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点评广州中考作文《这里有我》:发挥空间大,厘清逻辑很关键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2-22
手机版

  统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文字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蒋隽 吴小攀 孙唯 陈亮

  海报/肖莎

  今天(10日)上午,广州中考开考第一科语文,作文题为《这里有我》。这个题目好不好写?该如何入手?羊城晚报·羊城派邀请作家、初中语文名师、艺术家点评,提供多个角度的分析视角。

  广州中考作文题

  请以《这里有我》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600字以上。

  3、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审题关键在于厘清逻辑关系

  广东广雅教育集团广州片学校初中语文大科组科长吴穗华

  题目看似简单,但审题要注意关键点,即“这里”和“有我”之间的逻辑关系,两者相生相促。“这里”因“有我”而有怎样的不同,“我”在“这里”的言行如何构建起“我”和“这里”的链接。“我”可小至一人一物,也可大至集体国家。这需要考生在素材的内容层次上表现这种关系联结,才能切题。

  因为本题并没有设置过多的审题障碍,所以有些考生容易在记叙“有我”上花心思与笔墨,反而忽略在叙事层次中交代“这里”的特点、“有我”之前之后的异别,以及为什么是“这里”使“我”获得精神超越。

  另外,不能忽略“有”字,这是自我审视、自我导向、自主选择、自我提升的重要表现。“有”含有强主动性,与“我在这里”不同,强调的是自我自主的介入与参与,考查的是考生在生活的错综次第中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期许、感受与回应。

  只有充分考虑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叙述过程中的重心及层次展开,才能真正聚焦题意。

  最好结合经历呈现自我思考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陈超

  《这里有我》为题的命题作文,题目简洁清爽,没有设置太大的障碍。在审题上,很注重学生介入现实、介入生活及其带来实践的思考及感悟,给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宽泛空间。

  要注意的是,一在审题要聚焦于“这里”“有我”这两个关键词,即是“这里”是哪里?

  从时间上看,可以是过去、现在,抑或是未来;从空间上看,可以是泛化的地理空间乃至精神空间,更多的则可以是具体的活动场景、生活背景。而题中的“有我”则表示作文要表现与“无我”的区别,即我在“这里”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从中学生的角度看,可以选取体现我在这里的“责任”“担当”“价值”等角度;二是在立意上要结合一定的成长体验和生活哲理,即如何从“我与他人”的现实介入,进而转进到“我与自己灾难片”“我的精神成长”的哲理思考。

  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种哲学的思辨——即我们在改变世界之时,其实世界也在改变着我们;三是在写作技法选择上,可以写成记叙文或叙议结合。但在注重叙事性、抒情性基础上,要重点突出“世界因我不同”“这里因有我不同”的题旨。

  学生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成长故事,将自己的生活成长体验诉诸其中,呈现出我对于生命,之于国家、民族、社会、生活的意义思考,之于自我的一种价值认同。

  个体与公共空间“大小圆”相切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

  “这里有我”,广州这个中考作文题强调了个体生命与公共空间的关系——个体生命就像一个小圆,与公共空间这个大圆相切。

  写作文时,可以从日常生活场景切入,比如写接种疫苗或做核酸检测队伍中的自己,一场小志愿者活动中的自己,走在路上遇见需要帮助的人和事时的自己,等等,可以慷慨激昂,也可以娓娓道来。或者写恢宏壮观的场面,比如参加庆典;或者写生动有趣的情节,比如乡间踏青。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当然也可触及当地当时自己的犹豫、迟疑,但更重要、更主流的是弘扬助人与奉献精神。

  至于“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我作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特别是连续十年广东小学生诗歌节评委会主任,也还是可以接受这样的限制。诗无达诂,面对诗歌,改卷时可能歧义较大。

  不过,诗歌在广东有很大发展空间,十年来有近60万广东小学生写诗参赛,佳作迭出,令人惊艳。

  建立“我”与时代的连接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胡骁

  当看到今年中考的作文题目时,我不禁联想起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接续一代代革命先烈为了真理和信念、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奉献一切的精神。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这是一种“我”与时代、与“这里”的连接。我们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

  发布于:广东

上一篇:学术快闪|转型时期国际城市治理:历史、理论与路径
下一篇:安徽宿州“十四五”规划建议:支持宿州学院创建宿州大学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