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成长则企业成长,为什么很多企业不明白这个道理?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3-03
手机版

  我们现在的管理或者企业经营的主流观点,大多倾向于模式、规则、执行和竞争等维度的理论或者实践,少有关于员工,尤其是员工成长的专门论述。这是一种缺憾,实际上企业生存发展的真正主宰是员工。

  案例:

  A公司成立了新的项目营销部门,为了迅速实现业绩突破,将内部的一些较为优秀的员工调到该部门,让他们在工作上进行突击。可是,对于新项目及其行业资料,这些员工知之甚少,对于竞争和市场也不熟悉。于是,负责人向公司递交报告,希望组团出去考察,以便了解市场,同时参加一些行业论坛,为后续工作积攒资料。报告到了老板的手里,扫了几眼之后,他把新项目营销的负责人叫到办公室。老板说:“现在新项目刚上马不久,到处需要资金,需要你们先拿出业绩。等到以后资金充足了,你们再学习吧,现在条件不成熟。”营销负责人迈着僵硬的步伐走出办公室,头脑一片模糊,不知道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工作该怎么做。一段时间之后,整个团队大部分离职走人,企业不得不重新开始招人。

  以上案例不是存在于某一个企业,而是大量存在于不少公司。公司在设备上大手大脚,在办公设施上挥金如土,在包装宣传上毫不吝啬。但是只要涉及到员工,尤其是员工的学习和成长类投资,就捂紧口袋,一分钱都舍不得掏。希望员工个个战斗力强悍,但是既不创造有利于他们进步和成长的条件,更不愿意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上投资。最终损失的一定是企业。

  

  关于员工成长,企业管理上存在大量败笔。

  1.培训形式化

  很多人说,企业还是很注重员工发展和成长的,培训工作也做的很到位。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企业的培训都流于形式。

  课程不是员工想听的。很多企业的培训负责人,甚至老板,盲目判断企业员工的知识与工作需求,弄一些打鸡血的课程、”名师“课程,”大咖“课程大讲特讲,或者花钱买很多社会上的音视频资料来不停的播放。企图讲这些东西强行灌输给员工。但是,这些课程大多不是员工工作需要的,或者离其岗位工作需求太远,或者对其职业成长毫无作用。大量的员工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听课,甚至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光讲课,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无论是内部工作人员讲课,内部讲师讲课,还是聘请社会人士讲课。企业所做的就只是讲课,讲完课之后呢?没有跟进、没有实践指导、没有培训反馈和反思、更没有培训结果的应用评估。五分钟热度,效果很快就随风而去。

  培训管理刻板无效。培训当然要做培训管理,可是相当数量企业的培训部门工作人员,对于培训管理知之甚少。我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就遇到过很多这样的管理人员,不知道胜任力模型、不懂得培训需求分析、不明白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不清楚培训结果应用的数据到底如何获取。仅凭书本上那点可怜的文字描述和个人了解到的非常片面的一点知识强行执行。

  没有意义的培训,帮助不了员工,无助于员工的成长,单调的为履行职责和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的管理如何不是败笔,如何让员工真正成长?

  2.员工工具化

  我一直反对现代企业的泰勒制思维。换句话说,就是不把员工当人,而把员工当成标准化的”机器“。以所谓的标准来进行僵化使用。

  要知道,员工本身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情感、有思维、有独立的性格与价值取向。岂能是几个简单的标准量化可以解决的?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员工的个性个个人价值主张越来越明显,还企图用简单的硬性规则舒服他们,本身就是愚蠢的。

  员工被当成工作的工具,意味着抹杀掉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抹杀掉他们的创造力和作为人的学习成长优势。是直接拒绝员工成长的管理模式。这与事实相违背,与规律和员工的真实特性相背离,是管理思维的败笔。

  

  3.绩效结果化

  现代企业的管理,基本都是围绕绩效展开的。但是很多企业讲绩效管理扭曲,变成了简单奖励或者惩罚的大棒,让员工望而生畏。只要一谈到绩效,大多数员工想到的是扣工资、被考核。

  这不是绩效管理的真正目的所在。绩效管理是着眼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更是通过跟进、辅导、管理和激励等手段帮助员工和团队成长以实现效率突破的综合性策略。绩效管理的核心是激励、是帮助、是促进、是成长,而不是扣钱。

  很多企业将绩效简单视为考核,一切以所谓的结果说话,忽略了员工心智、员工知识视野、员工思维理念和员工专业技能的成长性促进,是本末倒置。更是管理的败笔。

  4.领导标签化

  现在,社会上都在大力提倡领导力的学习和贯彻。但是,有几家企业或者几个管理人员真的领悟了领导力呢?真的重视领导力呢?

  太多的企业管理者将自己视为领导,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听不进不同的意见,看不惯不同的行为。将无条件执行和服从作为自家庭片己工作的目的,更不可能主动帮助自己下属的成长。

  一个不关心下属的管理者,一个不帮助下属的管理者,一个只崇尚个人存在感的管理者,其实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强化自己的标签”我是领导“。

  这种行政化的岗位思维,忽略了团队的引领,忽略了员工成长的推进,最终忽略的是企业效能的输出。

  不注重员工成长的管理败笔,来自企业错误的管理思维和对于员工本质的认识。忽略员工的成长,会阻止员工进取的积极性,会打击员工工作的进取心,会丢掉企业最重要的效能输出源泉。员工觉得不合适,大不了一走了之,最终受伤的一定是企业自己。

  

  不注重员工成长,会给企业带来哪些损失?

