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体裁衣”保全器官功能,用一面“镜子”为患者精雕细琢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1日讯 “术前诊断、术中定位、术后修复”,外科医生通过这面“镜子”,为胃肠道肿瘤患者精准清扫病灶,为消化道梗阻患者放支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者的器官功能,“功能微创”使广大患者获益。

11月30日,2019年湖北省腹腔镜外科分会内镜外科学组会暨胃肠道肿瘤微创诊疗继续教育学习班在武汉举行。“内镜外科医生如何做到内外兼修?通过内镜如何为肿瘤患者清扫肿瘤、疏通肠道?……”带着这些疑问,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专访了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教授。

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教授 陈有为 摄

通过内镜放支架,当肠梗阻患者的“管道工”

10年前,内镜技术开始进入胃肠外科领域,并高速发展。10年后,武汉协和医院成长起来一批“内外兼修”的内镜外科医生,引领内镜外科技术臻于完善。日新月异的内镜技术,让外科医生的手和眼“延伸”到患者体内,不仅在体外能看清病灶,还能通过内镜清除肿瘤。

陶凯雄教授表示,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医生10年前便开始拿起内镜,从术前、术中、术后,不断完善、扩展内镜的诊疗范围。术前,通过内镜可以诊断病情、制定诊疗方案;术中,针对早期肿瘤患者,可以定位病灶、确定手术范围,实时评估手术质量和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当怀疑患者有出血等并发症时,内镜可以一探究竟,精准找到出血点,避免患者因二次手术带来的创伤。

“对于晚期肿瘤的固定治疗,内镜也能发挥积极作用。”陶凯雄教授表示,胃肠道肿瘤晚期老年患者,出现消化道梗阻问题后,肿瘤压迫着肠道空间,会出现无法进食、排便等生理诉求。内镜外科医生便通过内镜技术在梗阻部位放置支架,“撑开”肠道,为这些老年患者疏通肠道,恢复患者的进食、排便功能,为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通过内镜除瘤,“量体裁衣”保全患者器官功能

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内镜中心副主任蔡开琳教授致力于推动华中地区内镜技术和外科技术的深度融合,用内镜外科的方法解决复杂、特殊的胃肠肿瘤问题。上个月,蔡开琳教授便为一名十二指肠肿瘤患者清除了长在特殊要害之地的“大肿瘤”。

张女士是湖北孝感人,今年57岁。10月21日晚,临睡前的她感到胃部烧灼感,并呕吐多次。两天后,再次胃疼的她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十二指肠里长了个大肿瘤,长7cm、宽3cm、厚4cm。当地医生建议她到武汉协和医院进行治疗。11月1日,蔡开琳教授接诊了张女士,并进行了MDT多学科诊疗讨论。

“患者肿瘤较大,并且处在肠管-胆管-胰管‘三川交汇’的危险区域。”蔡开琳教授表示,张女士的肿瘤位置特殊,危及多个器官、区域,就像房屋的承重梁出现问题,需要大幅度“拆迁”“重建”。传统的开刀,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大。但若通过内镜技术,在病灶部位精准除瘤,既能保留原来的器官结构,也能保全器官运作功能,“整个房屋就能避免重建”。

“我们要根治患者疾病,又要为她做合理的微创”。综合各位专家意见后,蔡开琳教授提出为张女士进行个体化治疗。首先,利用内镜下剥离肿瘤的经验,结合外科手术技巧,对肿瘤进行整块粘膜下剥离并将十二指肠乳头切除。第二,请病理科医生进行术中快速病理诊断。若没有恶性肿瘤的证据,则不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第三,根据ERCP手术的经验,放置胆管及胰管支架,防止术后狭窄。最后,重建十二指肠乳头形态,闭合缺损的十二指肠粘膜,恢复患者正常的消化道结构。

在蔡开琳教授的带领下,张女士的手术顺利进行,避免了“无辜”的器官被切除。近日,她带着笑容出院了。

【来源:长江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上一篇:官方通知:初级持证人数正式曝光!2020年会计考生,难了
下一篇:教育学考研,这几所师范类院校的考研难度比较低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