阅读、写作和自我指涉”的讲座。她根据黎紫书在《告别的年代》书写中呈现的“后设”谜题,追溯了黎紫书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兴趣演变,以及《把她写进小说里》《推开阁之窗》和《告别的年代》等作品中文学创作的权力动态和政治。
7月28日下午2点,新加坡国立大学许齐雄教授开启主题为“网络作为诗歌社团还是政治联盟:来自福建的案例研究”的讲座。他将研究主题聚焦于明朝末年于福建漳州成立的诗社“霞中社”,以张燮的《霏云居集》《东西洋考》等为本,通过分析霞中社成员的社交网络,阅读他们针对地方与国家大历史背景的活动,说明霞中社是地方精英的政治联盟而非文学组织,其目的在于反对太监在民间官僚机构之外侵犯国家和地方利益。他们与负责福建地方防务和海上安全的将军们建立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战线,这也为军民联盟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案例研究。
7月29日
7月29日上午9点,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昆山杜克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罗鹏教授(Carlos Rojas)担任主讲,讲座主题为“他者之眼:吴明益《复眼人》和异样观看的挑战(The Eye of the Other: The Man with the Compound Eyes and the Challenge of Seeing Otherwise)”。罗鹏教授讨论了几部虚构的和非虚构的作品,这些作品探索了当代中国回收和垃圾处理的前沿问题,特别是与经常居住在中国露天垃圾场附近甚至是在那里的农民工有关。罗鹏教授以台湾作家吴明益小说《复眼人》为例详细探讨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与感知和身份问题相关的问题,认为这部小说邀请读者,通过被他称之为群岛想象的租赁来考虑一系列环境问题。
下午2点,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苏瑞隆教授主讲“作为六朝诗人鲍照(414?-466)研究的三个方面”(Three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Bao Zhao(414?-466)as a Six Dynasties Poet)。苏瑞隆教授从基本的作家研究出发,分别就鲍照的生平、皇家赞助与鲍照诗歌、如何评价鲍照的成就等三个方面对鲍照进行了阐述。通过对鲍照诗歌的细致考察与研究,苏瑞隆向我们展示了鲍照的生平,包括鲍照的家庭、爱好、生理疾病等;与此同时,苏瑞隆教授从西方文学赞助情况出发,指出皇家的赞助对鲍照及其乐府诗带来的重大影响;此外,通过主要参引《诗品》与《南齐书文学传论》对鲍照诗歌的评述,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7月30日
7月30日上午9点,台湾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台湾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系杰出教授廖咸浩主讲“看不见的梦:作为元小说和民族寓言的《红楼梦》”(The Invisible Dream: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s Metafiction and National Allegory)。廖咸浩教授认为《红楼梦》传统上被视为家庭传奇背景下的浪漫故事,尽管有充足的线索指向一个隐藏的故事,故事一开始就提出的声明最有力地证明了这一事实。然后揭露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个伪装成浪漫故事的民族寓言,以逃避审查和政治迫害。故事中两个相爱少年的艰辛,以及故事中其他少女的命运,都不过是满清前夕民族命运的表现。换句话说,小说是一本死亡之书,而不是浪漫之书。但这部小说的真正主题是,在异族统治下,如果中国知识分子坚持诚信原则,放弃公共服务这一传统的自我实现之路,他将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廖咸浩教授还就《红楼梦》中的具体人物所蕴含的意义,如“石头与神媖”、“木石前缘”等等,向同学们作了详细的讲解。最后,廖咸浩教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李子玲教授新加坡小贩中心的语言景观”(A Linguistic Landscape of Singapore Hawker Centers)的讲座。李子玲教授首先对新加坡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重点指出了新加坡多语言的文化环境,并选取了新加坡典型的小贩中心(typical Hawker Center)作为其语言研究的场所。李子玲教授认为,小贩中心是承载新加坡文化、语言多样性的重要地标,但它面临着逐渐走向灭绝的处境,对小贩中心的研究与保护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子玲教授特别说明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她对小贩中心的研究结合了历史的、社会学的、语言的、地理学的以及文化的深入探讨,理论依据是豪根(Haugen)的语言生态学(Language ecology)。
7月31日
7月31日上午9点,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主任宋明炜教授做了一场主题为“中国当代科幻中的崇高与幽暗(The Sublime and the Dark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cience Fiction)”的演讲。宋明炜教授聚焦于中国当代科幻中的崇高与幽暗。他首先指出科幻小说的兴起是二十一世纪华语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科幻不仅仅是一种类型文学,更兼具了新浪潮性质的文学范式,有效地捕捉了中国新时代的期待和焦虑。接着,宋明炜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刘慈欣和韩松两位科幻作家的作品。他认为刘慈欣和韩松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两位科幻作家,二者分别建立了两种极端的科幻美学。宋教授从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等方面对刘慈欣和韩松的作品进行了区分,细致地辨别了二者在表现各自科幻世界时的不同之处。
