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43岁日本学渣,被通知获诺奖时将对方当做骗子,16年后再次逆袭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3-20
手机版

  原标题:43岁日本学渣,被通知获诺奖时将对方当做骗子,16年后再次逆袭

  引言

  中国自古不乏少年英雄,也有很多是中年,甚至是晚年才发迹,我们常把这种人称为“大器晚成”。“大器晚成”出自《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此同理的另一个说法是“厚积薄发”,出自《送张琥》,现在常被用于学风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二者指向不同,但揭示的意义相同,都是用于勉励他人。实际上,这样的例子确实不在少数。

  01

  在日本,就有一位大器晚成的人,名为田中耕一,前半生庸庸碌碌,在2002年,时年已经43岁,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田中耕一生性格内向,18岁考入了日本东北大学学习电气工程。本科期间,田中耕一的成绩比较普通,也因为德语必修课不及格被留级,是一枚十足的学渣。他的导师也说他是自己带过的最差劲的学生。就连拿到电气工程学士学位,田中耕一也自觉欣慰。

  ▲田中耕一

  尽管成绩一般,不过田中耕还是很乐观,毕业之后去到了索尼公司求职,却遭到了现实的打击。第一轮海选便没有通过。最后,田中耕一来到了一家小型的仪器制造公司,从事机械研发工作。

  尽管职位普通,薪资较低,不过,田中耕一却积极地生活,埋头奋进全力投入实验室的研究中,还拒绝了几次晋升的机会,为节省研究时间,剃光了头发,被同事视为"怪胎"。

  ▲实验室

  02

  日子过得平淡无奇,人生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出现在田中耕一26岁那年。他所在公司的老板打算开发测量生物大分子质量的仪器,将任务交给了田中耕一,点名让他参与新项目的研究,只具备高中化学知识的田中耕一咬牙接受了任务。

  不过,正是因为他是化学小白,才完成了最后的研究。当时的学术界一致认为激光测量分子量的上限是分子量1000的化合物。但田中耕一并不知道,还是用激光对大分子化合物进行射击。

  ▲分子结构概念图

  就这样,在误打误撞中,田中耕一打开了科学大门,并不具备化学实验常识的田中耕一心中恐慌,手抖之下将甘油倒入了钴粉末中,为了不浪费试剂,他用意外制成的混合物进行测验,得到了分子量高于1000的化合物。

  田中耕一就此研制出了分析仪器,还申请了专利。而该项目为这家公司实现创收超过1亿元,公司奖励了田中耕一110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700元。这项技术就是在生物化学领域被推广的"软激光去活化"。

  03

  日本有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在诺贝尔奖公布名单之前,会将国内可能得奖的人列出来,并且写上相关学者的学术成就,在名单公布前,记者就会抵达名单上的人物家中,等待第一时间的直播。

  ▲诺贝尔奖

  而田中耕一在获得诺奖之前,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所以,当听到田中耕一的名字时,日本公众对此一脸茫然,媒体记者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搜寻田中耕一。

  但田中耕一却平静如常,他收到了委员会的通知,听到了海外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在他国用英语激动传达出来的喜讯,而田中耕一却只听明白了祝贺与诺贝尔,还将对方视为诈骗分子,敷衍了一句"谢谢"便挂断了电话。

  ▲田中耕一获奖

  日本媒体费了很多功夫才从外网了解到田中耕一的信息,一家小规模的仪器公司的研究员。在各大媒体的电话轰炸与采访邀约中,田中耕一才意识到自己获得了诺奖。

  而在媒体记者的采访下,田中耕一很诚实地表示自己化学水平很低,是因为加错了试剂,在无意间发现的。一时间,公司高层给他加薪升职,社会与纷纷为他颁奖。但就在这时,田中耕一便再次销声匿迹。

  04

  直到2018年,受到日本NHK访谈邀请。销声匿迹16年的田中耕一,才再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而这一次的他,头发花白,有着明显的自信。

  在访谈中,田中耕一也告知了自己消失16年的原因。当年一夜成名,田中耕一并没有做好准备,自认为自己的实力不足以获得诺奖,觉得和那些在科研工作上奉献一生的科学家相比自惭形秽。

  ▲血液检测

  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实力与诺奖相配。田中耕一自此就投入到了“血液检测敏感度”的研究中。16年坚持不懈,最终有了突破性的发现,科研在血液中提前30年检测出阿兹海默症的前兆,这一发现加大改善了血液检测疾病技术。

  结语

  而经过16年的努力,田中耕一找回了自己的自信,也赢得了更多的尊重。我们常常会陷入与他人的比较,所以,一有超越旁人的成功,便容易沾沾自喜。其实,最大的对手永远是自己。如果战胜了自己,不断地催促自己进步,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纷呈,值得期待的。

  参考资料:

  《老子》

  《送张琥》

  责任编辑:

上一篇:“3·15”维权!这些“消费陷阱”你中招了吗?
下一篇:「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2022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