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文创数读的热度、深度、温度平衡术|专访巫雨松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3-20
手机版

  说起数据新闻,你可能会想到数据图表、炫酷的可视化效果;可能会想到一些工具,比如Excel、Python、Tableau等等;也可能一头雾水。数据新闻在中国还年轻,但行业从业者、学术研究者、个人创作者们,已经围绕着它做了不少探索。

  这一次,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白杨数新观察”团队和澎湃新闻“湃客·有数”共同推出系列访谈“数据新闻访谈录”。

  我们抱着观察记录、答疑解惑的想法,采访了国内外十多位在数据新闻领域有创见、有思想的学者、媒体人及学子,阐释数据新闻的新理念新发展,介绍数据新闻教育的经验、方法和路径,分享数据新闻作品的创作过程,在数据新闻的业务实践前沿、行业发展前景、教学体系现状等话题中进行思维碰撞。

   

  引言

  放眼全国,哪所大学的面积最大,哪所最小?金庸笔下的江湖分布在哪些崇山峻岭?江南江北有哪些我们痴迷过的传说?这些问题的答案你都能在网易文创数读找到。2012 年 1 月 23 日,网易文创数读栏目创立,成为中国最早的数据新闻栏目之一。十一年的历程中,数读频频打造出“10 万+”爆款文章,例如《中国大学面积排行榜,最大最小差了1600倍》、《烧这么多纸钱,阴间会通货膨胀吗》等。

  网易文创数读栏目标志

  数读以生活热点话题为圆心,以准确详实的数据、精美易读的可视化呈现为半径,把对生活的好奇心巧妙地浓缩在一篇篇数据新闻作品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传统图文推送,还是短视频,“用数据说话”是数读始终如一的宗旨。

  巫雨松,2012 年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会计专业,其间于武汉大学辅修新闻学,之后前往英国雷丁大学攻读投资管理。硕士毕业后于 2016 年入职网易数读,目前担任网易数读栏目主编。

  本文来自与网易数读主编巫雨松老师的对话。

  “爆款”背后:“数读式”作品有何特点?|

  Q1:作为一个从金融行业跨界转行的新闻工作者,您是如何与数据新闻结缘的?

  巫雨松:转行和我自身的兴趣,还有找工作时的机遇巧合都有关系。一方面是觉得数读和数据的关系比较大,跟我之前的经历和积累也有一定的关系。另一个方面是觉得做这种文字创意工作比较有趣。高考报考志愿时,考虑到文科生日后就业的因素,同时家里有很多银行从业者,就选了会计专业。我虽然本科到硕士一直学的是金融相关,但其实一直对新闻这方面更感兴趣。后来我看到网易在招人,向一个在网易工作的校友询问了相关的工作情况后,就交了简历,笔试面试都通过之后就入职了。 

  Q2:数读打造了很多“爆款”文章,比如《中国大学的面积排行榜》、《金庸江湖地图》等,数读在这方面有什么成功经验吗?《金庸江湖地图》的发布距离金庸先生去世的报道不足一天时间,针对热点话题数读是如何保证作品发布时效性的?

  巫雨松:“爆款”的原因主要还是选题比较好。我们现在考虑选题会想如何跟大家的日常生活或者兴趣点关联度更高,比如大学面积排行榜。一方面,人们对“排行”或者其它偏“比较性”的东西,会天然性地感兴趣一些;另一方面大学面积本身就是一个热点话题。所以我们当时觉得可以试着爬取一下各个学校的面积数据,做一个排行榜,最后收效确实也还不错。所以选题上最好从大家的日常生活或者读者更关注的一些领域入手,也可以从当下最热的一些话题切入,如果出稿速度够快的话,也比较容易出现爆款。 

  时效性就是需要有较高的选题敏感度。新闻报道出来的时候就要有这种敏感,要思考我们能做什么内容,能够有个快速的反应。操作《金庸江湖地图》那篇文章的时候,看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新闻报道出来,我们有编辑刚好看过有关金庸江湖的书,所以觉得如果从书的角度出发,可以做一个江湖地图的文章,形式可能也相对新颖,也能比较直观地展现一些门派、武功之类的内容。其他的更多是辛苦活,当时也加了比较多的班,还有其他人协助从书里面汇总。

  《金庸江湖地图》可视化节选

  Q3:与 2012 年数读刚创办时相比,数读有哪些变化?对“轻量化”的理解有哪些改变?

