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扎根大漠52年,临终前5小时还在工作,最后一次心跳献给祖国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原标题:扎根大漠52年,临终前5小时还在工作,最后一次心跳献给祖国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点,随着一声巨响,在中国大西北深处的罗布泊升起了一朵灿烂的蘑菇云。

  在看到这朵蘑菇云缓缓升起以后,在一百多公里以外的数千名穿着实验服的工作人员,冲到了前方的山坡上,挥舞着帽子高声呼喊,庆祝着这一伟大的时刻。而这一幕也被前来记录这一时刻的记者给拍了下来,成为了流传几十年的经典镜头。

  当晚,周总理就向全世界郑重地宣布,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以后,中国再也不惧怕任何国家的核威胁,成为了一个掌握核武的大国!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而在当时的镜头中,没有人注意到,不远处有一辆车,正在逆行向着原子弹爆炸中心驶去。而车上坐的正是只有26岁的

  林俊德和他的同事。

  他们为何要冒着这么大的危险前往爆炸中心呢?

  火遍网络的一段视频

  在前一段时间,有一个视频火遍了整个网络。

  视频的主人公是一名满头白发的老人。他在护士与家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坐在病床旁边的办公桌前,对着桌子上的笔记本电脑一点点地敲着键盘。而这个时候他的身上插满了医疗管子,脸上甚至还戴着氧气面罩。

  看着老人家的状态,周围的众人都劝他先休息一下,等精神恢复了再进行过工作。可老人家面对着大家的劝解态度十分坚定:“不行,我的身体快支撑不住了,我还有工作没有完成。”

  老人的精神感染了众人,在他身旁的子女们眼眶都有些湿润了,他们没想到父亲辛苦了一辈子,现如今病重的时候却仍然心系祖国,为了祖国的事业而燃烧着自己。

  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来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大家都被这名老人的精神感动到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许多人都在为了利益而奔波的时候,这位老人却为了祖国发展而舍生忘我,大家纷纷赞扬道:这才应该是我们中国所追求的精神。

  林俊德院士

  而这个时候,有知情人士爆料,原来这位老人家的身份非同一般,他正是7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

  2018年9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制了十位被评为挂像英模的画像,林俊德的名字赫然在列。

  而在这十人之中,还包括了享誉全国的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三名战斗英雄和其他几位为新中国和解放军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英雄模范。

  那么,林俊德到底是有哪些特殊贡献,能够让他得以和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相提并论呢?这就要说到林俊德院士那充满传奇性的个人履历了。

  在整个工作生涯中,林俊德院士一共获得过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三等功两次,除此之外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最重要的是,林俊德院士曾经在我国“两弹一星”的建设之中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年轻的高校学子

  1938年3月13日,林俊德出生于福建永春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之中。由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旧时代,中国的老百姓大多数都十分的贫穷,而出身于农民的林俊德家里条件更是非常差,年幼的林俊德甚至经常没有一件合身的衣服穿。

  由于家庭条件十分艰苦,所以小时候的林俊德就在心底暗暗起誓,将来一定要努力学习,出人头地。

  1949年10月1日,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的致辞,新中国正式诞生了,中国人民也从此真正地站了起来。当时只有11岁的林俊德,也在远隔千里的福建得知了这一消息。他那个时候就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要为了新中国而奉献。

  在那之后林俊德就埋头苦读,想着长大以后投身于祖国的建设。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林俊德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受限于贫穷的家庭条件,所以到了中学以后,家里负担不起他的学费,就想着让林俊德辍学回家务农。

  当地政府得知了这一消息以后,连忙表示愿意支付孩子的助学金,让孩子顺利地完成学业。在国家的资助下,林俊德顺利地完成了中学阶段的学习。而他也并没有辜负国家的一片苦心,在中学毕业后考入了重点大学——浙江大学机械系。

  到了大学校园里,林俊德依然没有放松下来。那个时候,国家的工业才刚刚起步,林俊德也并没有忘记自己从小报效国家的理想。

  于是,在大学期间,林俊德仍然学习地十分刻苦,除了将老师所传授的东西学会以外,还每天跑到图书馆里去钻研其他相关的机械知识。

  1960年,林俊德顺利地学习完了大学的课程,从浙江大学毕了业。由于林俊德优异的学习成绩,他被分配到了国防科委下属的研究所里进行机械研究的工作。

  后来,领军的又凭借着出众的个人能力,被单位分派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里进行为期两年的深造。

  “两弹一星”功勋院士

  1963年,刚刚结束深造的林俊德接到了一个神秘的任务。上面传来的消息让他即刻收拾好行囊,当晚就要跟随部队一起出发前往大西北。

  这个命令让林俊德有些摸不着头脑。“到底是什么任务搞得这么神秘?连目的地都不能告知?”带着疑惑,林俊德收拾好行李来到了通知的集合点。

  到了集合点后,林俊德才发现,这里聚集的全都是和他一样的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足足有二百人之多。

  到达集合地点以后,队伍进行了一番整编,随后林俊德就跟随着上了一辆军用卡车,出发前往了那个神秘的目的地。

  林俊德

  其实,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三年进修时光里,林俊德深知当时那个阶段,中国最需要的是什么。在到了聚集地之后,看到这么多的学者聚集在一起,林俊德就大概能猜出来他们的任务是什么了。