8
月1日
8月1日上午9点,邀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亚洲研究系沈双教授担任主讲, 题为“跨越国界:冷战与华文流行小说(Cross Borders: Cold War and Sinophone Popular Literature)”。在本次演讲中,沈双教授探讨了在新冷战研究视野下进行文学研究的潜力。近几十年来,冷战研究的焦点已经从国际关系转向文化研究。同时,学术界对所谓“西方”以外地方的关注,促成了一种对冷战历史的批判性反思:冷战是何时开始或结束的?它是如何影响一个特定地方的?带着以上问题,沈双教授的演讲重新审视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华语流行文学现场,讨论华语如何与政治、社会和地理边界产生联系,对于“流行”的不同理解是如何在不同地方社区出现的,以及关乎作家、类型、阅读群体的跨国界、跨历史运动是如何促成地方的连接的。沈双教授的演讲以间谍小说和侦探小说这两种类型化虚构文学为重点展开案例分析。
下午2点,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英文系教授、亚洲与亚美研究系系主任陈荣强教授受邀做了一场主题为“Towards a Paradigm of the Global South: The Writing of Chang Kuei-hsing”的演讲。陈荣强教授主要引入了全球南方(the Global South)的概念,并认为“第三世界”(the Third World)的概念延续了帝国主义的剥削叙事,其潜在逻辑是欧洲中心主义,选择用全球南方代替第三世界的概念,是在后殖民的社会中去完成未尽的去殖民化工作。对此,陈荣强教授对全球南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崛起,发展主义不再以国别为界限,第三世界发展主义的话语被全球发展主义的话语所取代。
“
十五位主讲教授分别聚焦各自领域,对多个学科前沿问题发起探讨,内容详实,深入浅出,得到了广大学员们的热烈响应。互动环节为同学们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大家都积极向老师提问请教,增进交流,场面热闹,每场互动答问环节都将近一个小时。在紧凑、热烈的学术研讨中,嘉宾教授们充分肯定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能力、浓厚的问题意识,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他们所分享的海外汉学的文化研究方法对广大学员们启发良多。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暑期学校近四年来都由中文系组织,采用的是学术论坛的形式。研究生中文学术论坛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响应建设一流学科的号召,积极参与中国文化自信建设,拓展中文学科学术视野,推动全球中文学术发展,提升人文学院和中文系在全球中文领域形象的重要尝试。论坛为东西方大学研究生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的学术交流平台,研究生们既是参与者,也是讨论者,有利于培养青年学子的多元文化视野,加强海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论坛长期合作方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四届,后续将持续推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和中文系将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而不懈努力!
”
中文系提供
撰稿人:李一扬、朱钰婷、陈璧君、倪子惠、张怡、石靖媛
编辑:韩明睿
审核:陈舒舒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
- 黄山屯溪区:秋风迎诗意 教研唤灵思
- 给您提个醒!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别忘了办,认证时间可以自己挑个好记的日子
- 雄安新区城市鸿蒙生态正式启动!
- 打破规模天花板:复杂科学怎样框定企业幂律增长路线图?
- 根植文化自信 福建师大少数民族学生与艺术名家面对面
- 兰大师生参加第18届锕系及裂片核素在地圈中的化学与迁移行为国际会议
- 祝贺!兰大校友吴照华夺得2023年世界武搏运动会男子刀棍全能金牌
- 以更强信心冲刺决战目标
- 原创突发!记者曝出争议猛料,球迷吐槽:中超联赛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 观烟台·观商务丨刚刚,烟台在这里温情亮相
-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校友已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和一笔宝贵财富
- 66年血脉情缘历久弥深,“交大”回来了丨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园区正式启用
- 朱钰峰出席第十三届苏港澳青年发展论坛
- 新西兰留学申请
- 自主与合资企业频出招,海外出口成弱势车企“救心丸”
- 托福写作如何得高分
-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沈义俊:培养海洋科技人才 助力海南海洋强省建设
- 综测推免双第一,保研上财,她用行动创造不凡
- @毕业生:收藏好这份秋招指南 让你“遥遥领先”
- 托福雅思哪个难考
- moto razr 斩获双 11 小折叠多项销量第一,还公布全新智变柔性屏新机
-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 促进贸易畅通 推动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 双峰县教育系统:厚德仁爱尊老爱贤 凝心聚智共谋振兴
- 郝明金出席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七次代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