  巫雨松:现在的数读和 2012 年相比,在文章选题和篇幅上有较大变化。在选题方面,当时比较偏向时政以及社会热点,现在更偏向于科普、百科解读的方向。在 2012 年的时候,数读的文章确实比较轻量化。当时篇幅都比较短,每一篇大概 1000 字以内,配图只有一到两张。

  轻量化是很早的时候提的一个概念。那个时候数读内容分发的主要渠道是网易新闻的网站以及网易新闻客户端。但后来增加了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平台,所以也对内容做了调整。如今数读的宗旨是用数据说话,已经没有“提供轻量化的阅读体验”这一条了。现在能够看到的数读文章,每一篇都是相对完整的,篇幅都会比较长,字数在 2500 字左右,每篇的图片大概有 6 到 8 张,在内容深度方面也比之前有比较大的进步。虽然这种文章篇幅比较长,图表可能更复杂,但信息量更足,可以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Q4: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很多内容追求“短平快”。网易文创数读偏长的内容篇幅会不会和市场趋向以及用户心理产生矛盾呢?

  巫雨松:肯定会有一定的矛盾,其实这也取决于每个平台的特点。比如在抖音发长篇幅的内容传播效果肯定不如内容简洁、下沉的短视频。但目前就公众号而言,它跟其他平台的内容特点不太一样。大家对这种更高品质的内容有更多的需求。如果大家都做“短平快”的内容,那其实和市场上的其他内容没有区别,别人还能比你做得更快、更短、传播效果更好。如果要跟别人做出差异化的内容,就需要有一些比较核心的,能拿出手而别人做不到的东西。数读能做到的,就是在同一主题下,把事件讲得更深入、更完整,同时尽可能做到在不那么长的篇幅下,把数据新闻讲得更生动有趣。

   

  “新新”向荣:团队模式如何打造?|

  Q5:我们发现数读团队从 2017 年开始招募线上作者进行团队扩充。数读团队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调整?这种与社会用户进行合作的生产模式与传统新闻生产相比有哪些利弊呢?

  巫雨松:当时数读内容做得比较多了,觉得可以做一些新事物。那时有博主通过数据挖掘呈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传播效果非常好。我们也受此启发,去尝试做数据挖掘作品。但因为团队内部人员有限,所以我们 17 年初开始扩招作者,有写稿的,也有专门做数据的。

   这样调整有利的地方可能在于,因为我们是一个规模较小的团队,这种模式可以让产出更高,能解决不少人力问题。弊端在于人员流动比较频繁,并且是分批招募,所以培养成本比较高。我们招募日常作者时,招募标准会比较高,因为有些作者可能笔试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暴露的问题会非常多,这也是人员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但我们也会尽力去教。 

  Q6:数读在扩招作者后之后,如何确保内容的生产质量呢?

  巫雨松:数读对于审稿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机制,包括事前确定选题和沟通,定下选题后怎么写大纲,数据文件如何审核,如何利用,以及如何写稿。编辑也会全程跟进,每一步都修改到达到标准才会进行下一步,这样可以保证它内容的真实和准确性。

  Q7:数读团队的作品特点明显,风格统一,这种标准化生产的目的和优势是什么?会不会对作者的内容创新性有所限制?