  “终于到了这一刻了!”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林俊德激动地睡不着觉,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记得自己的理想,也一直铭记着当年国家资助他完成学业的恩情。他觉得现在这个时刻终于到来了。

  到了目的地以后,众人惊讶地发现,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滩,方圆百里廖无人烟,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这一处的精准位置。

  而林俊德在看到眼前的情景之后,则更加确信了自己心中所想。

  到达目的地之后的当天晚上,200多名青年科技工作者围在了在戈壁滩中搭建的一个帐篷里,而在他们面前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聂荣臻元帅。

  “你们知道你们来这里是干什么的吗?”聂荣臻元帅看着台下的众人问道。

  听到聂荣臻元帅的话语,台下的青年学者们鸦雀无声,大家心里都不太清楚这个神秘的任务究竟是什么。

  到底是多么重要的任务才能让十大元帅之一的聂荣臻亲自赶来呢?众人心里面都有着这么一个疑问。而只有林俊德大概猜得出来这次的神秘任务,他听着身边同志们的窃窃私语,心里有些窃喜,他没有急着向大家说出他的心中所想吗,因为他知道,聂荣臻元帅会亲自公布这一个消息。

  果然,过了十秒钟之后,聂荣臻元帅郑重地对着大家说道:“这个任务,就是制造原子弹!”

  当聂荣臻元帅将这一消息公布出来以后吗,整个帐篷里顿时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大家都为这个消息感到非常兴奋,身为科技工作者,他们知道原子弹对于新中国来说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

  罗布泊

  而坐在人群中间的林俊德也长舒了一口气,“果然不出所料”,聂帅的话语果然证实了林俊德的心中所想。

  不过,在制造原子弹的整个环节中,给林俊德分配的任务却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冲击波压力自动计仪是什么东西?”面对着领导安排下来的任务,林俊德皱起了眉头。虽然他已经完成了军事学院的两年进修,可是这个东西他却从未听说过,更是从来没有见过。可是既然来到了这里,那就一定要克服眼前的困难,否则还谈何报效祖国。

  于是,在被任命为研究小组的组长以后,林俊德带着几位组员找遍了仅有的资料和文章,终于搞清楚了这是用来测量核弹爆炸当量的仪器。

  然后小组开始去找寻器材,埋头研究了起来。

  当一年之后,经过全体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原子弹终于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了。在众人爬上山头欢呼的时候,林俊德来不及高兴,就立刻带着同事拿着手中研制出来的仪器,前往爆炸的中心地区,前去测量这次爆炸的成果。

  当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总理汇报这一令人激动的消息时,周总理的一个问题难住了他。“怎么向世界证明这是核爆呢?”

  图片可来自网络

  面对着总理的这个问题,在场的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其实总理的这个问题是有道理的,之前的法国在试爆时,就没有测量当时爆炸的威力,所以被其他国家质疑他们是否真的造出了原子弹。

  而就在现场陷入沉寂的时候,林俊德拿着仪器匆匆赶来,向领导汇报了这次爆炸的测量结果:总当量两万吨,确定了是核爆炸!

  收到这个回答以后,总理才满意地祝贺了大家,随后在当天晚上向全国人民宣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当时没人知道,林俊德他们这几个人为了研究仪器花费了多少心思。

  周总理

  在当时美国和苏联仅有的解密资料中,林俊德几人凭借着从字里行间搜索出的一点点信息,进行大量的计算,又从破旧的自行车和闹钟等再寻常不过的用品当中提出研究所用的材料。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整个研究小组吃窝头喝地表水,经过多次失败的实验,终于在试爆的一个月前将仪器成功地制造了出来。

  后来,国家进行的多次核试验,林俊德都前往一线亲身参与,为每一次的爆炸测量结果。这大大推动了国家研究核武器的进程。

  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在几十年里,林俊德与家人聚少离多,经常三四年都不曾回家一次。

  而林俊德多年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1987年,林俊德被授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称号”,199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林俊德又成功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楷模。

  2012年5月4日,74岁的林俊德院士查出患有胆管癌晚期。当时面临着医生手术的建议,林俊德断然地拒绝了。

  “我还有任务没完成,我的工作还没有做完,我不能躺在手术台上。”这是林俊德院士在生前最后一段时间里反复提及的话语。

  林俊德

  5月30日下午,当时已经极度虚弱的林俊德院士,身体早已难以支撑,就连医生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可他却让家人将自己的办公桌搬了进来,在生命最后的那一刻,林俊德院士仍然坚守在工作前线。

  在电脑前埋头苦干了两个小时以后,林俊德院士倒在了桌子上。在5月31日的晚上8点15分,林俊德院士离开了人世。

  “死后将我埋在马兰。”这是林俊德院士的临终遗言。马兰指的是罗布泊马兰红山基地。也是中国的一处核试验基地。

  正所谓国士无双,林俊德院士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图片来网络

  也正是由于国家不断地涌现出像林俊德院士这样的人,我们中国才能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农业国,一跃而上发展成现如今综合国力世界第二的大国,这样的速度也让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之惊叹。

  责任编辑:

上一篇:如何让推介会成为招商天花板
下一篇:2023年养老金持续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会继续提低控高吗?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