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作答的“基础逻辑”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3-23
手机版

  高额的分数占比、答案都在材料中的思路,还有文章写作“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大分差让许多同学对申论科目又爱又恨。以至于很多考生抱着随缘的心态去学习看待这一科目,但无论何时请谨记,我们的付出会和收获成正比,但更要谨记,付出一定是找准方向的付出,有目的的付出,今天谨以此文,浅谈申论备考“小贴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问什么答什么的基础逻辑,“大道至简”地点明了申论得分的关键。所谓“办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审题的精准度将直接决定答题的逻辑,找点的方向,也就是得分的可能。先以简单的例子作为切入。题目一:简要概述局区合一改革的成效。题目二:请概括材料中基层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危害。两道题看似都是概括逻辑后端,表面上区别仅在于一个积极一个消极而已,其实并非如此。以题目一为分析依托可发现,“局区合一”为作答对象,且作答对象微观,因此可理解相关要点更倾向于:推动了,带来了,促成了……等相应积极表达即可,简单地说,答案内容统为影响。而分析题目二可理解为作答对象为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相较于题目一,对象更为宏观,且无法直述其危害,因为没有依托!所以答题逻辑便可理解为:问题一。危害………。也就是以问题为依托阐述影响。对比之下,可见细节。总结而言,如果审题不精细会导致找点方向大幅偏差,从而无缘高分。

  再比如,2022江苏省考申论B卷概括争议的原因。特殊的作答对象让许多考生在考场“抓耳挠腮”,其实不妨回归简单的语言。争议的原因,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争议?桌子上有一瓶水,我喝了认为是苦的,小王喝了认为是甜的,是不是就产生了争议呢?那争议在何处?在对于水味道的感知!也就是争议就是聚焦某一话题不同的看法!那彼此的观点是否就构成了争议的前端逻辑也就是争议的原因呢?所以,对于争议的概括便是找到材料中,聚焦于同一话题的不同观点,不同认知!也就是说,特殊的作答对象,在细致地分析题干,充分理解之后,不难找到思考逻辑,找点逻辑。但最简单的一步,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也成了诸多遗憾的关键。

  申论作答核心之二为读懂材料,材料出处即为答案原处,这是申论的基础逻辑,但一方面源于考察综合概括的原因导致许多考生在应试做题之时总会纠结,到底是抄写材料还是对于原材料进行凝练提取,此时只需谨记一个原则,就是尊重材料逻辑。但所谓的尊重材料逻辑并非意味着队员原材料原文的誊写,如此便失去了归纳概括本身的特征。换言之,到底要不要用原文表述作为提取答案,需要考虑原材料的表述是否精准。例如:让群众走近执法,了解执法,营造“群众理解,社会支持”的社会管理氛围……关注原材料可知,原文在强调社会管理工作。参考社会治理相关话题,当群众参与到治理过程中,社会管理工作由管理走向治理,行动取向由管控走向法治。便可综合提取为“营造法治氛围”。此便为理解材料之综合概括。

  申论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必然会经历不同的心态,不同的阶段,在备考中,也希望诸位考生能一步一个脚印,按部就班地复习的同时,做好复盘工作。争取一鸣惊人。

上一篇:历史中关羽忠义之士,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
下一篇:从李铁到李梦,体育圈的人为什么如此贪婪混乱无底线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