  巫雨松:数读在创立之初,参考“Information is Beautiful”的设计理念,将简洁作为自己的风格,并延续到了现在。风格标准化的好处就在于大家能在看到数读作品的第一眼,就能认出是我们的作品。例如 2018 到 2019 年数读的图经常上微博热搜,但不是数读自己发的微博,而是一些自媒体和营销号用了我们的图,因为数读的风格比较明确,所以很容易被认出来。

  标准化流程一方面能保证内容的速度和质量,加快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流动频繁,有一套标准化流程,新的作者就能很快融入进我们的体系,生产出我们需要的东西,以此保证栏目更加高效。

  对于标准化会不会对内容创新有限制,我觉得不会。因为选题确定后,稿件的基本逻辑框架就差不多,内容的创新空间并不大,重点在于如何查资料和如何讲述。当然如果有作者对形式和内容有新的想法,我们也会评估它的可行性,如果可行我们也很乐意创新。

   

  “化学反应”:当数据新闻遇上短视频 |

  Q8:我们发现数读不仅生产图文内容,还探索了视频形式的数据新闻,您认为视频和常规图文内容的生产有什么不同?

  巫雨松:视频和图文的内容逻辑有一定区别。视频的情绪需求更高,对各个节点的内容设置要求也更高。像视频网站上一些并不严谨但情绪较强视频内容,仍然会有较好的传播效果。所以做视频要重视“讲故事”的感觉,尤其是要对应视频的素材与文案,难度比普通图文高不少。

  Q9:您曾在“2020数据创作者大会”上说“疫情期间,短视频平台上和疫情有关的数据可视化报道非常少,下沉一点来看,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您认为数据新闻如何在长短视频平台发力?

  巫雨松:对各平台的用户来说,数据新闻是非常有增量的优质内容,而它传播的问题在于理解门槛偏高。需要搞清楚平台用户的特点,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数读最近关于财经方面的内容在 B 站的传播效果非常好,但不能直接照搬到抖音、快手等平台上。要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做一些形式上的调整。

  来源:网易文创数读B站《星巴克中国业绩暴跌40%,数据解读瑞幸咖啡如何弯道超车》https://b23.tv/eCK0vcb

  Q10:与众多的泛知识短视频相比,数据内容加成的价值是什么?

  巫雨松:首先是提高了内容的可信度、专业性。部分泛知识短视频的内容之所以质量不高,是因为他们的资料来源很多都是不加筛选地经由二次或者多次转载,观点和论据经不起推敲;而数据内容的论点都需要有严格的出处才能使用。另一点是让内容更直观,用数据内容做加成的话可以用较通俗的可视化给大家展现更多的内容。

   

  回归本质:数据新闻的内核依旧是讲好故事 |

  Q11:您觉得哪些素养对于一个数据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呢?

  巫雨松:一是对数据的敏感度,在找选题、找数据时能及时准确地找到数据。对同一则新闻,有的人就会想如何用数据来解读,有的人可能就没什么感觉。其实最重要还是查资料的能力,数读现在的文章体量比较大,一些科普性文章涉及的参考文献有时达 20 多甚至 30 篇。如果不能快速地查找资料以及准确地使用资料,那做一篇这样的稿子不仅耗时,而且很容易出现内容上的硬伤,科学性上可能会不够严谨。查资料一方面是作为文章观点和论据的来源,另一方面要求作者又快又准确地找到合适的数据。第三是写作能力,因为我们收集的资料都是比较复杂的数据或者文献,这些东西本质上偏枯燥,因此需要用比较流畅、通俗的语言把它们消化解读后再带给读者。

  Q12:您对有志于从事数据新闻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吗?

  巫雨松:在内容方面,我更建议大家关注怎样把一篇文章写好这件事上。有些学校或有些学生可能会过于注重形式,会学很多相关技术、做很多交互内容,这看着感觉很厉害。但是最核心、最主要的还是怎样把一个故事或者说数据新闻的内容高质量地、准确地呈现出来,形式其实是辅助。

   

  采写 / 章文俊 唐悦阳 幸梦琪 徐畅 杨子锐

  编辑 / 贾司瑒 徐心远

  统筹 / 詹新惠 汪惠怡 湃客·有数

  

上一篇:纪念沈尹默诞辰140周年 一场特别的读书会在沪举行
下一篇:师徒结对传匠心:洪雅实中举行第四届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