  1.最直接的结果-工作效率低下

  首先说明,员工的成长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还包括对公司认可度的提高、归属感增强,包括个人心智的更加成熟和心态更积极,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与凝聚力更好,包括个人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等。

  如果员工在公司没有成长的机会或者不能够得到成长,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工作效率不理想。当企业整体效率低下或者计划拖沓的时候,都是埋怨员工。但是又没有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难道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觉悟真的不够?难道就真的很笨?

  其实很多时候,效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员工不理解、不支持,在于员工不能与公司同步成长。

  光想自己发展,不希望员工成长,其反作用就是企业的效率低下。

  2.关键岗位无人接班

  这个现象应该很普遍了。一方面,企业翻来覆去只能仰仗少数的几个人,离开他们就转不动;另一方面,公司的关键工作和重大任务没有合适的人担当。

  是没有人能担当吗?事实不是这样的。企业不敢给有勇气担当的员工机会,总觉得他们不好、不行;平时的管理已经将大多数员工变成了”乖孩子“、”小绵羊“和”听话的机器“,真正需要有魄力、有个性的员工担当的时候,哪里可能有人站出来?

  不是没有人,是企业的机制和管理将有能力的员工”杀死了“,平时不给他们成长的机会,不培养员工、不主动提供员工成长的条件。关键时候就会没人可用。

  

  3.核心竞争力丧失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持续性保障企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源泉。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机器吗?可是机器会陈旧会过时,不可能持续性保障。资金吗?可是资金本身不具有增值能力,也无法主动产生效益。

  只有人,才是最核心的源泉。准确的说,只有能够持续性成长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他们的成长,带来理念和模式的进化,带来技术与服务的创新,带来资金的增值,带来战略规划的实现。

  但是失去了员工的支持,没有了员工的活力,丢掉了员工的成长,无异于放弃了企业自己成长的核心。

  员工成长则企业成长,员工停滞则企业不前!想要企业大力发展,却不成就员工的成长之路,这是不可能的,不会长久。离开员工的成长,企业最终会一败涂地。片面的靠不断的换人、不断的招聘来弥补这个缺陷,是最不靠谱的做法。

  

  致力于员工成长就是给企业机会。鉴于以上的分析,企业想要成长,就要首先致力于员工的成长。这是最明智的,最靠谱的,也是最省钱的做法。

  1.积极创造有利于员工成长的平台和机制

  不要怕员工能力强,也不要怕员工有个性。企业要建立最佳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让员工真正人岗匹配;要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敢于将机会给员工,舍得给他们搭建发挥能力的平台。

  员工在最合适的岗位上才能如鱼得水,员工得到信任才会激情满怀,员工有了主人翁意识才会废寝忘食。这是靠实打实的帮助员工成长的理念和行动得来的,而不是靠几句口号或者几次讲话能够实现的。

  2.敢于让员工挑战

  很多企业在与员工谈论薪资的时候,总是胆战心惊,怕多给员工钱,怕企业吃亏。这种想法实际害的是企业。如果有员工对自己的薪资不满意,这是好事。

  本着收益与付出对等的原则,想要更高薪水的员工,企业要能够提供给他们挑战的机会。想要月薪1万可以满足,想要月薪10万也可以满足。只是不同的待遇意味着不同的挑战而已。

  员工收益的增加,意味着他给你做的贡献也多。一个年薪10万员工,如果敢于挑战年薪百万甚至千万的机会,为什么不给他呢?这是员工成长的机会,更是企业成长的机会;一个普通员工,想要挑战部门经理的工作,为什么不给他呢?只要配套机制健全,这是好事。

  否则,他们只能眼巴巴的等待企业调薪的机会,只能眼巴巴等待可能晋升的机会。企业就是要打破这种风水轮流转的局面,让员工在成长中挑战,在挑战中成长,才真的将人才激活。

  3.舍得在员工成长上投资

  如果一些员工因为某种原因离职,那是企业管理的原因。在员工成长上的投资绝不可以因噎废食。要拿出真金白银,将优秀的员工送出去开拓视野,深化专业素养;将优秀的团队放开来,给予资金支持,让他们也创一把业;将行业大咖请进来,让员工参与进来。

  对于成长快、学习主动积极的员工无论在职位上、在待遇上、在激励上都要舍得投入。

  

  企业管理者或者企业,不是要站在员工的上面呼三喝四,而是要站在员工中间亲身体验;不是要站在员工前面,挡住他们的脚步,而是在后面,推动他们前行;不是想方设法束缚他们,而是开放平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有真的成长、真的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会真的收益。否则,损失最大的一定是企业。

  作者/熊老师(inte6198110)

上一篇:智慧校园为高校带来哪些改变?联想全栈服务陪伴智慧教育升级
下一篇:开家家庭式的托管班如何选择适合的课程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